93岁老人被“赶”出敬老院,只因为三只虾吗?

时事   2024-11-20 13:59   上海  

11月2日中午,93岁的曲老爷子吃完午饭,在家人的陪同下,回到松江区方松街道敬老院。然而,无论他们怎么请求,门卫就是不给他们开门。曲老爷子的女儿曲女士跟敬老院负责人沟通无果,将老人丢在敬老院门口,径直离开。下午5时许,老人在敬老院门口晕倒,院方见势不妙,连忙喊急救车把老人送往医院。两天后,老人还在医院,敬老院已经将老人的物品送回家。早在10月底,他们就单方面跟老人解除了养老服务合同。曲女士说,老人被“赶”出敬老院,因为三只虾跟管理员发生过“肢体冲突”。不过,对曲女士的说法,方松街道敬老院却另有说法。



老人与管理员因3只虾闹到派出所


被敬老院拒绝入内的10天后,11月12日上午,记者在泰晤士小镇见到老人时,他的情绪依然没有平静。老人还能口齿清晰地讲述他在敬老院里发生的事,不过,讲了几分钟后,他就显得有些疲倦,头垂到桌子上。就是这样一个老人,是怎样跟一个年龄不到他一半的管理人员发生“肢体冲突”的呢?

他的女儿曲女士告诉《老叶较真》记者,老人胆固醇比较高,一般不让他吃“红肉”。所以她之前就跟敬老院的一个负责人李女士商量,以后食堂烧肉,就不要给老人吃。食堂有虾的时候,多给她爸爸三只。

李院长是同意的。这次冲突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也是落实得很好的。但是,后来他们可能是换人了,三只虾的‘补偿方案’就没有执行。老人太较真,常常去食堂跟他们理论。次数多了,管后勤的人大概是不耐烦了吧,双方就发生了冲突。”

曲女士说,食堂后来不多给她爸三只虾,她也跟敬老院沟通过,如果需要另外付钱,她也能够接受。但是敬老院没有同意。

我每周会去看我爸两三次,给他送一些吃的,有时候也带他出去吃一顿。平常也叮嘱过老人,人家要是真不给你,就算了。但是老人太较真,觉得既然已经答应了的事,他们就该做到。”

冲突发生在8月29日中午,老人再次为三只虾子去跟食堂工作人员沟通。在此过程中,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

回顾起来,当时事情不大,但是动静不小。双方都去了派出所,验过伤。一直到9月30日,双方足足搞了一个月,警方才调解结束。

根据广富林派出所的调解书,记者了解到,跟老人发生“肢体冲突”的陈某46岁。调解书写道,双方在“方松敬老院因饭菜问题发生口角,后双方引发轻微肢体冲突。”双方自愿调解,无需对方赔偿任何费用,陈某向老人道歉,双方放弃追究对方一切法律责任。今后无涉,若再生事端将从重处罚。

当天,陈某手写字条,称因“工作误会,起了肢体冲突,作为管理者,愿意道歉。”

▲治安调解协调书

敬老院一方告诉记者,事情起因是8月29日中午,老人到食堂跟工作人员郁师傅发生口角,老人把一碗汤泼向郁师傅面部。后来郁师傅从医院开的两张请假单上,临床诊断一次为“左眼眶挫伤”,一次为“眼挫伤”。

9月30日,警方调解陈某与老人的矛盾后,郁师傅跟老人的纠纷也没有再被提起。一场风波似乎就此平息。

老人外出就餐后敬老院拒绝再入内


10月16日,方松街道敬老院通知曲女士过去谈谈。敬老院的法律顾问沈先生说,他们综合权衡之后,认为该老人不适合继续在他们敬老院过集体生活,于是就请老人的监护人曲女士去沟通,希望他们把老人接回家。“但是对方情绪非常激动,协商没有结果,他们就走掉了。”

10月23日,敬老院方面给曲女士发来一张《通知书》,称老人在入住期间,和其他老人发生多起矛盾,经院方工作人员多次协调没有效果,曲女士的爸爸与其他老人的矛盾始终无法得到化解。老人一直在对该养老机构的工作进行投诉,对该机构的服务经常挑剔,甚至发生咒骂员工,使用碗打员工的情况,给该机构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困扰。为保护曲女士爸爸的权益,同时也为了保护该机构其他住养老人以及机构员工的合法权益,该机构决定于 2024年10月25日解除双方签订的《上海市养老服务合同》,老人应当自合同解除之日起十日内,搬离方松敬老院。

▲敬老院给曲女士的《通知书》

曲女士对此大为不满。虽然她的爸爸有一些问题,但是敬老院以这种方式将老人赶出敬老院,简单粗暴。“老人是特殊的服务群体,他们是成年人但认知已退化,我们不能用常人的方法去解决老人的问题。”

11月2日是个星期六,当天上午,曲女士照例去看望爸爸,接爸爸去外面餐馆吃午饭。吃完午饭,大约12点50分,她送老人回方松敬老院休息。可是到敬老院门口,保安不给他们开门。保安说,院方不让老人进去。

曲女士站在方松敬老院门口跟院方沟通,未果,就将老人丢在敬老院门口,径直离开。从视频上看,老人一直在轮椅上坐着,敬老院的保安手叉腰站在门边,对峙很久。

直到下午5时许,曲女士接到方松敬老院的电话,说老人晕倒,已经送往医院。后来,方松敬老院告诉《老叶较真》记者,是他们打120急救车把老人送走的。

经过一系列检查,老人没有问题。接下来,曲女士还是持续跟方松敬老院沟通,希望老人能够返回该敬老院。11月4日,老人还在医院等待协商结果,敬老院方面安排人员,把老人的物品打包,送回了老人的家里。

无可奈何,曲女士只好把老人接回家中。

▲敬老院的门卫室

机构认定老人不适合继续集体生活


11月14日上午,记者应方松敬老院邀请,再次来到该院采访。院方给记者播放了一段老人向郁师傅泼汤的视频。视频中,老人手扶助步车,将类似一碗汤的东西向外泼去。该动作造成的后果,曲女士也把检查治疗的费用单据给记者看过。这一切都表明,老人当时确有过激行为。

记者向院方提出,能否也看一下陈某跟老人发生“肢体冲突”的视频?院方表示,因为陈某没有跟老人发生冲突,所以就没有视频。

记者:警方认定的“肢体冲突”,陈某也手书字据承认“起了肢体冲突”是怎么回事?

院方:这个你们就要去问警方了。

记者:事情是因为三只虾引起的吗?

院方:这只是一部分原因。

记者:你们以前为什么要多给老人三只虾?是因为老人胆固醇高不能吃肉吗?

院方:吃肉是吃肉,吃虾是吃虾,这是两回事。但是吃虾时,他就多要一份。

院方介绍,老人2023年9月18日进的方松敬老院,中间短暂离开过一段时间,今年1月2日,重新回到该院。“老人一直对我们敬老院的伙食有要求,中间短暂离开,也是这个原因。回来后,他要吃馄饨,吃面条,早上要吃炒蛋,我们都会想办法满足他,从来没有额外收费。我们的虾比较大,别人都吃4只,他要7只,我们以前都给他。

记者:后来为什么不给他呢?

院方:后来有其他老人来投诉呀,说为啥老曲多吃一份,他们没有?而且还有老人说,老曲吃不完那么多,拿去喂流浪猫。我们核实以后,跟他讲了,以后不多给他。

对这一说法,曲女士难以接受。
他们这么讲我挺无语的,我爸是把自己吃剩的饭去喂流浪猫。他很爱吃虾,他是把咬不动的虾头、虾皮加上剩下的饭拿去喂猫的。敬老院里会天天吃虾吗?我爸妈他们这一代人,是从旧社会吃苦挨饿过来的人,他们比我们现代人更爱惜粮食,他觉得剩饭剩菜扔掉了可惜,才想去喂流浪猫和狗的!”

对于方松敬老院“赶”走老人的说法,该院法律顾问沈律师说,他们依据的是双方签订的《上海市养老服务合同》第九条第1款第(6)项:“乙方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或出现其他乙方不适宜继续入住的情况”养老院有权解除服务合同。这个做法符合《民法典》关于合同解除的规定。如果曲女士不认可,可以走司法途径。

沈律师也一一列举了该敬老院对老人的好:“他一直跟一个张姓老人发生口角,矛盾很深,我们多次给他们调解,没有效果。后来我们给他在楼上安排了一个单间。他又嫌电视屏幕小,又给他换了个大的。这一切都没有另外收费。”

沈律师说,老人脾气不好,还动手。他们很担心老人在跟别人冲突的过程中弄伤自己,这样对他自己、对别的老人、对敬老院都不好。经过他们评估,觉得老人不适合在他们敬老院继续过集体生活。

记者:11月2日,你们把老人拒之门外5小时,直至老人晕倒。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

沈律师说,是老人的监护人把老人一个人丢在门外,后来老人晕倒,还是敬老院花钱送往医院的。而且他们已经跟老人及其监护人解除了服务合同,因此不再适合让老人进入该养老机构。

▲敬老院对外张贴着的宣传口号

心理咨询师建议引导老人“随遇而安”


曲女士告诉《老叶较真》记者,老人在方松敬老院发生矛盾时,该院工作人员不懂老人的心理疏导,用对待常人的态度来解决问题,结果问题越弄越复杂。他们缺乏对老人心理的最基本常识的了解,只善于做表面的工作,在解决老人的问题时,把本来简单的事复杂化了,最后错的却是老人。

谈到老年人在敬老院的心理问题,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季龙妹女士表示,老年人进敬老院后,往往有一个心理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家人和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引导老人“随遇而安”,培养某种生活乐趣,尽快融入新的集体生活,这样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季龙妹说,现在为什么很多老人都不愿意进敬老院?因为敬老院里缺少居家时的松弛感。

在家里,我想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都可以,不影响别人,不受别人约束。到了敬老院,集体生活,要守规矩,要服管理。这时候,家人和机构专业的工作人员,就要对老人进行心理调适。”

老人不愿意进敬老院,还因为害怕孤独。季龙妹说,虽然在敬老院里过集体生活,人多热闹,但是孤独是来自内心的。老人担心被抛弃,从而产生沮丧,影响情绪。虽然老人也被称为“老小孩”,但是他们不是小孩,每个老人都有丰富的过往。如果是一个以前很有社会地位的人,进了敬老院后,这种失落感会更加明显。

具体到曲老先生“三只虾”问题,季龙妹说,老人要的不是“三只虾”,而是要被尊重,是捍卫他已经被挤压的尊严。

其实,机构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当老人来争取三只虾的时候,可以顺水推舟给他,也可以让他信任的人告诉他,吃虾要适量,吃多了,对身体健康会有不良影响,等等。老人最担心的是健康出问题,我们就从健康入手来引导他们。”

季龙妹说,让老人学会随遇而安,对老人有益身心,对家人更加省心。

来源 | 新闻晨报·周到APP 记者 叶松丽

编辑 | 周颖

新闻晨报
关注热点 贴近民生 新鲜有料 尽在晨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