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

时事   2024-11-24 19:39   上海  

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才生、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弃医从文

她志在传承中华诗词文化


如果不是因为抗战,叶嘉莹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可她最终选择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志在做一名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者。


从1945年起,叶嘉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她还接受了哈佛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请,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


回国传承中华诗教

她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


改革开放后,思念祖国的她给国家教委写信,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为逐步恢复生机的中国高等学府,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此后,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2015年定居南开园。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


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她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她曾说,要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让中华诗词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致敬!


嘉莹,192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一)出生于北京,本姓叶赫那拉,满族,后成为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版有《StudiesinChinese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种,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4中华文化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叶嘉莹先生(图/南开大学)

与荷花有缘
陆续捐赠全部财产3500多万元

在2023年的一次公开活动上,叶嘉莹这样讲述她与荷花的缘分:“我是阴历的六月出生的,六月是荷花的月份,我的小名就是小荷。我说我老年的时候就结缘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马蹄湖这一片荷花就呼唤着叫我回到祖国,‘修到马蹄湖畔住’,我就住在马蹄湖的旁边,永远也不分开了。”

叶嘉莹这株“小荷”,生长于风雨飘摇的年代。

1941年高中毕业前的叶嘉莹(左),1945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的叶嘉莹(右)(图/南开大学)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开始跟随长辈吟诵古诗词。战乱年代,叶嘉莹经历了许多磨难:年幼时与父亲长期离散;17岁时母亲突然病逝;辗转赴台后,丈夫又被投入监狱……而诗词也给了她面对人生坎坷的精神力量。叶嘉莹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此是“弱”的。但苦难之中,人还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是“弱德”。叶嘉莹一生,也践行了自己在词学中创建的弱德之美:虽一世多艰,仍寸心如水。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教师,是叶嘉莹最珍视的身份。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叶先生在讲台上站了整整70余年。20世纪60年代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叶嘉莹从报纸上得知国内恢复高考的消息,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长信,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能回国教书。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假期都会从加拿大回到国内,辗转各地数十所大学讲学。

1999年,叶嘉莹在南开与研究生讨论(图/南开大学)

2015年,南开大学为叶嘉莹新建了一栋古朴雅致的书院——迦陵学舍。这一年,她正式结束了几十年来旅居海外的生活,定居南开园。

迦陵学舍,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的“家”(图/南开大学)

这些年,叶嘉莹陆续将自己全部财产3500多万元捐赠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叶嘉莹说,她有一个愿望,“在有生之年,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她坚持以传统声调读诵,为后人留下诗词原本动人的音韵。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嘉莹先生创作的这首《浣溪沙》,不仅包含着对祖国的深情,还有她对诗教传承的理想。

她说,考古学家在汉朝古墓里发现的莲子经过培养最终发芽长叶,而诗词就是她留下的种子。

而这种子,终会在热爱诗词的人们心中,盛开出一池茂盛的荷花。

来源 央视新闻、澎湃新闻

编辑 | 陆靖珺

新闻晨报
关注热点 贴近民生 新鲜有料 尽在晨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