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文职“人才流动”并非“人才流失”

职场   2024-12-10 13:15   河南  

“平台越大,眼界越宽。这次岗位交流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感谢党组织对我成长进步的支持。”前段时间,文职人员小魏在“四有”优秀文职人员分享会上的感言,情真意切。参加中心内部轮岗交流的几个月时间里,小魏从科室的“业务通”快速成长为中心机关的“多面手”。

回想几个月前,作出推荐他去机关交流的决定并不轻松。

“中心计划组织一批文职人员进行内部轮岗交流,您可要支持我们工作,别把优秀人才藏起来。”那次,接到中心政治工作处张干事的电话,我心情很复杂。从单位长远建设看,我理解中心党委的意图,但从科室当时承担大量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看,把谁“放”走我都有点舍不得。

随着改革强军不断推进,近几年科室人员结构调整,岗位和人员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是文职人员骨干,有的身兼数职。要选择交流人选,难免面临一堆棘手事——推荐谁?什么时候去?去多久?任务如何再分配?

那段时间,我们党支部研究梳理科室文职人员的具体情况,多次讨论是否推荐小魏参加轮岗交流。起初,大家看法不太一致——有的同志持支持态度,理由是小魏和同批次转改文职人员相比经历比较单一,其他部门同志对他的了解相对较少,认可度有限,这次抓住交流任职的机会,对他个人成长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则感到,科室是中心重要业务部门,任务很重,小魏素质比较全面,既是作业组长,还负责帮带十几名年轻文职人员。同时,他还是党支部宣传委员,负责了解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组织党员学习教育,开展宣传鼓动工作。一旦选他去中心交流,许多任务需要交接协调,万一衔接上出现偏差,难免会影响科室的工作。

征求小魏本人意见时,他表示“服从组织安排,让干什么都好好干”。我知道他有顾虑,担心自己的意见会给党支部决策增加难度。

后来我们坦诚沟通,聊起未来打算,他才说出了心里话。小魏选择转改为文职人员,就是抱着长期在部队发展的打算,但这几年他忙得抽不开身,感觉顾不上学习充电,一直在吃老本。“忙点累点不算啥,就怕原地踏步。我还是想为部队多做些事。”他说。

小魏的真情实感触动了我们。支委会上,大家研究后决定:对业务骨干,不能有任务时要求他们上,有机会时要求他们让,必须放手让他们多历练,做“垫脚石”不做“拦路石”。在此期间如果科室工作遇到困难,我们一起克服。

将小魏推荐到中心交流后,我们对他依然保持关注。被安排在机关业务部门、参与全中心的业务计划工作后,他更忙了,我经常看到他拿着文件在机关楼和办公楼之间奔波,有时晚上路过机关楼,还能看到他办公室的灯亮着。

由于办事细致、善于学习,小魏上手很快,接连参与了几项重大保障任务的组织工作,得到了中心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多次受到点名表扬。

与此同时,科室运转情况也比预想中好很多。小魏帮带的几名年轻同志主动挑过重担,有条不紊分工推进各项工作,还摸索出了几个新点子。党支部也经常分析形势,研究激活人才活力的方法路子,比如作业组之间开展常态交流,业务研讨会上先听取年轻同志意见建议等。

随着工作局面顺利打开,我还有了些新的感悟。不要把人才队伍当作一个水库来看守,而应该当成一条河流来管理;不要期待河水不流动,而应该设法管理它的流速和流向。当源头不断有活水涌现,“流动”成为常态,就不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而是“用了别人的土,长了自己的苗”。

如今,科室除了通过日常业务工作培养能力外,还按照一定的批次和速度,适时合理安排文职人员培训、见学,必要时主动推荐到其他相关岗位换岗、代职。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个人在更广阔的舞台经风雨、见世面,科室也能够把握主动权,更精细做好管理、帮带、统筹等工作,助推单位全面发展。

(张洪河、高祖胜整理)

   周 洁绘

编余小议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金雅兰

俗语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在军队人才管理工作中,人才的“肥水”,无论流向哪个单位,或暂时去往哪个部门,其实灌溉的都是强军的“田”,适当流动会更有利于人才培育和成长。我们常讲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便是这个道理。

根据军队建设、人才培养、优化队伍结构等需要,新的文职人员制度明确,文职人员在用人单位本专业领域岗位长期稳定工作,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交流,还明确了军队内部交流和跨军地交流两种方式。这一重要变化,不仅在制度层面使文职人员交流工作向更深、更广、更多领域延伸,而且释放了重要信号: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保证人才的重点流动、控制人才的任意流动,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才更有利于人才释放活力、激发潜力。

长期在熟悉的环境工作,可以积累经验、重犁深耕,也可能产生懈怠和惯性,患上按惯例办事的“守旧症”、偏听则暗的“失聪症”、只顾眼前的“近视症”。如今,不少单位组织新入职文职人员到基层代职锻炼,或到院校跟研跟学,都是主动盘活人才资源、减少人员被动流动的有力举措。除了到任务一线、前沿岗位代职,历练胜任多种岗位的能力,文职人员较多的单位还可以打破行业、部门、岗位壁垒,尝试组织机关与基层、军事与政工、管理与技术岗位文职人员交流学习。

同时,各级机关在培养人才、组织交流时,应着眼全局,跳出本单位、本部门的“一亩三分地”,从军队人才队伍建设大局出发,树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大人才观,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应着眼长远,把文职人员的发展纳入单位长期规划,避免零敲碎打甚至“来回折腾”“翻烧饼”,导致他们处于频繁切换状态,空耗时间和精力;应着眼实际,充分考虑工作衔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帮助协调解决人才交流带来的难题,助力文职人员更好更快成长。


军文小站
文职人员分享交流小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