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引言
工作难免失误,分享些错误事例,寓教于乐。读者朋友想看什么留言,根据留言数量优先更新。
1.坐等部门材料致使已拟定召开的常委会议推迟。
2.给市委主要领导同志送了一份文不对题的草稿。
3.新闻稿中把领导同志的常委职务“免掉”了。
4.一组概念不同的数据没能校改出来。
5.把作表率的“作”写成了“做”。
6.“修改”后的方案仍是原稿。
7.上报信息中出现了不规范的口头语。
8.小数点错位把300多亿元的投资写没了。
9.误删3个字使整本资料返工。
10.编纂文集把作者名字搞错了。
11.把蓝田县的“蓝”写成了“兰”。
12.起草通知时把中央的会议时间“推后”了一天。
13.请示件中领导同志一次会见活动出现了两个不同时间。
14.把平件办成了急件。
15.发送的传真是领导同志签发前的草稿。
16.给领导同志送了一份印制有误的文件。
17.会议纪要发送范围漏掉了落实主体单位。
18.电子发文将《每日情况汇报》发送成了《创卫工作简报》。
19.会议时间推迟却没有通知参会单位。
20.漏发通知影响了领导同志接访下访活动。
21.档案中差点缺失了一份重要史料。
22.一份正反页的批示件只复印了正页。
23.干部任免通知有“任命”无“免职”。
23.干部任免通知有“任命”无“免职”。
24.漏掉2个字浪费了400张纸。
25.把领导同志政务活动张冠李戴了。
26.未及时报告重要信息给工作带来被动。
27.手机关机延迟了重大紧急信息报送。
28.党徽在全委会开幕前夜掉落。
29.出席全委会的候补委员佩戴的是“列席证”。
30.把领导同志桌牌的顺序摆错了。
31.通知领导同志参会漏掉了着装要求。
32.记错了参会人员的手机号码。
33.搞错了中心组学习地点。
34.九点开会却记成了九点半。
35.会场前排空了不少座位。
36.异性参会代表被安排在同一房间。
37.备用电池也没有电。
38.九月召开的会议在纪要中变成了八月。
39.一次人多菜少的工作餐。点此加群
40.录音笔在领导同志讲话中途没电了。
事例一
1.坐等部门材料致使已拟定召开的常委会议推迟。
新任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到我市调研,要求在五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并明确表示省委、省政府将全力支。面对加快我市发展的这一重大机遇,市委高度重视,秘书长在第一时间亲自给我布置任务,要求迅速协调各部门,全面了解掌握情况,深入研究需要省上支持的相关问题,尽快拿出《关于提请省委、省政府帮助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提交市委常委会议研究。
我们本应在部门准备材料时,同步开展工作,明晰总体思路,进行谋篇布局,搭建报告框架,待部门的具体材料报来后,再对报告进行充实和完善。可实际情况是,在等待部门报送材料期间,我一直在忙别的工作,没有认真考虑这个报告如何起草,也没有安排其他同志着手准备。恰好这期间,秘书长因公务到外地出差,自己在思想上有些放松,整体起草工作还停留在等待上报材料阶段。就这样,五、六天时间过去了,当秘书长出差回来过问报告起草情况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已指示于5月15日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门研究我们代市委、市政府起草的报告,这时距拟定常委会议召开的时间只有5天,可我们还没有着手起草。
醒悟过来的我,一边组织人员研究报告框架和提纲,一边参阅部门报送的材料,加班加点起草报告。由于仓促上阵,这份草率完成的报告,结果当然是被领导同志否定了,已拟定召开的常委会议也因此而不得不被推迟。点此加群
事例二
2.给市委主要领导同志送了一份文不对题的草稿。
我在电脑上制作了一份标题为“全市和某县农村主要指标”的表格,为了快捷,又将此表格复制了一份,制作成第二份标题为“某镇和某村农村主要指标”的表格,打印出4份定稿装进资料袋。“哎,怎么多了一份?”我翻了翻桌上多出的这份表格,发现与定稿一模一样,“一定是多打印了一份”,我没细想,就把它放在一旁回去休息了。
第二天上午,在前往该县调研的车上,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打开资料袋,发现有份表格的数据是手写填入的,而且大标题与小栏目不符合、数据与对应小栏目也不相符。秘书长看到这个情况后,迅速查看了其他同志手中的表格,都没有类似错误,就给领导同志换了一份。
事后,处长问起我时,我才想起办公桌上“多”出的那份表格,正是应该装进送给领导同志的资料袋的定稿,而自己却粗心大意,把撇在桌上的那份只更改了大标题、未更改标题下栏目的草稿装进了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拿的那份资料袋。
回想平时自己装订材料时,时不时出现夹白纸、缺页等问题,这样的材料若是送给领导同志两三次后,就很难说我们的工作有责任心、有水平了。点此加群
事例三
3.新闻稿中把领导同志的常委职务“免掉”了。
市委、市政府为参加全国妇代会的某市代表举行欢送会,我负责采写这次活动的新闻稿。在参加完活动后,我以最快的速度起草了新闻稿,略加修改后便交处长审核,我在一旁等着结果。处长认真核改完主要内容后,又对新闻稿中涉及的多位领导同志姓名和职务进行了重新核对。突然,处长的笔在稿件中一位出席会议的市级领导同志名字前停了下来,抬头问我:“领导的职务怎么少了一项?”我定睛一看,原来应该表述为“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三”,却在新闻稿中成了“副市长张三”,市委常委这一重要职务没有了。
处长修改完放下笔,严肃地对我说:“写不写这位领导同志的市委常委职务,我们与领导同志比较熟悉,好像觉得没有什么,但在电视新闻播出和报纸刊发后,会在观众和读者中引起误会,我们怎么能随便就把领导同志的市委常委这一重要职务‘免掉’了呢”?听到这里,我的脸不由地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