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走进沙滩

政务   2024-10-12 16:07   贵州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沙滩村,初见印象,只觉洛安江畔风景如画。一湾清绿的江水,一群欢飞的鸟儿,一缕淡淡的炊烟……是我认为的世外桃源之具象。


(资料图 洛安江畔)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对于起源于沙滩村的沙滩文化,我知之甚少,只知从明末至清末,沙滩方圆几里内,涌现了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数百名文人学者,这一现象被称为沙滩文化。为了更了解它,我决定走进沙滩村,近距离接触它。


(资料图 洛安江畔


10月的沙滩,没有烈日,多了几分凉意,但我热情依旧,沿江而行,走进黎庶昌故居,也是黎氏旧宅。


这房屋的青砖、白墙、黛瓦、廊檐,依稀可见历史的留痕。中西合璧的庄园风格,清雅中透着一丝文韵。


(黎庶昌故居)


逐青石台阶而上,只见黎庶昌的塑像伫立于天井之中,后方的盆栽花开正艳。


故居里,存放着黎庶昌生前使用过的部分家具、文具和介绍他生平事迹、著述的展示资料,陈列着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先贤的部分手迹、书法遗作,以及有关沙滩文化的诸多物品。


(资料图 黎庶昌故居)


跟随生动解说的节奏,我沉浸于其中,沙滩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越来越清晰,黎庶昌的生平故事变成一个个历史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开始明白,黎庶昌为何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我好像离他们更近了。

黎庶昌故居vr全景在线导览参观


(路边的锄经堂石碑)


锄经堂,是沙滩村的文物胜迹,就坐落于黎庶昌故居旁,到沙滩村必到锄经堂看看。


(如今的锄经堂)


刚迈入锄经堂,一股墨香袭来。定睛一看,左手边的屋子里,满桌、满墙全是书法诗词绘画作品,作者有耄耋之年的老者,也有幼学之年的孩童,沙滩文化还真是不拘于“一时一人”。一打听,原来,这里还是沙滩诗社的活动地点。


(锄经堂内的诗词作品)


据了解,这座书楼,原是黎氏始祖黎朝邦的第八代子孙黎安理的书斋,后经黎安理的长子黎恂买书扩建,锄经堂由斋变成楼,三万多卷的藏书,让它一跃成为当时中国西南私家藏书之冠。


(锄经堂内的藏书)


“文革”期间,不少藏书遗失,但近年来,沙滩文化专家库联合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恢复重建锄经堂,启动沙滩文化史料征集整理工作,现有藏书近2万册。


(锄经堂内的藏书)


锄经堂是沙滩文化在沙滩村留下的现实印记,也是村里人长久以来的精神补给站;同时,也吸引着不少文人墨客或慕名而来的游客到此感受沙滩文化,开展阅读、写字活动。


(锄经堂内的藏书——莫友芝全集)


“查资料的、爱读书写诗的都来这里,这个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黎芹翠是黎氏第十五代子孙,她感叹,今年国庆节期间,有不少人慕名而来,沙滩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广。务农闲暇时,她也会提笔写上一首诗。


(黎芹翠展示她写的诗)


恰逢当日重阳节,沙滩村每年一度的晒诗会举办,精彩的活动吸引了我。


“正杏黄枫赤饰金秋,爽爽又重阳。喜琴洲弦动,音萦禹寺,情动洛江。是处云集会社,文友觐仙乡。看笔架山下,诗意汪洋……”


(第二届沙滩文化季沙滩文化九月九诗会上,诗歌爱好者上台展示作品。)


活动舞台上,诗词爱好者们一一朗诵着自己的作品,赢得阵阵掌声。道路两旁,张张宣纸因文人的笔墨被赋予新的生命,供诗友欣赏、互评。


(往年晒诗会情景)


不时,空中下起蒙蒙细雨,风中裹挟着些泥土青草味,我思绪有些游离,不禁想,郑、莫、黎三人是否也曾在这样的一个雨天里借笔抒情,留下为后世称赞的佳作。


(第二届沙滩文化季沙滩文化九月九诗会上,诗歌爱好者誊抄作品。)


归程路上,忽闻一阵朗诵声,我又停下脚步。


“近晓不成梦,山钟何处鸣?年来万虑寂,一听一心平。”这是清代沙滩黎氏举人黎恺写的诗《禹门晓钟》。


朗诵声来自沙滩文化小学“郘亭诗歌班”。


(沙滩文化小学校门口)


沙滩文化小学校长杨恒介绍,沙滩文化小学是遵义市诗教师范学校,建校时就以弘扬和传承沙滩文化、红色文化为理念,学校不仅利用课间操时间让学生们朗诵沙滩诗词,还开设“郘亭诗歌班”“莼斋书法班”,举办读书节等,邀请众多名家作家授课演讲。后期,学校还将打造沙滩文化文化走廊,将沙滩文化潜移默化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


(资料图 知名作家李发模给沙滩文化小学“郘亭诗歌班”和“莼斋书法班”学生讲课。)


“教育从孩子抓起,沙滩文化走进校园,是为了让学生们接受沙滩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品格的同时重振沙滩文风。”杨恒说。


(沙滩文化小学宣传栏展示师生诗稿)


在学校的宣传栏里,数十首诗张贴在这里,作者不是著名的诗人,而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这几年,在沙滩文化的熏陶下,沙滩文化小学的学生和老师们创作出不少诗歌作品,其中,6年级学生周世华还曾在2022年荣获贵州省“天匠福杯”学生诗词大赛小学组优秀奖。


(沙滩文化陈列馆内,刻有“重振沙滩文风”字样的石碑。)


好的文化要深入挖掘,更要弘扬和传承,使之永葆生命力,感染振奋后人。观之中国,历史上涌出文人学者的地方有很多,沙滩村能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区,沙滩文化能经久不衰,我想,其根源不仅在于沙滩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也在于沙滩村对沙滩文化的坚守,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沙滩文化陈列馆内,“三贤堂”壁画)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沙滩,收获颇多,但也只识得沙滩文化“全貌”的冰山一角,关于沙滩文化,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还有更深更久的历史,纸上得来终觉浅,我还会再来。

全媒体记者:祝玲玲


制作:何若男
编辑:葛丹丹
审核:宋亮亮、王煊予

监制:李英华


微新蒲
一座新城,无限可能。微新蒲,新梦想。更多新城新事,就在微新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