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至30日,中国记协组织中央和全国性行业类媒体青年编辑记者赴湖北省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陈妙然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她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见闻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 | 95后中国新闻奖得主,是她的活鱼!
本文作者:陈妙然
开往武汉的列车正式发动,我也进入了工作状态。这次活动,青年记者们的任务是关注湖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图景。作为新闻出版广电报的记者,我的任务是将镜头聚焦随团出发的青年记者们。
有现场,才有新闻。
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王同英鼓励青年记者进一步提高经济宣传引导能力,透过万家灯火展现经济活力。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赴湖北省武汉市、十堰市,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走进光电子信息和北斗卫星相关企业、东风汽车集团、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丹江口水库等地开展调研采访。
来到难得的好现场,青年记者朋友们怎样履职尽责?怎样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怎样抓住“活鱼”,完成好活动报道?
出发前,我一直忐忑不安。
(一)
没想到,好现场竟来得如此之快。
坐在我旁边的新华社音视频部记者郝一林刚上车,就把一瓶水放到列车窗台上拍摄起来。他说,想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周年节点做一条视频报道——“我想送这瓶南来之水回家”。
听到这话,我眼前一亮。
火车上,当大家还沉浸在对调研的期待中时,郝一林已经掏出电脑写起脚本来。聊天中我得知,像这样的视频策划,郝一林一共做了3个。“新媒体里也要有更新的表达”,郝一林分享起他的创作心得。
G811号列车途经河北、河南、湖北,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向大致相同,列车一路南下,每当经过水域,郝一林就会迅速举起这瓶水,用镜头记录下送它回家的全过程。
成片里,郝一林的解说词让我印象深刻:“途中我看到水渠河道、麦田片片、林果丛丛,我想,这良田沃野一定少不了这杯‘南来之水’的功劳。”
一路辗转抵达丹江口,郝一林积极寻找着南水北调的故事。在丹江口,郝一林认识了“95后”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的调度员余丹和63岁的“小水滴”志愿者蒋德新,从智慧监管和守水护水两方面找到了故事的落点。
水库边,他激动地对我说:“看着蒋德新冻红的双手和鼻头,我非常感动,我们喝的水是那么多人辛苦守护的,我很想把这份触动我的力量传递出去,相信会感染更多人。”
回程的列车上,我反复回味着这段相遇带给我的感受——年轻记者们有最动人的表达。
(二)
每到一家企业,就有一位记者追着企业家“三连问”,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叫刘小燕,是工人日报社的一位“95后”编辑。我很佩服她的思考力,几天时间,我们逐渐成了朋友。一次,我邀请她到房间聊天,才知道她今年刚摘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我们从作品聊到人生,能感觉刘小燕对人对事对新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那天没聊够,一直想再找个机会聊。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返回酒店车程要一个多小时,这段路程是留给我采访的好时机。
车辆颠簸着向前行驶,车里满是倦意,司机师傅把车内灯光调暗,我们压低着声音——刘小燕提起对梦芯科技董事长韩绍伟的欣赏,她说在韩绍伟身上看到一种敢于创新和潜心实干的精神面貌。
企业家的信念感让她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她说,如果我们不高扬主旋律,那另一种声音就会出来,不能让故意抹黑的声音淹没奋斗者的汗水。
(三)
为了挖掘更多精彩故事,7天密集行程里,我与20多名同行的记者几乎都进行了深入交谈。我坚信,想要聊出来,先得融进去。
在此行的最后一站丹江口,我们与记者们建立的友谊越来越深厚,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见深度。
“绿水青山如何加速变成金山银山,我们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把好经验传递出去”“新闻像一条纽带,它对接技术与市场,也促进着两端的交流”“讲好大主题,落点还是要到具体的人物故事上”“此次活动带我到了很多可能永远都没机会来的地方,收集了好多选题线索,后续我会追踪报道”……
抵达丹江口水库的那天,天色湛蓝,当地宣传部干部说,这是这泓净水最美的姿态。
水库的风吹乱了我们的头发,午后的阳光正刺眼。水库边,记者们聊着选题和感悟,水天一色的幕布上,映衬着青春的倩影。
站在堤坝上,冲着光来的方向,我连忙按下快门,拍下岸边正与清漂队队长话家常的记者们。
那是一张逆光且唯美的照片,不是为了发布,只是为了记住这个瞬间。我把这张照片拿给过许多记者看,他们都很喜欢。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新闻背后是怎样的一双双炽热的眼睛,但我们总能在时代的涌动中感受到文字或镜头透射的力量与温度。
这一次,我想把他们请到舞台中央来。
欢迎关注党纪学习教育与基层减负专题
END
来源 | 中国记协
编发 | 肖晗
审核 | 李新龙 王道勇
出品 | 党员生活杂志社全媒体编辑中心
长按封面阅读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