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书达理”第三季 ④丨乡村发展的绿色“治”向

政务   其他   2024-12-18 19:50   湖北  

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习近平

《支书达理》第三季

“生”声不息

第三课
乡村发展的绿色“治”向

主讲人: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
闵洪艳

20世纪90年代,我们堰河村是一个“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的落后小山村。因不少村民砍山卖木养家糊口,越是穷越破坏,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2000年后,全村党员干部带头开荒种茶,走上了脱贫的“快车道”。然而一位前来采风的画家,却给我们敲响了“绿色的警钟”。他说:茶园虽美,但村庄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我突然意识到,要想发展必须保护生态。

2003年,村党支部先以垃圾分类为抓手,开启文明新村建设。村“两委”班子带头干,党员村民跟着干,村民环保意识逐步提高,共同立下了村规民约:做到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

我们还以党员牵头,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小组,设置垃圾分类中心,并设立专职保洁员;每户分别配备干、湿垃圾垃圾桶,方便回收利用。

一年下来,垃圾分类蔚然成风,乡村面貌显著提升。我们又趁热打铁,发动村民推行“一建四改”行动(即建沼气池、改厨/厕/圈/水)。通过建沼气池,家家户户变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沼液可以种菜,沼渣可以种粮、种茶。

近年来,我们又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广泛发动群众常态化地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小切口推进大纵深,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

如今,资源的“含绿量”换来了产业的“含金量”。我们找准生态优势,提出“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发展思路,把过去的荒山秃岭乱草岗,变成了茶成垄、树成行、果飘香的“绿色银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其实,乡村的“发展密码”就藏在绿水青山之中。现在的堰河村走的是绿色路,吃的是生态饭,挣的是环境钱,发的是文旅财,实现了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产品变商品、振兴变高兴。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堰河村先后荣获19项国家级荣誉,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新“声”研学

‍研学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博士

夏克郁

近年来,堰河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了从“生态破坏、贫困落后”到“绿色银行”的华丽转变。堰河村的蜕变,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展现了乡村绿色治理的成效。只有坚持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


END


指导: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委网信办

策划:万丽华、邓为、张小燕

统筹:李新龙、杨正国、刘卓、李斌、焦帅

主创:赵雯、孙泽宇、张博伦、冯然、熊禹

编发:肖晗

审核:李新龙、王颖

出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党员生活杂志社


长按封面阅读本刊:


党员生活
湖北掌上党刊:党务工作的参谋 支部书记的助手 共产党员的益友 积极分子的向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