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90周年丨“我们”就是“你们”:跨越时空的洗礼与传承

时事   2025-01-15 16:28   贵州  
“看《伟大转折》,我感觉他们(红军)又回来了。”这句网友热评,源自遵义上演的《伟大转折》剧目。《伟大转折》剧目以现代科技融合话剧艺术,重现遵义会议这个党、红军、国家前途命运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

彼时的红军战士们,平均年龄不过二十有余,他们是战火中的英雄,亦是怀揣纯真梦想的青春少年。而今,参演《伟大转折》剧目的演员平均年龄也恰好是20岁,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对历史的理解,一遍又一遍地对话这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也一遍又一遍地带领观众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汲取勇往直前的力量。
在演绎的过程中,青年演员与红军先辈会产生怎样的灵魂共振?一年800余场的深情演出,如何在重复中挖掘新意?这段历史如何在光影交错间,给予观众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
“我们”就是“你们”:从历史的“旁观者”到“亲历者”
《伟大转折》剧目开演以来,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最多的时候,一天会安排七场演出,平均每场演出1个多小时。剧目有75个角色,为了满足一天几场的演出需求,剧场134位演员要分多组上场,不少演员都曾饰演过多个角色。像演员杨程文就在这部剧中串演了18个角色。其中,既演主角,也演群演;既演正面人物,像陈云、刘少奇、聂荣臻等革命领袖,也演反面人物。

《伟大转折》剧照

2025年是杨程文来到《伟大转折》剧目的第2年,身为“90后”的他,已经担任艺术团戏剧组组长,负责把关整部剧的演出质量,艺术团副团长夏莹说:“在演技方面,杨程文的标准就是剧组青年演员们的标准线”。
从2024年1月15日到2025年的今天(1月15日),《伟大转折》剧目累计上演的856场次中,杨程文参演了500多场。曾出演过18个角色的他,对剧中所有演员的台词,几乎可以倒背如流。但谁能想到,最初导演给杨程文安排的第一个角色却并不符合杨程文的意愿。
“因为当过兵,所以参与红剧创作一直是我的心愿。”2014年,还在上大学的杨程文就选择参军入伍,在军营生活的两年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军人的身份有了更多的认同,同时也产生了对红色题材剧目的强烈兴趣。
2019年大学毕业以后,杨程文曾在北京开心麻花剧团工作三年,积累了不少表演经验。2023年,当得知遵义《伟大转折》剧目正在招募演员时,杨程文便毅然决然辞去工作来到遵义。他说:“我来面试就是想演红军”。但是因为外形酷似蒋介石,他还没开口做自我介绍,就被导演确定为蒋介石的扮演者。“当时内心还是有点抗拒的”,秉持专业的演员素养,杨程文最后还是接受了角色安排,“其实最开始我只是在台下看,都没有机会上去演,这样坐冷板凳的时间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
“我们”如何成为“你们”:从角色到人物的距离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观众的视角能让我通过研究别人的表演来精进自己的演技,从整体去思考演员的改进和调整方向。”杨程文称,在观众席观看学习的那段时间让他对人物的肢体语言、走位、剧情的发展等有了全面的了解,“在舞台上饰演一个角色,首先你要相信自己就是角色本人,因为你要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这需要演员对历史人物有更深的了解和研究。杨程文认为,自己参军的经历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揣摩人物,“军人走路,怎么指挥,怎么扭头,我可以带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用劳伦斯·奥利弗的一句话来概括‘在舞台上,你是用你的一生来演戏’”。

演员 杨程文

为饰演好蒋介石这个角色,杨程文还认真梳理了蒋介石的生平,并到南京实地感受人物的生活氛围。杨程文说:“有充分的调研,才会对角色塑造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对于角色的钻研,杨程文十分用心。《伟大转折》剧目艺术团副团长夏莹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杨程文几乎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在研究剧本和人物上了,“逛街也好,吃饭也好,只要和你聊天,他就会叫你和他一起研究这段历史。”这种入迷的状态,也让杨程文在剧组得了一个“戏痴”的称号。
事实上,对于角色的钻研和演绎,《伟大转折》剧中演员都和杨程文一样,十分用心和刻苦。有好几出戏,演员们都要冒“雨”甚至趟在水中演出,热天还好,遇到冷天,浑身浇湿的他们,常常因此感冒发烧甚至打吊瓶,但从来没有一个叫苦和退缩。“我们把每一次冒雨和趟水演出的经历,都当成一次长征精神的洗礼。”当问及此事时,几位年轻演员都笑着对记者说。

年轻演员正在排练

从观众席到舞台,从历史的“旁观者”到“亲历者”,这些年轻演员不仅用努力和汗水诠释着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也在演绎的过程中给自己注入更多的红色精神力量。
“00后”演员刘春岑在《伟大转折》剧目中扮演小露,她说,“当我躺在山体上,看着身边的战士们为了保护小露和发报机,一个个的倒下牺牲,我能切身感受到那种痛心。为了不让发报机落入敌人手中,小露纵身跳崖的时刻,我感受到的不是绝望,而是希望,因为‘我’完成了引诱敌人的任务,挽救了更多红军战士的生命”。

演员 刘春岑

演员们通过对历史、剧本以及剧中人物的深入研究和大量排练,不断融入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和感受,让观众超越时空感受到角色人物的真实感,还原历史人物的血肉,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红色精神。同时,演绎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和磨砺,也让演员们不断成长为继承红色基因的新青年。
“我们”始终是“你们”:从重复演绎到常演常新
针对年轻演员们在《伟大转折》剧目中一人饰演多角的问题,夏莹表示,多角色适配演出是剧团对青年演员的培养策略。“在我们这种常态化的演出中,如果演员长期只专注于一个剧目,或者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色,他们的演技可能很快就会遭遇瓶颈期。”为了打破演员长期扮演一个角色带来的审美疲劳,避免过早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剧团采取了让演员挑战多角色的策略,“我们用多角色来适配演员,这既是对他们业务能力的一种提升,也是对他们提出的新挑战。”
在深入钻研角色的过程中,演员们会更全面地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方向,在丰富其艺术体验和认知的同时,也让他们在表演上更加游刃有余,从而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生动、立体的角色形象。

《伟大转折》剧照

《伟大转折》戏剧导演闫兵表示,在表演方面他也会给演员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做适当调整。“尽管演出效果可能会发生一点改变,但这种变化正是文旅演出的魅力所在。”
在剧中饰演彭德怀的00后演员田洪强就经常和其他演员探讨台词,针对剧中彭德怀对李德说的一句台词“你有打过一个好仗没有?”,他就和杨程文展开过认真的探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的语气重音都是放在‘好仗’上,杨程文认为重音应该放在‘一个’上面,意思就是,李德你来了,我们这里一个好仗都没有打过。”通过一个重音的变化,让这句话的含义从质疑李德指挥的好与坏变成了质疑李德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了双方尖锐的矛盾冲突。

演员 田洪强

值得一提的是,创作团队还会根据观众的意见对剧情作出适当调整,比如增加了以军帽为信标的逻辑性,更加突出领袖人物的人情味,强调战友间革命信念的托付与传承,增加了“小华佗”和“小露”之间的情感表达等。
闫兵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剧情和表演上的调整,让领袖人物的刻画更具人情,更接地气,我们更注重展现伟人的心理过程,要呈现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只是外形的模仿。”
创作团队一方面对演员的发挥和观众的合理化建议从善如流,一方面对史实和原则问题却又毫不放松。事实上,剧情上的每一点调整和更新,创作团队都要对史实进行大量研究。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剧情更新的背后,是几万字的文献资料和无数专家学者的付出。
更多的“我们”正在成为“你们”:从记忆到传承
无论是《伟大转折》,还是与之一道被誉为长征文化“双子星”的另一颗明星《红飘带·伟大征程》,共同之处都在于,用深情演绎加现代舞台艺术和创新科技手段,生动还原了红军战士在敌人重重围堵中拼死抢渡湘江、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壮烈场景,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用心体验历史,对无惧牺牲的革命先辈们油然而生悲壮和崇敬之情,进而深刻体会到为信仰而战、为人民牺牲的伟大精神。
闫兵说:“由于观众每天的经历、感受不同,对历史也会有多维的解读,每一次观看他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来自贵阳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之前带孩子来看过,也和朋友来看过,《伟大转折》剧目常看常新。”

《伟大转折》戏剧导演 闫兵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在这一刻给我带来了直击灵魂的震撼”“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他们的伟大,这个剧目让我感觉好像他们又回来了”,这是很多观众看完《伟大转折》剧目之后的感慨。
《伟大转折》剧目试运营一年来接待的28万观众中,有超过3万名青少年。“这说明红色文化与当下的青年文化、网络文化等相互融合,正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喜爱。”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通成说。
有资料显示,1935年长征途中,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战士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超过40%。从被演绎的对象,到具体表演的人,再到观众,从红色文化的缔造者到传承者。尽管时间跨越90年,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但信仰的火种不灭,红色的旗帜不倒,有一种青春总在激情燃烧,有一种精神始终传承。

遵义新闻中心 周国栋 张雨辰

记者:肖微 何天洋
编辑:欧阳静  | 责编:杨霄 | 编审:李铁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


反转!警方刚刚通报:不存在诬陷!

已确认!当场击毙!




动静贵州
时事热点,百姓视角,了解贵州动静,关注动静贵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