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楞严论坛,每天19:07与您相伴!
您可以点击本文底部的“写评论”发表下个人看法
佛教
导读☞ 今日,让我们一起回味50、60、70……年代的春节老照片,重新拾起那个年代“春节”的记忆~
又是一年春节啦!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
现在的春节,
年味越来越淡了,
再也看不到过去的那种热闹与温馨场面了。
但是,
春节不管如何变化,如何过~
都藏着中国人一份浓浓的感情,
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今日,
让我们一起回味50、60、70……年代的春节老照片,
重新拾起那个年代“春节”的记忆~
清末、民国年代
由晚清进入民国,
民间过年的习俗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最重要的活动有三方面:
一是对神祗的,包括年前送灶神,新年去寺庙烧香,接财神;
二是年终祭祖;
三是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新年期间的拜年、贺年和走亲访友。
▲
大年初一,
家家户户,男女老少
纷纷来到寺院烧香祈福。
▲
过年期间,大家会争相抢着来烧头柱香。
“全股香”有吉祥圆满的寓意。
香烧的越旺代表来年运势越旺。
▲
新年祈福的法会现场。
▲
律堂是僧徒坐禅修戒的佛堂。
人们祈愿新的一年得佛祖护佑,事事顺心如意。
▲
民间师父们用黄土和木头塑出来的佛像。
小孩们也会双手合十,虔诚的敬拜佛祖。
▲
新的一年结缘一串象征好运与福报的佛珠。
有了佛祖的护佑和加持来年一定平平安安,吉祥圆满!
▲
寺院特别灵验的祈福桥。
春节前夕,
大家会请有名望的大师写下”年年如意”的吉祥祈愿牌悬挂在祈福桥上。
大人小孩都要争相站在桥上仍铜钱,
祈愿来年兴旺发达,镇压百邪。
▲
大年初一,
不止是普通老百姓才会来寺庙烧香祈福,
达官贵族、社会名流也会虔诚的来到寺庙,
虔诚的跪拜佛祖,
祈愿来年顺顺当当、生意兴隆。
▲
最懂感恩的孩子最有福报!
在大一点的家族,
过年当天,
家中的孩子不仅要向身前的父母叩头表达感恩,
还要虔诚的敬拜祖先。
▲
“年年糕”,年年高。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
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过年赶庙会,
人们赶庙会除了赶热闹,
还要来上一碗热腾腾的蒸年糕。
50年代
▲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
在当时,毛主席的年画特别受欢迎!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珍藏
大家还常常齐聚观赏这些画作
毛主席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
1951年,长春的小伙子在家里写对联
当时家里稍有些文化的人,就要担此重任
全家的小孩儿都围在跟前看个不停呢
▲
1952年,湖南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
除夕之夜,阖家团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大家吃年夜饭的习俗是不会变的,
媳妇、小姑子要和婆婆一起做一桌子的饭
但是当时的年夜饭可几乎是没有荤腥的
▲
1954年,河南省唐山解家套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姑娘
正在试妈妈刚做好的新衣裳
过年的时候
什么都比不上妈妈亲手做的花棉袄
▲
1955年,陕西一农村的跨年活动里
最出名的就是踩高跷
表演的人大部分都是青壮年
惹得老人和孩子一阵欢笑
▲
1956年的春节,村民围坐在一起
第一次听到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
在电视诞生之前,
收音机一直都是大家娱乐消遣的活动之一
▲
1957年,北京市宣武门外牛街的
刘奶奶在看孙女们做游戏
那个时候小孩子的娱乐项目里
没有特别华丽的玩具,
但却都特别开心
▲
1959年,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的景象
逛庙会是当时特别流行的活动呢
街上往往人挤人,特别热闹
60年代
▲
1960年,北京南苑人民公社的老太太
全都跳起来了秧歌舞
这一年以后传统民俗
都被打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
民间祭祀活动也处于隐蔽状态
▲
1961年,江苏省南京夫子庙
花灯市场上人们在选购花灯
一派热闹的景象
▲
1962年,
北京逛庙会的孩子们最喜欢的
就是图中的这个大串糖葫芦
▲
1963年,在庙会上
正在进行摔跤比赛的两个孩子
每次庙会上的活动都有很多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参加
▲
1967年,国务院提出了
“春节不放假”的政策
这个时候,各地的公社啊,工厂啊
全都组织各种活动
开创各种学习班,过“革命化的春节”
在这段时间,年味儿渐渐淡了下来
▲
1969年1月8日
赴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在天安门宣誓
他们将在山村过“革命化春节”
70年代
▲
到了70年代,
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物质逐渐变好~
过年了,
一家人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
聚在影楼一起照一张合影。
小时候过年的全家福里总是透着一股喜庆劲儿,
记忆中的小时候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
春节期间,
人们依旧有着到寺庙烧香祈福的习俗~
▲
70年代,
群众用拖拉机装扮的彩车闹春,
看起来也是喜气洋洋~
▲
春节前夕,
理发店里想美发你得排队。
一方面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老例儿,
一方面为了讨个大“发”财源的彩,也必须从头做起。
▲
北京农民踩高跷来迎接春节。
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
摆上茶水、点心,
年味十足~
80年代
▲
1983年,
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
从此,
春晚成为了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
成为了我们每年的年夜饭。
▲
那个时候物品缺乏,
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做馒头、蒸豆包、年糕、,
吃年糕寓意“步步高升”,
蒸各种寓意的馒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
1985年,
骑驴逛庙会是北京白云观庙会的一绝,
备受儿童们的欢迎 ~
▲
1985年,
在北京地坛庙会上,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
几乎每天都有特定的风俗,
而逛庙会也是北京旧时过年的主要习俗~
▲
1985年的地坛庙会,
老北京自己的茶道——龙嘴大铜壶,
不过此时这壶沏的不是清茶,
而是面茶或莲子糊。
▲
1985年春节,
辽宁营口农民的节目表演~
在一个不足30平米的小屋子里,
有人手里拿着“年年有余”的吉祥鱼,
有人敲锣打鼓,
欢欢喜喜的过春节~
▲
1980年,河南扬集的鞭炮市场~
村里的人们都围在一起看放鞭炮,
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
其实关于爆竹的传说很多,
其中之一是:很久以前,
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
为了吓退这种猛兽,
人们便燃放鞭炮。
▲
如今,每逢春节,
数以亿计的人们从工作地回到家乡,
就是为了跟家人吃一顿团圆饭。
图为1983年,
张海迪在山东聊城家中和父母姐妹包饺子过新年。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
以谐音取“更岁交子”之意。
90年代
▲
90年代的全家福~
为了更应景,弄一根树枝,
上面绑上糖纸花儿,
花花绿绿的特别喜庆,
还要从集市上买一些假花,
放在柜子上,有过年的喜庆!
▲
小时候在村里过年,
红红火火的挂上红灯笼,
福气满满~
▲
90年代,
北京雍和宫~
▲
春节期间,
人们到寺庙烧香祈福,
排队烧香的香客已经排到大门外~
00年代
▲
20世纪末21世纪初,
许多餐馆开始推出年夜饭订餐服务,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选择在外面吃年夜饭~
吃的越来越好,
但是却好像少了一点年味儿~
▲
现在过年,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寺庙祈福,
除夕深夜的灵隐寺,
人群熙攘、香烟缭绕~
▲
来自各地的上万香客络绎不绝地赶到寺内烧香、撞钟和祈福,
迎接猴年的到来,
并祈求新年一切顺利。
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一个故事、无限遐想……
人生百年不过一瞬间,
再过100年,
中国的春节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无法想象,
而这百年的春节老照片必然给世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又一年春节到,
祝大家新春快乐,吉祥圆满!
楞严论坛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
以分享的心报答大众,
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长按指纹 >识别图中二维码 >添加关注
👇👇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免费结缘殊胜经典法宝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