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地质暑期社会实践团第二期——平江路与苏绣

文摘   2024-07-30 15:41   法国  

“源”起地质暑期社会实践团

求“实”知行

“践”心品性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学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7月12日—7月16日,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源”起地质实践团苏州组抵达苏州开展社会实践,结合地质知识对拙政园、留园、平江路、和苏绣进行了探查。


01

平江路



水乡

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碧水缓缓流过石桥街市,纵然转眼千年,依然是波光粼粼。房屋林立,窗棂微启,画面流转,就是迎面而来的画船游人。历经千年时光,平江路依旧是水陆结合、河街并行,彰显着水乡的独特魅力。


传承

苏州建城有2500年历史,在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至元末(1367年)254年间,苏州城一度被称为平江城,意为大江大河“止此渐平”。南宋时期的《平江图》中诸多景观如今仍然能找到对应景观。有着“一条平江路,半步姑苏史”的平江路酒旗招招、古装款款,这是现代与传统的靓丽结合。



街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能演绎出江南烟雨的,就只有烟雨江南。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却有着青砖黛瓦,丁香忧愁。走过了千年风雨,委身在在小桥流水旁,雨巷是独属于江南的浪漫。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苏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以针作绣,巧夺天宫

苏绣是一个布与线之间,以针为牵引,相互交缠,相融而生的艺术。有着“平、顺、和、柔、匀、光”的特点,这些都是它的传统美所在,如果说中国画是纸面上的艺术,那么苏绣就是布帛上的艺术。始于三国时期,发展于隋唐,苏绣终于在清代迎来了她的全盛时代。在近代的历史进展中,苏绣与时俱进,融合了新的生产技术,创造性融合了中西方的艺术特点,开创了乱针绣的技术,实现了与油画,素描等艺术作品的结合。其中,双面绣的针法让一件绣品拥有截然不同的两面,令人叹为观止。



温婉江南,柔美苏绣

苏绣的美丽在山,在水,在逼真,在于技艺的精巧,在于作品的浑然天成。从地质与水文度角度来看,江南独特的地质土壤条件,适宜的季风气候促进了养蚕缫丝的发展,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就在实践团队调研学习的镇湖苏修小镇当地就有养蚕缫丝的桑林。

苏绣所用到的丝线颜色往往是成百上千种,熟练的配线员能快速地挑拣出作品用到的相关丝线。根据资料查证,我国的染色技艺能追溯到周代,其中矿物染料以其稳定的性质能保证作品长久保存,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简单的苏绣作品只需一名绣娘针绣,而大型的苏绣作品往往需要数名乃至数十名绣娘通力合作,共同绣制,其中需要考虑针法、位置、颜色等诸多因素的统一协调性,其中难度不言而喻。

实践团成员在两名秀娘的指导下,也尝试了一些简单的苏绣制作。成员们所使用的线的粗细从2丝至4丝不等,即使作品十分简单,也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但最后成果也有些差强人意。

苏绣不像堆石垒木一样令人仰止,它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将创作者的想象镌刻在布帛上,是心灵跃然针头,是绣品映照理想。当拿起绣针的时候,丝线随着上下翻动,这是中华文化的行进,是千年文化根脉的延续。

资源学院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

· “源”起地质暑期社会实践团第一期——苏州园林

· 直播预告 | 中国矿业大学2025年硕博研究生招生线上宣讲会——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小暑 | 蝉鸣声声小暑至,清风习习盛夏悦

图片来源:“源”起地质实践团

文字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

(以上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资源传媒中心 邱望盛

校对:赵亚平 仇诗琦

审核:罗育超

CUMT资源快讯
学院动态,身边热点,尽在资源快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