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星空的人民科学家
——记“嫦娥之父”叶培建
上联:新世纪探月探火捷报频传更要再创新辉煌
下联:二十年创业创新人才辈出仍需更上一层楼
横批:引领深空探测
——叶培建
图片选自网络
叶培建于1945年1月29日(农历甲申年腊月十六)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胡庄镇海潮村,在李秀河小学上完一年级后外出就学。1962年夏,叶培建考上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78年,顺利通过了出国留学考试,成功申请了瑞士纳沙泰尔大学下属的微技术研究所。1983年7月至1985年7月,叶培建在微技术研究所担任助教,同时攻读瑞士的科学博士学位。在纳沙泰尔大学的学习是异常艰苦的,但男儿不苦不勤不能成业,叶培建盟心矢志朝夕自励,反倒觉得虽苦犹甘。
回国后,叶培建回到了原来读研究生的单位——控制工程研究所,在第四研究室专门从事飞行器敏感器的研究。开始了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关系密切的陆标敏感器的研究。陆标敏感器的研究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叶培建建立了一个五维的平台和一套微机图像处理系统,取得了初步成果。其间,叶培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开始给控制工程研究所的研究生讲课,主要课程有信号与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授课材料全部是叶培建自编的。1991年,叶培建被任命为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除继续主管计算机工程外,还协助韦德森副院长负责卫星应用方面的工作。从1992年下半年起,叶培建开始担任院计算机工程总师。后转战梦寐以求的飞行器主战场,参与卫星型号的研制。
1996年,叶培建开始担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总师,并兼任总指挥一职。他亲自参与解决了相机的噪声测量、高精度星敏感器、力学振动试验条件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他把电测与总体队伍分开,打造了一支专业测试队伍,要求在所有大型实验结束后,留出一段时间进行“卫星长期加电测试”的试验,即卫星进入发射场前要进行可靠性增长试验。“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率先采用了公用平台思想的设计,这一平台已被打造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今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基础平台。叶培建他们于2002年10月27日和2004年11月6日,接连成功发射了“中国资源二号”02星、03星。这三颗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向地面传输了大量图像,图像清晰,层次丰富,信息量大,受到了用户的高度称赞,也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空间遥感卫星平台及有效载荷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空间市场竞争能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3年,因为在“中国资源二号”和其他方面的贡献,叶培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航天系统中最年轻的院士。
2004年2月,叶培建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总指挥。“如果我们没有创新,只能永远跟在别人身后,哪来的赶超!”叶培建说。有人觉得他“犟”,也有人认为正是他这股子“犟”劲,才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叶培建说,“不害怕困难,要让困难怕你。认准的事情,就一定坚持下去。”航天领域有一句话叫“100-1=0”,意思是说,一个东西做得再好,只要其中有一小部分甚至一丁点儿没有做好,就可能失败。叶培建要求每一个设计师做好每一件事情,都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因为责任大于天!
2019年10月,叶培建回到家乡泰兴,面对家乡媒体,他动情地说:“家乡,是一个不可变更的要素。只要你生在这儿,无论你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走到世界上什么地方,这一点是不可变更的。我的父母是泰兴人,我在这里生活了七八年,而且上过小学,我的很多生活习惯和我的一些文化基因的积淀,都受这儿影响,它是要影响我一辈子的。”
广阔宇宙,无尽探索。经过约一个甲子的淬炼,中国航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最近10年来,随着中国空间站、火星探测、月球采样返回和月球背面探测、全球导航等重大工程相继完成或即将完成,中国正迈向航天强国行列,未来还将取得更大的辉煌。
在一场火星探测动员会上,叶培建郑重说道:“本来我们去火星是为了完成一项科学任务,但我们也要憋着一口气,我们是为国家荣誉而战!”
自青年时期投身航天事业,叶培建始终胸怀远大梦想,从资源二号到嫦娥系列工程,从“嫦娥奔月”到“逐梦火星”,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九天揽月,筑梦苍穹。在许多人眼里,中国航天取得的成果比“应该的”大,因为如果按照西方国家科技、经济、工业基础的实力对航天工业的贡献来看,中国这些年的航天成果是“超常”的。而从叶培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取得这些“超常”成果是“应该的”!
附院士年谱:
1945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
1962年夏,考上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
196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1970—1978年,在卫星制造厂从事计量工作。
1980年10月,纳沙泰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学习
1988年12月,任空间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并担任院计算机工程副总师
1991年,被任命为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
2014年作为团队带头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2017年1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编号456677的小行星为“叶培建星”
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本文由黄震从《泰兴院士》一书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