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
——记农机专家陈学庚
我这一辈子,只做过一件事,就是农业机械。
——陈学庚
图片选自网络
陈学庚的老家在泰兴市长生乡(现分界镇)。20世纪60年代,陈学庚跟随父母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援新疆建设。初中毕业后,以高分被兵团奎屯农校录取。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农七师共青团农场老九队。
1969年3月,陈学庚被分配到了机务班。随后,陈学庚被分配到了130团机械厂,从此便与农业机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跨过研发的风霜雪雨,几年下来,陈学庚带着团队成功研制了许多新的设备。陈学庚无论在哪里都喜欢跑到当地的农业机械生产厂去转转,看看别人的产品质量、装备制造发展状态,或者去田间地头和农户聊天,了解新技术、新机具在使用中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因此,陈学庚也收获了“中专院士”“农田院士”等亲切的称号。
20世纪70年代末,新疆棉花的种植效率一直很低。陈学庚一头扎进了棉田,遨游在农机发明制造的广阔绿洲里。天道酬勤。在农七师130团机械厂,陈学庚率先研制成功大型膜下条播机,可以进行播种、铺膜的联合作业,日功效达到150亩。陈学庚马不停蹄,又带领研发小组开始了膜上点播机的技术攻关。
突破关键点,迎来新发明。不久,陈学庚的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地膜覆盖栽培机械化领域的空白,实现了新疆地膜植棉机械从无到有的突破,大大提高了地膜覆盖栽培效率,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第一次大幅提升。半个世纪,一方棉田。小小一朵白棉,凝聚了陈学庚等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心血,也是科技推进农业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缩影。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奋战数年,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陈学庚终于研制成功新型精密播种机——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项目通过兵团科技局的鉴定验收,专家组一致认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年后,这一先进农机设备在全疆推广使用,进而促成了新疆棉花产业的二次提升,彻底改变了新疆棉花生产的落后局面。2012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36.6%,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在推广棉花机具的同时,陈学庚和研发团队又将这一农机设备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成功开发出适用于玉米、甜菜、花生、番茄及滴灌水稻等作物的滴灌精播机,形成13个系列新产品,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大量推广。这项成果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奋斗者终会赢得丰收的果实,获得事业的奖章。2009年9月9日,对于陈学庚来说,也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四部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大会,对来自全国各条战线上的50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30个先进集体进行表彰。陈学庚受到表彰,成为50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一员。2013年,陈学庚也因在农机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选院士后我的第一感受是身上的担子重了许多,如不能继续做出成绩,就觉得对不起兵团的父老乡亲,对不起养育我的这方水土。”由陈学庚领衔,石河子大学与内地几所高校联合研制的两种型号自走式棉田秸秆粉碎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首次亮相,残膜回收率达90%以上,赢得了在场的国内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2014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师共青团农场新疆银丰现代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农机停放点,一台台现代化农业机械整齐排列着,总书记边走边看。当走到由陈学庚研制的膜下滴灌精密播种机前时,总书记问道:“国外有没有这样的机具?”“国外没有,这是我们自己创新研制的。”陈学庚向总书记作了简单汇报,总书记非常高兴。“总书记来的那天正好是我的身份证上的生日,我感到非常高兴。当时兵团车政委对我讲,把你的情况给总书记汇报一下。我当时想,既要汇报好的,也要把自己的不足汇报给总书记。我当时就说:‘总书记,我学历非常低,是四年制中专毕业。’总书记马上说:‘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战场上见分晓。’”陈学庚满脸幸福,“那天总书记和我谈了有5分钟,最后合影的时候总书记还找我一起来。我感到总书记对科技工作非常重视,这是对我最大的鼓舞。”
“新疆有馕饼,泰兴有黄桥烧饼,口味不同,不过都是家乡的味道。”陈学庚扎根边疆60年,虽然乡音已改,但乡情难忘。多年来,陈学庚和多所江苏高校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这些高校离泰兴都不算远,可以顺路回家看看。”陈学庚说,“泰兴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永远的根!兵团也是我的家,是它的千里沃野,给了农机驰骋的天地,也给了我奔腾的舞台。”。60多年的光阴,从青春到华发,那个从扬子江畔走出的少年,带着对家乡、对国家的爱,脚踏实地、勇于求索、奋力前行。
附陈学庚院士年谱:
1947年4月,出生于江苏泰兴人
1968年从新疆兵团奎屯农校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兵团农七师130团机械厂工作,
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农七师130团机械厂副厂长、厂长,130团机务科科长、副团长兼总工程师,农七师农机中心主任,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兵团农机推广中心主任等职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进入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工作。
本文由黄震从《泰兴院士》一书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