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为什么“失去”了儿子?
谈谈美国的觉醒文化
Latest Report
"马斯克是谁?"
是那个拥有特斯拉和力挺懂王的美国老一辈资本家,暗黑MEGA。
也是那个实现“筷子夹火箭”,目标殖民火星的Space X创始人。
还是收购X(原Twitter)的“发推狂人”。
尽管Elon Musk在商业和科技界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家庭生活并没有像他的辉煌事业那样一帆风顺。
“我失去了儿子”
为什么马斯克说他失去了儿子?因为他的儿子/女儿维维安·威尔逊(Vivian Wilson)的自我性别认同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维维安在2022年选择更改了名字和性别,并公开表示与父亲马斯克断绝了关系。她在社交平台上公开批评马斯克,声称他在情感上表现出冷漠和缺乏支持,并指责马斯克在童年时期忽视她、对她态度冷漠,甚至经常有暴躁情绪。
而马斯克则称“觉醒病毒杀死了我的儿子”,他认为维维安的转变是受到“觉醒文化”的“蛊惑”。面对这些指责,维维安表示父亲夸大、虚构了事实,并指出他的愤怒实际上是因为他失去了对她生活的控制权。的确,马斯克对于家庭关系的处理不尽人意。但是,他对儿子性别取向和儿子变性决定的不认可则进一步反映出美国社会中“觉醒文化”对传统性别认同的冲击和混乱。
“这是邪恶的。你带着远低于法定年龄的孩子。成年人很有可能操纵那些真正有身份认同危机的孩子,让他们相信自己是错误的性别。”最后,是这个决心:“我发誓要摧毁“觉醒病毒(Woke Mind Virus)”
"要理解当下,需看清历史"
什么是觉醒文化?“觉醒文化”(Woke Culture):这个词最初起源于美国黑人运动,意味着对系统性种族歧视的警觉和反思,后来“觉醒”一词的扩展到包括对性别、移民等其他社会不公问题的敏感和警觉。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政治极化的加剧,它成为反对警察暴力和种族歧视的标志,并在2020年乔治·弗洛伊德的“黑人的命也是命”事件后达到了高潮,成为社会正义运动的核心词汇之一。在这一背景下,性别维度的讨论也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与中国社会常常从经济和阶级角度分析不平等不同,老美会更加强调从社会身份来划分人群。身份政治认为,在美国受压迫最深的群体依次为黑人、妇女、印第安人、墨西哥裔美国人、穆斯林、性少数群体(英文缩写LGBT,是对同性恋、变性人、跨性别恋者的统称)和残疾人。政治正确、身份政治构建了一整套反歧视、要求平等和自由的理论。不过它们的平等观、自由观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有所不同。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时期,兴起了一股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是“政治正确”的平权运动思潮,比如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不再被认为是天然存在,而是来自于一种社会建构,它追求消解固定的性别身份认同。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她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后来,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又指出,性别表现是一种“表演”,是个体在文化和社会规范的框架下重复和强化的结果。她认为,社会不断通过语言、规范和日常行为来“规训”性别,使得人们无意识中符合特定的性别期待,例如,女性在STEM等领域中的参与度较低,部分原因在于社会期望女性更多承担家庭责任,而男性则在更具权力和地位的领域被赋予更多机会。或者说男性可能因文化预期而不敢公开表达情感,女性则可能因性别观念被施压承担不情愿的母职或护理责任。因此,传统的社会标准背后根植着性别偏见和不平等。
于是,在此框架下,性别身份不再被视为不可改变的生物特征,而是一种由社会定义的身份,它可以被重新理解、重塑或抵抗。这一思潮带来的不仅是对性别多样性的接纳,还推动了更广泛的平权努力,倡导尊重和包容所有人,不论其性别、性取向或身份,从而形成了当今社会中“政治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也就是酷儿主义(Queer Theory)的产生背景了。性别的划分不单单可以划分成什么Male、Female。而是无数种,它们没有特定的类型,性别特质是一系列连续渐变的色谱,而且这个色谱是流动的,你甚至可以是一个困在男人身体里的女性。
客观上说,“政治正确”在历史上确实推动了美国社会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比如, 一系列“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的法律,这些法律规定少数裔族和弱势群体在招工、入学、文化宣传、企业竞争中受到“优先照顾”。但是,经过几十年发展,“政治正确”在维护少数群体权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使得美国民众对其态度日趋复杂化,觉醒文化逐渐成为美国政治和社会的一个分歧点,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现状。
“在全世界都在为恐怖主义、饥饿和疾病而战的时候,美国的民主党却为男人能在女厕所如厕而战斗”。
"觉醒即正义?"
虽然觉醒文化引导年轻人去“觉醒”认同的价值体系,但它导致了社会两极化,模糊了传统家庭关系。因此,从马斯克的言论可以看出,他认为觉醒文化对多元观点不够包容,只是塑造了一种“进步即正义”的极端,对于“现代文明”是一种的威胁。
在美国社会中,像懂王一样,大部分美国右翼人士和共和党人都反对“觉醒文化”。于很多左翼人士以及民主党人来说,“觉醒文化”则是一种进步思想。这一词汇逐渐带上了更多的争议和对立,在美国已经演变成一场围绕身份政治的文化冲突,搅动着美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社会生态。
比如文化产业,不管是影视还是文学还是游戏,作品满足一系列包含少数群体的标准,从而保证所谓“DEI(多元、平等、包容)。著名歌剧《汉密尔顿》中主角也从白人换成了黑人,而历史上的汉密尔顿则是一个纯正白人……
在就业市场上,如果大学或公司给一个男性白人提供职位而不是优先考虑少数群体,这很可能会面临歧视指控。不过有趣的是,学校“优先照顾”少数族裔,让许多白人学生开始觉得自己遭遇了“反向歧视”。而一些成功的少数族裔,尤其是非裔美国人,也开始反对“政治正确”,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成就被认为是由于特殊照顾,而不是个人努力。
类似的,在就业、升学、升职、培训中为少数人群保留一定名额。男性白人与同性恋、变性人、跨性别恋者、女性、黑人等少数人群一起竞争职位时,在同等能力下,甚至在男性白人更为优秀时,往往也是后者更容易被录取。于是,美国政府发言人的肤色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礼崩乐坏"
过度的政治正确性限制了言论自由,并可能导致对学生成绩、性别、种族等话题的客观评价和讨论受阻。“政治正确”对所有文化和价值观“一视同仁”的要求,也使得社会缺乏对是非善恶的基本判断。而文化认同上,过度的“多元包容”削弱了美国的主流文化和国家凝聚力,撕裂着美国。
在这,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提供一些视角。福柯揭示出一种隐形的权力规训方式。在LGBTQ与“觉醒精神”思潮中,通过强调包容、尊重多元身份的政治正确性,不断规范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以促使每个人遵循特定的社会规范。福柯认为,权力并非只在暴力中显现,而是通过知识和话语无形地“规训”社会个体。“觉醒精神”通过对词语、行为的细致约束,把包容与正义的理念嵌入社会价值体系,成为一种无形的权力运作方式。这不仅在表面上实现了对少数群体的支持,同时也建立了新的“正常”标准,使个体自我约束,以符合新的“正确”身份和行为规范。这种权力运作虽然在促进平等的同时对抗传统的压迫性结构,但也可能引发群体内部和外部的对立与紧张,进一步激化分裂,而非真正实现社会和解,改善弱势群体的身份地位。
因此,觉醒文化看似打破了那个不公平的社会秩序,却并没有真正去修复美国社会不平等的现实,还忽略了社会本身是需要秩序的。这种对于秩序的颠覆危害了社会本体,甚至可以说这种对于权力的抵抗背后也是某种权力在作祟。
不仅仅只是“觉醒文化”!“政治正确”起初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免受歧视。但随着它的发展,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不仅要求在言语上、政策上、行为上全面避免冒犯,还特别“照顾”弱势群体。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的对自由的滥用削弱了美国国家的凝聚力,撕裂着人民和人民之间最基本的同情和关心。这也是为什么右翼特朗普能够崛起,因为人们厌倦了建制派重复那些人人平等的虚伪“政治正确”术语。懂王归来则是对政治正确的矫正。但这种矫正也会不会造成矫枉过正,传统的回归是否也意味着那些隐藏在背后不平等的延续?一切都还有待商榷。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如同咱们老祖宗提到过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自然倾向于平衡,而人道却往往加剧不平等——在一些人看来,“觉醒”试图纠偏,补偿历史不公,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反而掠夺了原本的价值,导致社会进一步分化。
任何一种价值观过度发展都可能适得其反,这场争论的解决就在于如何在两个极端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多样化的社会中构建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现在,当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打碎旧世界却没有创立新世界时,对于“现代性”的悲观与失望,又会促使着人们回到传统之内,而这一保守趋于又会加剧后现代主义对于当下世界的激进解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政治正确”情绪上升,美国社会必会出现对“政治正确”进行矫正,但大矫正之下的社会也大概率会被撕裂的更加“多元”。
“The woke mind virus is either defeated or nothing else matters.”
必须要选一个吗?再想想Queer理论?
END
文案:王明昱
排版:夏语萱
校稿:王震豪&孙一琪
审稿:毛盛艺
-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跳转链接)
这场全美参与全球关注的“选秀”果然是他赢了
每周去一个地方,赶走冬令时emo——伯明翰周边游
记得点点关注哦! 更多资讯都在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