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的下村镇敬老院,是一座农村敬老院,目前有近40名老人在这里生活,其中绝大多数老人都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三无”人员。今年52岁的吴细军是下村镇敬老院的院长,12年前他刚到下村镇敬老院时,面临着敬老院环境脏乱差,老人间时常争吵,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吴细军因地制宜,探索发展“以地养老”和“院办经济”的养老新模式,让下村镇敬老院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农业庄园”。图为10月9日,重阳节前夕,下村镇敬老院的老人黄六根在给院里的另一位老人理发。黄六根因患病而丧失劳动能力,在养老院里年纪较轻,因此被安排学习了理发技能,成为养老院的理发师,帮全院的老人理发。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重阳节前夕,下村镇敬老院劳动组的老人们在菜园里劳作。吴细军根据院内老人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特长,发动老人成立劳动组,同时公开选出小组长,督促、引导老人们利用院内荒地,开展力所能及的种植、养殖等劳动。这一做法,既可以增加院内收入、改善老人生活,也可以让老人们参与劳动、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重阳节前夕,下村镇敬老院劳动组的老人彭细根在菜园里劳作。彭细根是一名聋哑人,早些年身体状况欠佳,自从加入劳动组后,经过几年的劳动,身体愈发健康,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老人们种植的这些蔬菜,最终都会端上敬老院的餐桌,实现自给自足。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重阳节前夕,一位下村镇敬老院的老人正在帮食堂工作人员挑拣从敬老院菜地里采摘来的蔬菜。在下村镇敬老院,老人们不仅是在这里养老,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院内劳动,大家互帮互助,让敬老院这个“大家庭”变得越来越好。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午饭前夕,下村镇敬老院80岁的老人吴发勤通过敲铃的方式提醒大家开饭了。吴发勤在敬老院生活了20多年,也是劳动组组长,他能力强会做事,在老人们之中有比较高的威望。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午饭时间,下村镇敬老院的老人们走进食堂准备吃饭。食堂每天都会供应牛奶鸡蛋,中餐晚餐两荤一素一汤,食堂门口会公示每周菜单,其中不少食材都来自敬老院的老人们亲手种植或养殖的蔬菜、猪鱼等,非常新鲜健康。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志愿者左情陪敬老院93岁的老人张梅芳聊天。每逢节假日,下村镇都会组织志愿者来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活动。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重阳节前夕,志愿者在下村镇敬老院开展趣味运动会活动,引导老人参与投掷飞镖、套圈等项目。每逢节假日,下村镇都会组织志愿者来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活动。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老人坐在敬老院的树荫下聊天。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吴细军(图右)在老人房间里和两位老人面对面聊天,了解老人近况。在吴细军眼中,在敬老院工作,要用心用情去对待老人,多和老人聊天,听取大家的意见和需求,把敬老院里的老人当作自己的家人。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一位老人在医务室内通过医疗智能机器人测量血压。经过数年的发展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村镇敬老院焕然一新,各类设施设备愈发完善。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下村镇敬老院活动室内,一位工作人员在帮老人剪指甲。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10月9日,航拍环境秀美的下村镇敬老院,近年来该敬老院接连开展了翻修扩建和适老化改造,如今已成为集养老、娱乐、学习、康复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村养老中心。(无人机照片)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