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有解思维,坚定不移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聚焦群众所需、人才所想、企业所急、基层所盼,大胆试、大胆闯,解决了一批发展难题,形成了一批改革成果,为加快“五宜”幸福城市建设贡献改革力量。现在“改革视点”专栏,陆续刊发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供学习借鉴。
杜集区探索市场化推进采煤沉陷区
生态修复“以用定治”新模式
为切实解决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等突出问题,杜集区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资源整合”理念,坚持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引入社会资本对采煤沉陷区进行总体设计、修复、运营,变“闲置矿山”为“金山银山”,蹚出一条生态修复、景观再造、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新路子。2023年朔西湖景区全面运营以来,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0万元。相关做法入选中国改革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坚持调查先行。为准确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开发潜力、地质环境安全状况、生态保护修复适宜性等,全面调查辖区内废弃矿山,筛选出具备综合利用价值、适宜社会资本投入的废弃矿山,建立市场化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库。目前,已储备17个项目库,总投资31.19亿元。强化规划管控。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其年度变更调查,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自然保护地规划有机结合,合理确定矿区内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等各类空间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为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做实方案编制。结合废弃矿山宜耕、宜渔、宜林、宜建等适宜性评价结果,尊重土地权利人意见,综合生态功能修复和后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等需求,编制矿山系统修复、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目前,已形成《淮北市环朔西湖地区发展策划暨概念规划》“1+N”方案体系。
财政资金支持。发挥政策性资金撬动作用,设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基金,用于投资补助、运用补贴、资本金注入,实施区域内加油站用地、公共汽车线路运营及燃气、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3亿元,作为项目资本金注入到生态修复公司。金融机构扶持。为解决矿山生态修复资金难题,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生态环保修复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优化信贷评审方式,开发金融产品,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目前,累计获批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13.5亿元。社会资本加持。改变“政府兜底”传统治理模式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由市、区两级平台公司成立朔西湖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引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运营,打造矿山生态修复的“以用定治”样本。目前,朔湖御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社会主体主动参与生态修复项目。
探索“生态修复+土地整治”模式。根据闲置矿区土地位置、性质、质量、类型和分布特点等,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工矿废弃地复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充新增耕地等土地整治相结合,实施项目52个,有效增加耕地面积607.84公顷、建设用地指标449.64公顷、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58.20公顷,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让废地复活变发展高地。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养老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相结合,利用农业用地种植水稻1000亩、出租水面2000亩,腾出工业用地招引伊特纳新能源、三晟新材料、永信光电等5家企业,入驻朔西湖“水云间”民宿、悦野营地、湖餐饮楼等商户10余家。探索“生态修复+品质提升”模式。对城市周边、毗邻交通干线较好的地块,规划建设淮北北站、淮北理工学院、杜集区人民医院等城市设施,整合棚改专项债资金建设朔湖雅苑、绿景庭院等小区,安置群众1323户,满足群众出行、教育、医疗、购物、居住等需求。
来源:淮北改革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