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辽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观察

时事   2025-01-23 07:09   辽宁  




这个深冬,

冰雪之下的辽沈大地

涌动着一股向“新”的热流。


在沈鼓集团数字平台上,我国首台LNG船用低温离心压缩机指标一切正常。这个填补了国内空白的“大家伙”,成为沈鼓完成从生产商向服务商华丽转身的又一见证。


在盘锦光学电子供应链产业园内,中蓝电子的“头部效应”正在发挥作用,23家产业上下游供应商签约进驻,围绕细分赛道的光电小气候逐渐升温。


在三生制药的生产车间内,10升精心挑选的种子细胞可表达出1000升的收获液,最终生成10万支用于治疗贫血的益比奥产品。这座占地70亩的工厂年产值可达55亿元,成为东北制造“高亩产”的试验田之一。


过去一年,辽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齐头并进。2024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个,国家重点“小巨人”29家。大盘绿色石化集群、沈大工业母机集群、沈阳航空集群同步上榜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数量全国第一。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图为新松机器人智慧产业园区内的工业机器人。本报记者 查金辉 摄



借“基”而进

走进沈阳华盾大数据研究院,一块满是客户运行数据的大屏映入眼帘。从企业名称不难看出,这里是一家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之所以选择落户辽宁,正是被这里丰富的应用场景深深吸引。“辽宁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具有丰富的产业数据化资源、海量的数据产业化资源,将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沈阳华盾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丁武指着屏幕说。

辽宁,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曾为新中国建设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作出卓越贡献。目前,国民经济行业的41个工业大类辽宁有40个,207个工业中类辽宁有197个,666个工业小类辽宁有519个,工业体系完备性全国领先。

辽宁之基,亦是辽宁之机。深耕产业优势铸长板,辽宁传统产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步迈进。

眼下,尼日利亚阿布贾城铁已投入商业运营,由大连机车为其量身定制的分散动力内燃动车如疾风般飞驰。此外,“1000kW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机车、我国首台“干—调”一体化重载电力机车等机车领域的“首个”“之最”接连在该企业问世。

攻克核心技术,凭借自身的“硬实力”开拓市场,辽宁传统产业正不断“焕新”。2024年,全省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现代优质特色消费品营收占全行业比重同比预计提高1.8个、1.8个、1.5个和1.5个百分点。

20吨重的镀锌自动卷材,无人天车搬运起来快准稳;会扫码的AGV搬运机器人驮着涂料上下电梯……在鞍钢冷轧厂涂镀分厂彩涂工区3万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乎看不到人影。

抓住设备更新的有利契机,大批辽宁企业深度耕“云”种“数”结“网”。去年,全省实施高端装备更新等7项行动,建立设备更新、贷款贴息等4类项目清单。支持项目160个,带动更新设备1万台。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1%,高于全国7.9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4.8%和82.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石化产业曾是高能耗“重灾区”,但大连长兴岛的恒力产业园已经彻底颠覆这一印象。生产用水在养鱼,竖起的烟囱越来越少,偌大的园区内没有一丝异味。“我们从建厂之初就聘请了专家团队,几次调整设计,打造环保园区。烟气排放也达到天然气标准,做到了全球最优。”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言语中充满自豪。去年,大连长兴岛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无废园区典型案例。

去年,我省出台《辽宁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33家企业上榜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新增152家省级绿色制造单位。50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废钢准入条件企业,居全国第七位。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组织绿电交易127.83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二位。



聚“新”成势


刚刚公布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了这样一组可喜数据——全省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首次超过1/3。

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集约、成长潜力大。当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已是普遍共识。我省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淀,发展新兴产业实力雄厚。

产业向“新”离不开企业创新。近年来,我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建立由省领导牵头、省直部门推进、各市为落实主体的工作机制,推进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2024年,全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206家、高新技术企业1625家、“雏鹰”“瞪羚”企业940家。它们,为辽宁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储能领域吸引着众多头部企业的目光,谁能在这个新赛道上抢占先机,便等于把握了未来的脉搏,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就抓住了机会。凭借“全钒液流电池”,融科储能一举冲在行业前列,并成功中标三峡能源新疆吉木萨尔200MW/1000MWh储能项目,这也是目前开工建设的全球最大规模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2024年,该企业已成长为一只“独角兽”。

公司总经理王晓丽表示,自主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目前公司拥有技术专利300余项,在产业端形成了从原材料到储能装备的全产业链开发制造能力。

走进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用于光伏设备生产的先进设备。从制作门窗边框设备到跻身光伏产业,金辰股份如何华丽转变?答案之一便是创新。时刻洞察市场变化,瞄准具有潜力的新领域、新行业发力,金辰股份项目经理刘双成表示,当下,公司正加快提升光伏电池生产线成套装备的整线交钥匙能力,并积极布局制氢装备自动化生产线等新能源领域。

企业的生动实践,是我省产业向“新”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研发投入增速6年来首次超过全国水平,投入强度创10年来新高,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7.8%。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聚“新”成势,我省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组织开展“科技专员进企业”专项活动,围绕22个重点产业集群,组建20个重点实验室群,为企业提供合作交流、成果转化的平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布局未来


去年5月,在辽宁省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成果展上,机器人小柒以靓丽外形和流畅语言成为展区“红人”。

小柒由辽宁新次元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是国内唯一智能交互仿生人形机器人。

具备智能交互就是未来机器人的样子吗?

在新松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接入AI大模型的训练机器人能执行更为复杂的任务,甚至对行动细节进行实时修正,真正实现“人”的高效协同。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说,公司正谋划继续丰富“机器人+AI”的应用实践,将人工智能与各种品类的机器人深度结合,在更多行业和细分应用场景中培育未来成长空间。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在辽宁早有深度布局和前瞻落子。而过去的未来产业,即为当下的新兴产业。

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积累和不断迭代,掌握了全球领先的高速磁悬浮储能飞轮完整技术体系,开辟出电磁储能新赛道;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沈阳)有限公司凭借自主技术和前瞻布局,成长为国内自动驾驶、基础软件、操作系统等领域的头部企业,申请国内外专利技术近1700项。

“人工智能发展已远超预期,唯有提前布局,方能迎来机遇。”东软睿驰副总裁刘威博士感叹道。

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2024年,我省印发《关于科技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五年,未来产业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全面发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涌现一批标志性产品、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新增长点逐步显现。

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去年,全省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大连先进光源”“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启动预研;4家辽宁实验室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洁净能源与精细化工等优势领域,深入开展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应用,支撑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今天的辽宁,
正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
奋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记者:孙大卫 刘璐 孔爱群

编辑:辛垚  检校:于勇 刘永志

责编:王德坤 王思雨  审核:李德强


辽宁日报
价值 链接 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