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沈阳

时事   2025-01-22 18:48   辽宁  

开栏的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辽宁的每座城市细细品来,

都别有一番风味。

品味城市,

有很多角度,

新闻人的观察是其中之一。

1954年辽宁日报创刊伊始,

就在当时的

鞍山、抚顺、本溪、旅大、

锦州、安东、阜新等地设记者站,

渐至全省14个市都有了派驻记者。

14座城,

不仅是派驻记者的报道对象,

亦是他们的生活之所。

新闻人的眼光见微知著,

笔耕多年,

又饱含一番深情。


辽宁日报即日起

推出《如此》系列,

与读者分享

新闻人眼中的城市图景,

笔下的城市记忆。

如此真情,直击人心;

如此情怀,感同身受;

如此辽宁,精彩万分!


见证一座城,需要多久的光阴?品味这座城,需要多少的年华?
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不可替代的城,特别是,当这座城的名字叫做故乡;特别是,人间烟火灿、年味正浓时。
生于斯,长于斯。亲历着她的岁序更迭,见证着她的跌宕起伏,记录着她的百转千回,热爱着她的璀璨旖旎……从此,再没有一种深情可以将她超越,再没有一种眷念能够将她企及。
不枉,不忘;不休,不朽。
这座城,是沈阳。
数十载笔耕沈阳,与那些叫作奇迹的角落对望,同那些称做非凡的人物对话,越在写满成长传奇的城市表情中沉浸,就越在凸现独树一帜的城市性格中惊叹:
看似非常矛盾的两极,极端对立的两面,却在这里成为极为协调的辩证统一,非常和谐的注释诠释,比如“大”与“小”,比如“刚”与“柔”,比如“水”与“火”,难以碰撞的两极,沈阳完美契合。
一河两岸 沈建 摄  


大与小


用什么可以形容沈阳的“大”?是1.2万余平方公里面积的广袤,还是920万常住人口的稠密?是省会城市的特殊位置,还是特大城市的习惯称谓?

不,这些都不足以。
被这样定位了城市性质: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被这样赋予了核心功能: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最终成为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大都市——沈阳肩负的使命责任更加重大;
连续4载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跻身全国15个科技创新策源地,入选“2024中国最具影响力产业名片”,沈阳都市圈成为东北首个国家级都市圈——沈阳中心城市影响力持续放大;
全国百强主城区、新城区最新榜单上,东北三省共占“4+1”个席位,全部来自沈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3年超过全国、全省——沈阳奋楫而上力量不断加大。
可圈可点的沈阳之“大”还有很多,而无论是经济硬实力的大投入,还是发展软实力的强打造,最大的受益者始终都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百姓。
把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当作头等大事,沈阳以办政府最大事的力度和强度解决百姓身边事,诠释百姓利益无小事。
荣膺“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经验全国推广;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入选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成为全国服务类救助试点……
一个个“国家级”的背后,是政府七成财力倾注民生的最强投入,是百姓身边“一桩一件”的最快落实,是万千家庭“一老一幼”的最大关切。
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以小博大,小中见大。正是这些无法用数字衡量的“小”,成就了应该由数字说明的“大”。
把百姓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在为百姓谋利益上,把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真正回馈百姓,这应该是政府最该扮演的角色,最应该做的大事。
所以,沈阳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上榜理由已无须赘述。
青年大街 周仲全 摄


刚与柔


或许从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车床等数百个“新中国工业第一”叫响沈阳“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光荣称誉那一刻起,沈阳的城市基因里便镌刻了铮铮铁骨的意志和刚毅坚韧的印记。

这意志让历尽沧桑与磨难的老工业基地裂变出绝地重生的成长神话,这印记让厚积薄发的新时代城市担当再书佳绩频现的发展传奇:
沈鼓集团压缩机组、中国航发燃气轮机等“大国重器”跻身国际一流,北方重工多种先进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特变电工创造65项世界第一……不仅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筋健骨”,未来产业“生肌长骨”,如今的“嫦娥”登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都闪耀着“沈阳制造”的身影。“新质沈阳”,正在呈现产业蝶变升级的蓬勃之势,向“新”求变,以“质”谋远。
惊叹于工业重镇钢筋铁骨的拔节生长,更惊诧于文化名城柔婉典雅的“旗”蕴故都。
记住工业长子的另外一个名字——中国旗袍故都。
一袭旗袍如梦令,一城优雅满庭芳。
7200余年人类文化史的人文精粹,2300余年城市发展史的历史精华,3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500余处历史文化遗迹的灿烂瑰宝,让“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沈阳拥有了成为旗袍诞生地和旗袍文化起源地的饱满而深厚的底蕴和底气。
连续举办了8年的沈阳旗袍文化周,在这届,这个文化符号格外鲜明。女干部们纷纷身着旗袍优雅登台推介沈阳,女企业家们商务聚会也仿佛成了旗袍秀场,全国知名品牌与顶尖设计师齐齐汇聚,共同演绎旗袍的千种风情万种风韵,向全球展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魅力。在这里,每一件旗袍,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经典诠释;每一次展示,都是对东方美学的深情致敬。
旗袍在沈阳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服饰,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记忆,一种精神的寄予。
而旗袍的优雅遇上工业的坚韧,会是一种怎样的碰撞?
当沈阳旗袍文化周皇姑区专场在沈飞航空博览园启幕绽放,当古韵旗袍在“辽宁舰甲板跑道”上娉婷袅袅、旖旎穿梭,那一刻,一刚一柔,和谐共舞。
这个城市因旗袍而柔软。
不仅仅是工业文化与旗袍文化的刚柔碰撞。
抗日战争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中共满洲省委旧址见证着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长眠着的革命先烈铸就了这座城市的英雄风骨;
朝鲜族风情街西塔街、锡伯族古镇、藏式四塔等特色景观,关东微雕、满族堆绫、胡魁章制笔等非遗传承汇聚了这座城市的多彩多元。
丰富深厚的红色文化与婀娜多姿的民族文化,让沈阳和谐包容的文化特质越发浓郁清晰。
以刚为骨,以柔为魂,刚柔并济,意在远长。
浑河外滩 杨靖岫 摄


水与火


东山西水,一河两岸。

大气舒朗的城市骨架支撑起多姿的东南西北,明媚独特的城市韵味轮转出多彩的春夏秋冬,沈阳人对于水的痴情终是无可替代。
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都会照着60岁的张工驱车来到浑河岸边。停车下来,依水而行。相同的是每一次的动作,不同的是每一回的路径。
寒来暑往,他把浑河两岸走的不能再熟悉。他会每天都拍几张两岸美景,准时发给亲朋好友。不知不觉,他的手机相册成了浑河两岸的四季更迭。
他的热爱源于巨变,曾经有多想绕着走,现在就有多么看不够。
鸟唱围湖柳,水秀半城波。
当沈阳继央视春晚之后又在最大的城中湖丁香湖迎来一场央视秋晚,当月圆时刻美轮美奂的实景山水舞台炫目海内外,沈阳人对水的执爱和对家乡的自豪又再上了新高。
一台晚会吹皱一池秋水。晚会虽然结束,但是丁香湖的精彩纷呈却持续上演。
随着丁香湖央视秋晚主会场正式对外开放,前来打卡留念的游客摩肩接踵,场面异常火爆。
火的不仅仅是丁香湖。
去年国庆假期,这座全国首个“一年双晚”之城累计接待了1220万名国内游客。携程报告显示,国庆假期沈阳上榜全国增速最快的十大旅游目的地;美团报告显示,国庆假期沈阳旅游接待人次和消费规模两项指标排名均居全国第18位,位列东北第一。
活动精彩纷呈,场景火爆出圈,热度节节攀升,沈阳不折不扣火成了旅游城市。
这只不过是沈阳火爆出圈的一次最集中展现。
沈阳之“火”绝非表面,静水深流,其实功夫在“圈”外。
沈阳之“火”,是文旅干部的热情似火。从“听劝”“宠客”出圈,到再出“一两真诚大于一吨宣传,要把游客捧在手心”金句,文旅人用“主动听、立即改、用心办”的行动赢得了游客的真心和倾心。
沈阳之“火”,是各级干部的激情如火。从全力以赴跑起来到夜以继日干起来再到舍我其谁冲起来,沈阳人以一往无前的必胜信念汇聚出这座奔跑之城的拼搏力量,挥写描绘着这座城市的神采和英姿。
于是,这个城市变得有颜值,处处有景致,无处不诗意;变得有活力,叫响“国际沈”,引领新风尚;变得有欢乐,早市夜市尝美食,时尚潮流休闲度。
于是,这个城市成为了全国游客满意度十佳城市、全国十大夜游热门城市、外国游客热衷的国内十大旅游目的地。
沉浸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中,徜徉于烟火气、人情味、时尚风、国际范的交织映衬里,它的风华再无须雕饰。
变换着不同的角度,依然看到的是这座城市水一样的风韵、火一样的浓情,以及那些芬芳在角落的如花的幸福。
远去的还将走近,等待的终会相逢。
愿每个人与这个城市的遇见,都是高山流水、意远情长。
记住这座城,它,叫沈阳。

作者简介

张艾阳,辽宁日报沈阳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毕业于辽宁大学。曾获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多篇作品获评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辽宁日报记者张艾阳(左)在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施工现场采访。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记者:张艾阳

编辑:李晓玉  检校:赵琢

责编:王德坤 王思雨  审核:李德强


辽宁日报
价值 链接 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