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沿线废弃露天矿山现状
- 分布情况:长江沿线的废弃露天矿山在各省市均有一定分布。例如,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废弃露天矿山以铁、锰、铝土、稀土、磷等金属、非金属为主,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四川的部分沿江地区,废弃露天矿山的数量就达到了数百处,这些矿山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但也留下了生态环境问题。
- 生态破坏程度:这些废弃矿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在地形地貌方面,露天开采导致山体破损、岩石裸露,大量的边坡和采坑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影响了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例如,一些矿山的采坑深度可达数十米,边坡角度近乎垂直,不仅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还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在植被破坏方面,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的树木被砍伐,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据相关数据统计,某典型的长江沿线废弃露天矿山周边的植被覆盖率从开采前的 70%下降到开采后的不足 20%,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 环境污染状况:废弃露天矿山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水污染方面,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周边水体受到污染,水质恶化。例如,一些矿山附近的河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在大气污染方面,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气等排放到空气中,影响了空气质量。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在一些废弃露天矿山周边地区,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近些年,长江沿线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长江沿线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取得了诸多积极进展,各地实施了大量的修复项目,通过生态修复,长江沿线废弃露天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质和空气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一些景观再造模式的废弃露天矿山成为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一些生态修复后的废弃露天矿山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产业,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经总结,根据不同的矿山情况采取了多种修复模式,四种生态修复模式。
- 生态工程模式
- 特点:该模式需要运用大量的工程技术手段,投入相对较高,但修复效果较为显著且持久。例如,通过对采坑进行回填、对边坡进行加固等工程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矿山的地质环境,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奠定基础。在植被恢复方面,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养护管理,能够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 案例:在江苏的某个长江沿线废弃露天矿山,采用生态工程模式进行修复。首先对采坑进行了回填和土地平整,回填土方量达到了数十万立方米,然后在边坡上设置了防护网和排水系统,防止滑坡和水土流失。在植被恢复方面,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种植,经过几年的养护管理,植被覆盖率从修复前的不足 10%提高到了 70%以上,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 土地整治模式
- 特点:注重对矿山废弃地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理和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通过土地复垦、土壤改良等措施,将废弃地转化为可利用的耕地、建设用地等。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修复生态环境,还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土地资源支持。
- 案例:在长江中游的某城市,一处废弃露天矿山经过土地整治模式的修复,将原本废弃的土地复垦为耕地。在复垦过程中,对土壤进行了改良,添加了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提高了土壤的肥力。经过几年的种植,这片复垦后的耕地每年的粮食产量达到了数千吨,为当地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同时,周边的农民也通过种植农作物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 景观再造模式
- 特点:强调将废弃矿山打造成具有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的景观区域,注重景观的设计和规划。通过巧妙地利用矿山的地形地貌、植被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能够提升周边的环境品质和旅游吸引力。
- 案例:重庆的铜锣山矿区就是景观再造模式的成功案例。该矿区经过生态修复后,被打造成为集生态修复、科普教育、文化康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 5A 级国家旅游景区。景区内设置了观景台、步道、休闲广场等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据统计,该景区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了数十万人次,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自然恢复模式
- 特点:依靠自然的力量来实现矿山生态的恢复,投入成本相对较低,但恢复周期较长。在自然恢复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人工辅助,如对矿山周边的植被进行保护和培育,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等。
- 案例:在长江下游的某小型废弃露天矿山,由于其生态破坏程度相对较轻,且自然条件较好,采用了自然恢复模式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仅对矿山周边的植被进行了保护和培育,防止人为破坏和牲畜践踏。经过几年的自然恢复,矿山上的植被逐渐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这种自然恢复模式也为当地节省了大量的修复资金,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分析及综合效益评估数据
- 适用性分析
- 生态工程模式:适用于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地质灾害隐患较大的废弃露天矿山。例如,在一些山区的废弃露天矿山,由于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需要采用生态工程模式进行修复,以确保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土地整治模式:适合位于城市周边或农村地区,具有一定土地开发潜力的废弃露天矿山。这些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紧张,通过土地整治模式将废弃地转化为可利用的土地,能够满足当地的发展需求。
- 景观再造模式:适用于具有独特地形地貌或文化资源的废弃露天矿山,尤其是位于旅游景区周边或城市重要景观区域的矿山。例如,一些废弃露天矿山周边有著名的旅游景点或历史文化遗迹,可以将其与矿山景观进行整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景观。
- 自然恢复模式:适用于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轻、自然条件较好的废弃露天矿山。这些矿山在经过一定的人工辅助后,能够依靠自然的力量逐渐恢复生态平衡,降低修复成本。
文章来自: https://geology.nju.edu.cn/CN/lexeme/showArticleByLexeme.do?articleID=10401&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