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老街
淳溪老街即高淳老街,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古镇的西南部,总面积约7.6公顷。淳溪老街(高淳老街)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宋朝时建立的街市,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淳溪老街(高淳老街)分布有吴家祠堂、杨厅、关王庙、建于明代的襟湖桥、乾隆时期的古井等建筑。高淳老街内成片的明清建筑群傍水而列,粉墙青瓦,并配有古朴典雅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被中外学者和游客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2002年10月,淳溪老街(高淳老街)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淳溪老街始建于明朝,在明清时称作“正仪街”,为淳溪古镇的主要商贸街道,历经明、清两代500多年的不断建设,形成了一条长800余米(最初为1135米)的商业街。
徽派特色的店铺门前,悬挂着各式匾额,以前只在电视剧里看过的一块一块叠压的木质门头在这里随处可见,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时代
每家店铺都有自己的特色,或美食,或民俗工艺,或怀旧生活用品,短短几百米可以逛上很久。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正仪街”易名“中山大街”。日军侵占高淳后,改称“和平街”。日本投降后,“和平街”复名“中山大街”。
1984年,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政府将老街原貌保存较好的长345米片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划为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和管理。2002年10月,淳溪老街(高淳老街)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保名“淳溪老街”。
空间设计淳溪老街(高淳老街)的内部为点状空间设计。老街内部有相对独立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建筑,包括关王庙、杨厅、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以及部分传统民居。这些建筑占地面积较大,纵深数进,两进之间有厢房连接,中间是天井,形成一个院落,可以供住户内部活动,又可以采光通风。这是江南古建筑中较为典型的“一颗印”式建筑,此类民居建筑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四四方方好似一颗印章,因其经济实惠多受百姓喜爱。这样的围合空间易使住户产生安全感、私密感、领域感和认同感,起到聚集居民、增强邻里亲和力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防火防盗。
关王庙高淳老街关王关王庙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应天府丞冀绮召邑民王粝七等建于老街北拱极门内。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于北门基址狭隘,中街营基宽阔”,知县唐登隽倡议,由王希望等在老街王家巷西侧重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火,尽成焦土。清同治七年(1868年)秋,全县七乡按田亩摊捐集资,在王家巷西侧关王庙原址上重建,共九楹三阙,前为门楼,中为拜殿,后为正殿。“民国”四年(1915年),庙内增塑历代忠武将士张飞、赵云、李靖、郭子仪、韩世忠、旭烈兀、冯胜、戚继光、尉迟敬德、狄青、徐达、常遇春等26人的神像。“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军阀孙传芳反攻南京,兵败龙潭,其溃军一部窜来高淳,驻扎庙内,庙内神像大部被毁。北伐战争胜利后,“民国”十七年(1928年),关王庙更名“中山堂”,成为国民党高淳县党部机关住所。日伪时期,更名“和平堂”。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名中山堂,县民众教育馆设此。
杨厅原为高淳老街糕点大王赵东阳的故宅,后出售给杨氏,改称为“杨厅”。它建于民国初年,纵深为三进,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首进是一座面宽3间、上下2层的砖木结构楼房。石门槛上还安置6扇镂空屏风与门正对,意谓对外邪不入内,对内财不外流。进门面为排门式,门额之上设骑楼,檐口有曲缘外挑,既挡雨又遮阳。出门枋下撑木雕草花龙。两侧山墙垛头逐级外挑。画有铁拐李、牡丹、福寿等图案。中后二进为“走马楼”造型。天井两侧设厢房,原为来客和仆役居住。进与进之间设天井通风采光,天井还汇集四周雨水。每进堂间看柱内设石门槛,共3进4门。后进雕花门罩朝内,上雕“德乃福基”,这区别于徽派华丽对外的特点,而具有苏派对内自观的特征。后进正堂,桌、椅、香几皆如当时。左右边间分别为主人及公子卧室,楼上则为小姐闺房。每进堂间看柱内设石门槛,共3进4门。门槛一进高过一进,象征生活、经商步步走高。杨厅建筑同样大量使用木雕,内容有“福寿禄三星”“双凤戏牡丹”“双狮绣球”“岁寒三友”及“云拐”等。
乾隆古井乾隆古井乾隆古井位于高淳老街西大门牌坊入口处,又名“中街井”。井口直径0.55米,原井深三丈,现井深6.3米。据传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期间曾至高淳。为迎接皇帝,当地官员在老街开掘了一口新井,以供御用。井水纯净、清凉、甘甜,乾隆饮后赞不绝口。于是后人将该井称为“乾隆古井”。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三月,淳溪镇“疫疠大作”,河水受到污染,无人敢饮。老街居民从此井中取水才渡过难关,从此对这口井的感情更加深厚,定期由希彻公堂捐资淘洗。
西大门牌坊西大门牌坊西大门牌坊是老街的老大门,它是老街的标志性建筑,是由四柱三门所组成。牌坊上面写的“金陵第一古街”和“高淳老街”这几个大字,是1998年由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游览老街后所留下的墨宝。
司令部旧址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吴氏宗祠(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祠堂大门朝着官溪河,背靠老街共有三进,前进是戏楼,中进享堂(议事堂),后进祭殿,每进之间设天井,建筑面积共有800多平方米。后进祭殿建筑面积约为200平方米,以前是吴氏家族用来摆放祖宗牌位,进行祭奠的地方,现已改为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展示的是有关新四军在高淳的一些活动图片、资料和武器。吴家祠堂内的中、后两进大殿就是“楠木柱子、柏木梁”。建筑内有乾隆年间由朝廷赐封的《孝子》匾、“二十四孝图”、家法石等古迹。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高淳老街东端吴氏宗祠内,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东进抗日,由皖南到达高淳,司令部就设在吴家祠堂内,这是新四军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的第一站。当时陈毅司令激情满怀,挥毫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的壮丽诗篇。1982年3月,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为江苏省和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非遗馆展示馆
通过文字、图片、模型展示了高淳至今,全县级以上非遗项目21项,其中国遗1项,省遗13项。同时,馆内还设有非遗表演互动区,提供舞龙、小马灯、跳五猖、蚌仙舞等道具给游客参与互动、拍照留念。高淳老街雕刻展示馆,全馆共设门厅、木雕区、石刻展览区、砖雕区和汉画像砖展示区这几大部分。
各色糕点
那些传统老字号糕点,散发着岁月沉淀的魅力。桃源村的麻油绿豆糕,入口即化,麻油的香气与绿豆的清新在舌尖交织,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枣花酥则如艺术品般精致,枣泥馅浓郁醇厚,甜而不腻,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高淳老鹅&鸭四件
老鹅的肉质紧实而富有弹性,每一块肉都饱含着浓郁的鹅肉香味。咬上一口,先是感受到外皮的微微韧性,紧接着便是鲜嫩多汁的鹅肉在口中散开。鹅肉纹理清晰,纤维感恰到好处,既不会过于软烂失去嚼劲,也不会显得干柴难以下咽。
经过精心烹制后,老鹅的味道醇厚浓郁。香料的味道恰到好处地融入到鹅肉之中,却又不会掩盖鹅肉本身的鲜美。咸淡适中的调味,让鹅肉的滋味更加丰富。有的做法会带有一点微微的辣味,刺激着味蕾,增添了别样的
高淳鸭四件口感别具一格,令人难以忘怀。肉质紧实,皮滑肉嫩。咬下去,先是感受到外皮的Q弹,随后便是紧致的鸭肉,嚼劲十足。在口中细细咀嚼,能品尝到鸭肉的鲜美和独特的卤香,咸淡适宜,让人欲罢不能
往期回顾✦
来源 | 高淳发布 高淳文旅
编辑 | 吴耀然 陈慧 部门 | 学生工作处 团委
责编 | 张自仪 审核 | 张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