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文豪”
“资深大吃货”
“宠弟好大哥”
“洒脱社牛”
……
没有错,你听到的这些形容词,都是形容苏轼苏东坡的。在位于市区白鹤峰的惠州苏东坡祠东坡纪念馆,你可以看到超级真实的东坡,了解他在惠州的故事,触碰一个有趣的灵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景祐三年(1037年)出生于眉州。惠州东坡纪念馆一楼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为主题,对苏东坡的生平进行讲述。
苏轼出生在书香之家,苏氏一门家风笃厚,可总结为: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这些优良的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苏氏族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其弟苏辙随父苏洵进京(汴梁)应试,二人成为同科进士,名震京师。当时士人中流传一句歌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在文学上的造诣,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老苏”创作的《六国论》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之经典,有着“一门三学士”之美称。
三苏赴京赶考像。
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不仅以才华著称于世,也以兄弟情深昭示后人。兄弟俩从小在一起读书,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苏轼个性鲜明,旷达洒脱,苏辙则沉稳内敛,虑事周全。兄弟俩形成明显的互补,所以他们的仕途虽然坎坷有异,而相知相亲,始终如一。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举杯邀月,心潮起伏,顿时涌出难以排遣的悲欢离合之情,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自王安石变法始,朝野上下顿失平和,苏轼请求出京,先后就任于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他调任湖州知州,随后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开垦城东坡地以补生计,并自号“东坡”。
元丰七年,宋神宗驾崩,苏东坡选择常州作为终老之地,一年后被召回京师。彼时苏东坡刚强耿直,既不容于新党,又不谅于旧党,便再次请求外调,于元祐四年(1089年)至杭州,为民治病建堤,深得百姓称颂。然而好景不长,此后几年内,他又被调任颍州、扬州、定州。
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苏东坡57岁。他离任定州南下入粤,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扺达惠州,长途奔波达六个月,而后开始了两年又八个月的寓惠生活。惠州苏东坡祠东坡纪念馆负一楼展出的是《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寓惠事迹陈列。
在惠州,东坡是如何“搞事业”的?寓居惠州,东坡“奋厉有当世志”的初心不改,所以即使身处逆境,还是以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己任。他“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改善革新,喜爱建设,倡建了300多座军队营房,推广先进农具木秧马、水碓磨,助建东新桥和西新桥,帮助百姓购药治病等,为惠州百姓做了大量好事。
寓居惠州期间,苏轼是一个“无签署公事”的闲官,达观处世、忘怀世外、与世无争、潇洒恬静是其生活的主基调。因此,诗酒宴游,结识朋友也是性情旷达的他最爱做的事情。这段时间,苏轼广交“笔友”。据不完全统计,苏轼谪居惠州期间,跟全国各地有书信或直接交往的友人约100多位。
在惠州的这段时间,是东坡诗词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据统计,在惠期间,他共创作了587篇诗词文章,仅次于黄州(753首)。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家居俗务,也记写了惠州的山水风物和人文世情,是苏轼留给惠州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
东坡甚爱惠州荔枝,写下的《食荔支二首》更是不少人耳熟能详的名作。根据“罗浮山下四时春”一句,很多人以为东坡品尝的是罗浮山的荔枝,但实际上东坡品尝的荔枝产自惠州西湖附近的梌山,该处今天位于惠州西湖附近的中山公园,是隋代以来历朝惠州府署的所在地。当时,知州詹范邀请东坡到梌山的太守东堂饮酒品荔,东坡赏啖之余,便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的秀美山水和“吏民相待甚厚”使东坡产生了“长作岭南人”的念头,绍圣三年苏轼在白鹤峰上买下一块数亩大的白鹤观遗址,按两进的格局,花了一年时间建造了自己在惠州的永久居所,并在房屋四周、庭院及上山道旁都种上花木。
白鹤峰位于惠州桥东,即古归善县,今惠州东坡祠所在地。高五丈,周一里,北临东江,景色宜人,特别是夕阳西照时,山水生辉,风光绮丽,“鹤峰返照”,是惠州八景之一。
市民被东坡文化深深吸引。
时光悠悠,当年的东坡新居也变成了如今的“东坡祠”。这里,也是目前中国唯一可考证的苏东坡自己建造的居所。东坡寓惠千日,影响惠州千年。东坡文化在惠州传承千年不衰,塑造着惠州的城市气质和人文底蕴。
更多文章点击链接阅读
附近公交:
黄家塘-公交车站: 3路
东坡亭-公交车站 : 3路
东坡祠-公交车站 : 38路;53微巴
来源: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