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经调查 | 走进成都乡村,看城乡要素流动的生动实践

政务   2024-12-11 12:11   四川  





围绕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集约化经营,成都市温江区、郫都区等地依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契机,大力整合闲置宅基地及农房资源,深度挖掘本地乡村区域特色,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新模式新方式,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资产探索出新途径。


调研团队在郫都区广福村实地调研座谈



温江区岷江村针对资源价值“度量难”、集体资产“经营难”等难题,创新采取“整体开发+点状供地+组合用地”方式,以土地价值为基础,推动本村生态和资源量化为“资产股”,让农民变“股民”、集体变“公司”。


以九坊宿墅项目为例,岷江村集体采取“作价入股”方式联合村民成立成都金蕊农业公司后,又引入知音元集团共同组建了九坊宿墅文旅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统一管理运营,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市场专业化企业在项目建设上的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也让本地村民通过利润分红、租金溢价、收益分红等方式增加了收入,各项目方利益互利共赢的同时,又能确保租金收益的长期稳定。2023年,全村有效盘活64亩集体建设用地、320亩产业配套用地规模经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89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


九坊宿墅


郫都区广福村针对宅基地怎么“退”、农房怎么“建”等难题,紧紧抓住全国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创新宅基地腾退“两不找”模式,整合闲置宅基地及农房资源,助力本地“韭文化”产业链条延伸。


一方面突出规划引领,探索村民宅基地腾退模式。依托“韭文化”产业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契机,广福村以林盘为单位,通过建立“记账式”腾退、按项目原则优先腾退等补偿机制,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使农户有偿腾退后达到土地面积不再“找补”、地上附着物不“找补”,重点规划打造了居住风貌区、商业休闲区和公共服务区,促进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利用。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促进村民适度聚居。坚持以村民为主导的“统规代建”,允许农户自行选择施工单位、制定房屋修建协议,并按一定标准安置农户,从而调动了村民参与土地盘活利用的积极性。截至2024年10月底,郫都广福村通过整合闲置宅基地及农房资源,累计引入社会资本1.2亿元,建成了泥巴小院文创体验园、韭小二民宿、韭香民宿等乡村特色消费场景,完成9个产业型林盘腾退工作,共节余70余亩“空地”。


【调研启示】


农村土地盘得活、用得好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成都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土地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将村民、村集体与市场化企业等多方利益联结起来,让更多的村民、村集体参与进来,因地制宜创新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模式、利益共赢共享机制,才能有效推动农村闲置资源变为资产、助力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近年来,为破解“三农融资无抵押、机构放贷无保障”等难题,成都温江区、都江堰市等地大力探索金融赋能农村的新模式,将农村产权价值实现与农村金融服务有机结合,通过打造金融服务闭环、搭建服务平台、健全配套机制,为金融赋能农业注入“源头活水”。

调研团队在温江区岷江村实地调研座谈



成都农商银行温江支行紧紧围绕产权价值评估、产权处置等推进机制创新。一方面建立“三方价值认定”评估机制。针对资产产权价值评估需求,专门组建由银行、处置企业、借款人组成的三方价值认定小组,对借款主体的土地经营权及附着物进行价值认定,政府、银行机构、担保公司按比例共担风险;并设立贷款风险补偿金和融资风险基金,通过“基金变资本、资本设基金”的方式,盘活存量财政资金,让金融赋能农村有了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建立抵押资产市场化处置机制。成都农商银行温江支行通过构建“借款人+农村产权+处置企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客观科学地对农村集体经济抵押物进行价值认定;创新引入处置企业与收储联盟全程参与农村集体经济抵押物的价值认定、资产监管和风险处置模式,有效保障了金融机构、借款主体和处置企业三方利益,让金融赋能农村有了管理服务保障。



都江堰市聚焦农业生产设施抵押如何评估、如何处置两大关键环节,以本地农产品冻库为切入点,精准施策、分类突破,实现了农业生产设施以权换贷、金融闭环机制的全国首创,推动以农业生产设施“贷”动农村产权的价值实现。

具体来看,都江堰市首先配套建立了确权颁证机制、价值评估机制、冻库收储处置机制“三同步”机制;又依托政府引导,助力行业主体发起成立冻库收储联盟,为冻库融资主体提供联名担保;银行、农业公司、家庭农场三个主体分别签订相关贷款配套合同,让银行敢于放贷的同时,农户也敢于借贷。截至2024年10月底,都江堰全市已颁发各类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书12本,7个冻库主体经产权评估获得银行授信1350万元,3个主体以冻库产权抵押获得银行贷款630万元。


【调研启示】


农村产权融资是金融资本流入乡村、服务乡村的重要制度安排。成都开展涉农金融服务探索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需要寻找突破口,尤其是在确权颁证完成后,要着力解决缺乏行业评估标准的问题,组建银行、农户、担保机构等多方联盟,联合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并开展合理放宽农村资产抵(质)押物范围的相关研究,为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增加农业农村投资创造条件。



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成都市蒲江县、温江区等地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善的设施和配套,利用科技特派员制度引才、乡村生态环境引才、功能平台建设引才,不仅壮大了服务农业农村的人才队伍,也链接到更多城市先进生产要素。

调研团队在蒲江县进行面对面访谈





蒲江县通过“科技特派员+农业专业协会(企业)+基地+农户”的特色模式连接农户与技术人员、高校、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在“制度+人才”模式下,既加快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了农民科技培训,又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多主体紧密联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良性运作模式,推动建立人才扎根基层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丰富人才交流的形式与内容。科技特派员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通过在微信群对农民定期开展培训,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教育,在“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在线问答平台,解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有效解决科技需求“上不来”与适用技术“下不去”的矛盾,也保障人才与基层的沟通交流路径。



“四川科技兴村在线”手机软件


另一方面,丰富人才合作渠道。科技特派员依托农业专业协会、科技小院发挥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连接各行各业和种植户,借助“会企合作、技物服务”“产学研结合”模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技术交流和经验共享,也保障人才在基层的学习与成长空间。


蒲江县铁牛村依托天然的生态果园、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生活设施,吸引了一批新村民扎根创业,通过新村民团队带动老村民模式,实现农户从低效种植向规模高效生产转变、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

具体来看,铁牛村通过吸纳一批有资本、懂管理、有热情的20多种专业领域人才,组建了乡村创新创业平台进行社区营造、乡村教育;同时新村民联合本地村民打造本土化品牌“丑美阿柑”,通过阿柑进城活动把铁牛村的柑橘卖到了上海、广州,让传统的特色农产品有了新价值;策划包装了“阿柑青年”的新村民群像品牌,通过新老村民共建品牌形象激发创业热情,推出了一批具有可持续生活方式、乡村发展具有影响力的新村民领袖。截至2024年10月底,铁牛村入驻的新村民团队已流转承包本地村民的40亩果园,带动200余户本地村民实现了生态果园的专业化规模化种植。

蒲江县柑橘品牌——“丑美阿柑”





温江区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打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组合拳,建成成都市唯一一个农业领域新型产研院,通过“新机制推动、大平台拉动、牛品牌带动、强链条牵动”构建了“四驱联动”领军人才孵化新模式。

一方面在川农大、市农林科学院、特驱集团等多方共建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温江区打造了“1链3e”数字化共享平台,与辖区村委会共建“科创农庄”“科创云超市平台”,开展高端研学、人才特训,通过机制与平台优势来激发人才潜力,推动科技人才向领军人才转变。

另一方面温江区依托本地特色“牛品牌”打造,会同涉农领域专家组建了科技服务团,不仅针对产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且通过构建集专业运作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一体的、具有“强链条”牵动力的科创生态,推动本地特色产品与科技人才、技术深度黏合、良性循环。

【调研启示】


城市人才入乡、本土人才返乡是实现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体现。成都推进人才入乡返乡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美环境、建平台、创机制,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乡村吸引人、留住人是破解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等难题的有效举措,应重点围绕本土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因地制宜探索人才入乡返乡的长效激励机制,助力城市人才、技术等要素更多流向乡村,让这部分人在乡村持续保有干事创业的热情。



▶ 来源 | 成经智库

往期回顾




成都上新呐 | 舌尖上的超市:走入万家的美味军粮

成都发展改革
由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成都发展改革信息和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