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越努力,小孩越颓废。

教育   2024-12-13 17:31   北京  

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

家长越努力,小孩越颓废。

之前有个故事,一千万养一个孩子的香港高管爸爸,笼资源做功课,觉得牙医很赚钱,于是就朝着这个方向拼命砸钱…

结果鸡了小孩十来年,最后终于夙愿以偿,英国名校牙医培养到毕业,结果娃没开诊所,直接拍拍屁股去了摄影工作室当自由摄影师,薪水可想而知。

作为精英父母,你找了好多资源,为娃设置了很清晰的路径,觉得牙医有前途,受人尊敬挣钱多还没有职业时效期,所以尽管很难很耗人生,依旧把娃托举进了这赛道,终于供到毕业…

结果小孩脱轨了。

毕了业完全不听父母的,对那些眼里最有前途的职业规划嗤之以鼻,选个几千块月薪都还不稳定的工作混着,美名其曰追求人生理想…

这样的小孩,你今天送他去藤校牛剑参观,明天弄到南北极去科考探险,恨不得大洲大洋走遍,最后除了攒了一堆照片,还有啥用呢?

一个比一个躺平。

那些自以为可以帮小孩励志的昂贵付出,只是考验了爹妈的钱包。

小孩在走马观花式的游学里,大多收获的是吃喝玩乐。就算花几万块坐着游轮去南北极,也不会由衷哇塞,内心震撼说这是我没见过的!

名校激励?文化熏陶?根本不存在的。看过几个大学就能有自驱力,那清北的学二代,天天泡在未名湖边上,怎么还能逼得一群哈耶普斯麻毕业的卷王认命:

再牛逼的智商,也逃不过均值回归。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一个人的自驱力来自哪里?这一代小孩到底缺了什么?

前两天我去参加女儿要报考的学校的开放日,校长讲到青春期挑战提了个问题:这一代小孩跟我们这一代有什么不一样?

参加开放日的家长是来自北京各个行业的精英,谈吐有逻辑、思考有深度——

从科技泛滥,小孩受到更多来自电子产品的诱惑,到信息泛滥,思维的深度匮乏,谈到升学竞争压力太大:20年前高考300万人,不够2024年的高考人数的一个零头

但我觉得,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幸与不幸,最后结果都大相径庭,总有人垫底,有人逆袭人生,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陷入群体迷茫,小小年纪扎堆北大精神科。

看着精英家长一张张认真搞教育、为小孩前途忐忑的脸,我突然发现,原来这才是教育的病灶——

对小孩过度的供给。

出生于70、80年代的家长,面对过的最大的人生问题是物质危机,所以吃饱穿暖是幸福的衡量指标;

而90后的小孩,生下来就已经开始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不用捡别人的旧衣服穿,不必等到过年才能吃肉,物质满足已经达成。

他们面对的人生最大问题,是爹妈精力过剩,在不用为养家糊口操心之后,富裕出来的精神头都放在了下一代的身上。

从出生之前就开始胎教,幼儿园就搞升学规划,小学起步就开始为做简历搞竞赛,初中有个学科开始考虑就业,高考选完大学专业,又忙着圈未来的「亲家」…

全程保护,细节到无微不至。就连吃什么、喝什么,拿出世界五百强的管理经验,优化流程

朋友的学校提供套餐,家长投诉说饮食过于单一、不给小孩选择权;学校多加了窗口提供份儿饭,小孩按自己的喜欢打饭,家长又觉得这样营养不均衡…

选多选少,都指手画脚。少了吐槽学校乱收饭费,多了骂学校让小孩吃撑;吃炸鱼排不健康,吃水煮虾怕小孩不会剥壳…

爹妈自以为对娃的健康管理到位,结果小孩连吃的自由都不配

所以,为啥越高知越精英的家长,越容易养废了小孩,就是因为对自己的知识量迷之自信,剥夺了小孩自己摸索的机会。

有人听完不服气,自己作为家长,吃了那么盐踩了那么多坑,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小孩避坑,这有什么错?

那就请你自己复盘一下,因为你经验丰富、未雨绸缪,小孩就从来不犯错了吗?

大部分现实情况,无论家长如何谆谆教诲、提醒警示,该掉的坑他一个都不会少掉,该犯的错误一个也避不掉。

而且,因为过度保护,让他们缺乏抗风险的能力,结果摔得比你还惨烈。

有很多家长从小给娃规划爬藤路径,搞科研、搞竞赛,选择辅导机构、对学校百般挑剔,最后梦想达成,当上了成功的名校爹妈,但小孩一年没读完就退学…

生活不能自理,社交不会与人沟通。

就像开头说的那个高管爸爸,三个小孩,没人投资1000万的教育成本送进名校,结果老大牙医毕业找了个自由摄影师的工作,老二考公,老幺读了不到一年大学抑郁退学

当爹的作为成功人士,倾尽所有地求一个子女人生安稳,结果当他们独自面对人生的时候,要么脱轨,要么遇到挫折就迅速崩溃。

家长理解不了,还觉得是小孩的错:

好吃好喝好教育供着,怎么还混成这幅熊样?

不想工作只想烧香拜佛,不想留在大城市只想做县城婆罗门,无论生活职场,感觉有点不爽就立刻放弃…

至于自驱力如何养成?

精英爹妈研究了很多教育专家的著作,把娃送到国际学校、英高美高,一年几十万创造松弛感的环境,希望能培养出来,结果下一代自驱力还不如自己多…

那是因为,真正的自驱力不来源于选择多,而是因为资源的匮乏

因为没有,所以才想要得到更多。

我们努力读书的动力,是出于想走出小城市渴望;我们拼命工作的动力,是希望可以在北上广立足,买车买房;我们自鸡的动力,是希望能为下一代荡平一切绊脚石…

然而,我们太努力了,我们做了一切,反而让小孩成了自己生活的吃瓜群众,早早过上了养老的生活。

因为爹妈把事做尽了,他们没机会接触挫折,没机会接触真实生活,甚至没有办法犯错,也没办法从错误中汲取人生经验。

抗挫性近乎零,大脑都是空白图层。

精细化养娃的家长对此一无所知,一边对小孩过度保护,害怕他们受到物理伤害的同时,又会提出很多过分要求,不断让他们的内心饱受压力损伤。

错位的养育,一直恶性循环。

北大精神科里站满十几岁的小孩,并不完全是因为教育太卷、学业压力太大,还因为无微不至的爹妈,剥夺了小孩掌控生活的权利,让他们大脑丧失了应对压力的回路…

然而,人生岂能被代劳呢?

-END-



Miki粥
媒体人,写有《顺义妈妈不配有梦想》一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