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时分,保研、考研、海外留学申请及求职的浪潮纷至沓来。
在此期间,各大官方媒体总会上演一出不变的节目:“全寝保研佳话”。剧情模式固定而温馨:来自XXX大学的某个寝室,X位室友并肩作战,在同一屋檐下相互激励,携手前行,最终全员保研至心仪的XXX大学。对此佳绩,我们致以最诚挚的祝贺与祝福。
最新的案例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该校的一个“学霸宿舍”中的8名女生全部成功保研。据媒体报道,这8位女孩在入学之初便共同立下“全寝保研”的志向,如今她们已全部达成目标。
“优秀可以传递”、“美貌与智慧并存”……随着这8名女生保研成功,她们收获了公众的高度赞誉。在互联网上,类似“最牛学霸宿舍全员考研成功”的新闻不胜枚举。将“学霸寝室”与“全体考研保研”相结合,已成为塑造榜样形象的常用模式。
近年来,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挑战日益严峻,研究生学历的普及导致学历价值相对贬值,因此,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通过考研或考公务员的方式来规避就业市场中的不确定性风险。
在这种大环境下,保研似乎被无形中赋予了更高的优先级,而官方媒体的广泛宣传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一价值取向。
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拥有其特定的立场和导向这并不罕见。然而,那些既模糊又频繁出现的“全寝保研”报道,其真正的受众是谁,却让人不禁产生疑问。
这些报道的受众群体或许复杂多样。一方面,对于正在准备考研、保研或是面临就业选择的在校大学生而言,这些“全寝保研”的故事可能被视为激励和榜样,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同样的成就。它们传递出一种信息: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成功保研或考研并非遥不可及。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步入社会、远离校园生活的职场人士或家长群体,这些报道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他们或许对这些故事持观望态度,从中窥见当前教育竞争和就业市场的激烈程度。
不可忽视的是,过度渲染“全寝保研”等成功案例,也可能导致部分受众产生焦虑情绪,特别是对于那些同样努力却未能如愿保研或考研成功的学生。他们可能会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甚至产生挫败感和自我否定。
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应更加注重平衡和全面,既要展示成功的案例,也要关注那些努力却未能如愿的学生,传递出更加积极、健康、多元的价值导向。同时,受众也应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此外,频繁出现的“全寝保研”报道还可能对社会风气产生一定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报道可能被解读为对学术成就的过度崇拜,甚至可能导致一种“保研至上”的观念在部分人群中蔓延。这种观念可能会让一些学生过于追求保研,而忽视了学术研究的本质和学习的真正目的。对于未能保研或考研成功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或忽视,进而产生自卑或挫败感。这种情绪不仅不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也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除了展示成功案例外,还应更多地关注学术研究的本质、学习的意义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全寝保研”等成功案例的报道虽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媒体和社会各界也应保持理性思考,避免过度渲染和单一价值导向的传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多元、包容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
保研或考研是否真的优于直接就业?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它完全取决于个体的选择和情境。
从根本上说,鼓励大学生继续深造是值得肯定的,但相较于那些因外界压力而不得不选择考研的学生,从大学初期就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模式或许更为重要。这样,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在面对“读研还是工作”的选择时,能够更多地基于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而非外界压力。只有这样,他们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才能更加自信和从容。
否则,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那么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将问题推迟了两到三年。因此,在做出选择之前,更重要的是要先“建设”自己,提升自我,这或许才是更加明智和有效的答案。
25年全国院校计算机专业专业目录
【25考研】全国自命题分类统计【例如只考DS或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