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解铝行业正成为消纳绿色电力的主力军和降碳先锋。为使这些绿电生产的电解铝产品有效向下游传导绿色低碳属性及价值,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率先在全球提出了绿电铝概念,并开启了绿电铝评价及相关活动,从而引发了铝产业链及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但要使绿电铝在短时间内被国内外更广泛的消费者接受和青睐,在行业和企业自发行动的同时,还亟待相关政策的推动。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铝材及铝制品出口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能源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之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方案的实施推进,我国电解铝工业正以积极态度和快速步伐适应着发展变革,生产工艺技术及能耗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我国电解铝产能正在向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转移,开创我国电解铝行业绿色发展新篇章。绿电铝正成为我国铝工业的新亮点,同时,也让全球共享着绿色低碳铝原料供应链。
一直以来,我国电解铝企业因高耗能和产能快速扩张备受诟病,但铝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现阶段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短时间离不开一定规模的电解铝生产。与此同时,铝作为可循环再生利用的金属,其再生利用具有低耗能和低碳排放的特性,使得其价值凸显。因此,国家非常重视铝工业,将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产业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电解铝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施产能置换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了我国电解铝产能4542万吨的“天花板”。我国电解铝工业也开始顺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大势,从粗放型发展转向内涵式增长,践行绿色转型,出现新的质的变化。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电解铝产能纷纷向西部绿色能源富集地区转移,尤其是水电丰富和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截至2023年底,仅内蒙古、新疆、云南、甘肃、青海等这些具有能源优势的省、自冶区就承接了我国电解铝50%以上的产能转移,现已建成产能达到2400万吨。这些电解铝企业不仅成为消纳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也成为可再生能源投资建设的新生和重要力量,纷纷通过兴建光伏电站、建设园区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源网荷储项目,实现企业能源转型,尤其是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宏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四川中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电解铝企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为将这些使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解铝区分开来,向下游产业传导产品的绿色低碳属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率先在全球提出了“绿电铝”概念,并于2023年6月开展了绿电铝评价工作。绿电铝很好地诠释了这些电解铝企业用能属性和产品属性。这其中所指的绿电是国家认可的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绿电铝的定义科学,叫法准确。也因此绿电铝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内电解铝企业的响应,也让公众对电解铝有了全新的认识。依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团体标准T/CNIA0618-2022《绿电铝评价及交易导则》,截至2024年12月20日,先后已有37家企业参与了绿电铝评价,共计评价绿电铝额度320万吨。绿电铝在被电解铝行业认可的同时,其价值也开始被下游及相关行业认知和关注。特别是汽车、光伏、锂电池、航空、包装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对于绿电铝的关注度和采购意愿更高,这也很好地契合了国际市场出口和国内制造绿色低碳转型对原材料绿色低碳的需求。自绿电铝工作推行以来,在短时间内被下游和诸多企业所关注,并积极采购,充分说明了行业组织关于推动绿电铝发展的前瞻性,对于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电解铝企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已达到了24.4%,绿电铝年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相较于火电铝,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化石能源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0.8426kgCO2/kWh核算,使用绿电生产吨铝间接减碳约11.5吨,绿电铝降碳效果明显。以2023年绿电铝产量核算,相当于减碳1.15亿吨以上。可见,绿电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降碳先锋。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底电解铝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将达到25%以上。202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2024年、2025年各省可再生能源电力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责任权重,同时,也下发了2024年、2025年电解铝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其中,最低省份的电解铝绿电消费比例为21%,最高省份的电解铝绿电消费比例为70%。绿电铝对行业低碳发展如此重要,理应在市场竞争中更加“走俏”。让绿电铝俏起来,重要的体现就是绿电铝的竞争优势和品类溢价,以此突出它的绿色低碳价值,即在同等价格下优先采购,同样产品下绿色低碳能源属性溢价。当前,绿电铝虽被看好,但远还没达到“叫座”的程度。现阶段绿电铝仍处于造势阶段,稀缺性与合理溢价暂时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究其原因:一方面,绿电铝是由行业主导,其宣传推广被下游及关联行业广泛认知是个渐进过程;另一方面,绿电铝现阶段缺乏科学的溢价机制,市场正处于开拓时期,价格处于发现之中。现绿电铝的市场溢价主要还是企业间的协议价格,不具普遍参考性,也影响了下游及关联行业采购热情。一些行业人士认为,影响绿电铝溢价的原因也与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相关政策最终落地后的市场反馈有关。另外,影响绿电铝溢价的原因还与我国电解铝未纳入碳交易市场有关。碳交易市场后期对于电解铝产品价格的真实影响也有待观察。由于电解铝采用的控制碳排放指标采取的将是免费分配,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品产量挂钩,未设置配额总量上限,意味着政策暂时对相关企业的影响不大,这也间接会影响到绿电铝溢价。总之,尽管种种原因导致绿电铝的溢价并未得到预期释放,但这并不能改变绿电铝“走俏”市场的趋势。现阶段从企业碳排放或产品碳足迹值核算口径上尽管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核算区别,也因其他因素影响着绿电铝的市场价格,但绿电铝本身是绿色低碳产品,其绿色低碳的属性向下游及关联行业传导出的绿色低碳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让绿电铝“火”起来,就是让企业碳排放或产品碳足迹降下来。这是行业内外的共识,也是铁律。为推动绿电铝的广泛应用,让绿电铝“火”起来,行业组织正作出不懈努力和指引。一是推动评价向认证过渡。为使绿电铝工作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将在评价的基础上,推行绿电铝认证。据悉,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审批具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批准号:CNCA-R-2024-1369)正响应行业需求,加紧《绿电铝认证规则》的制订,拟开展绿电铝的认证服务,很快我国绿电铝将会有独立、公正、权威的第三方证明,这必将更加有利于绿电铝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应用。二是加强与相关行业组织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争取绿电铝互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绿色产品评价中心正依托行业协会与国内相关行业组织机构加强合作,如在汽车行业用铝材的绿色低碳采购上推荐优先使用绿电铝,与国际铝协(IAI)等相关国际组织机构间正加强沟通等,使绿电铝获得国际认可。让绿电铝“火”起来,除行业组织和企业发力之外,还亟待政策的有效推动和绿色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重点鼓励我国的出口企业和国内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企业优先采购使用绿电铝。首先,尽快将绿电铝纳入期货交割。充分发挥期货平台作用,发现价格。目前绿电铝纳入交割从技术上可行,市场上需要,产业链认同。绿电铝具备现有上市铝品种期货基础,其交割无需修改现有铝期货规则,只需在现有期货合约中区分其绿色能源属性,体现一定溢价即可。绿电铝上市必将为行业赋能,让绿电铝价格更易被市场接受,从而促进绿电铝更广泛应用。将绿电铝纳入交割是一种金融创新,也是对管理层监管的考验。绿电铝现为行业概念,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统一叫法,属于国际引领。作为监管机构还需率先推出,使其成为中国商品概念,在全球确立绿电铝的“上海价格”,争取中国绿电铝和铝的全球话语权。其次,给予绿电铝生产和采购企业金融普惠,支持建设绿电铝产业链。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的作用,对绿电铝项目建设、绿电铝采购贸易和绿电铝原材料加工实施优先贷、贴息贷、上市融资提供便利以及财税上的优惠等,促进绿电铝及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绿电铝的低碳账本一目了然,我国电解铝2023年全年用电量达0.57万亿千瓦时,占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的6.18%,占工业用电量的9.39%。其中,我国电解铝年绿电消费量已占电解铝用电量的24.4%,达到0.14万亿千瓦时,占2023年度全国绿色电力发电量的4.56%。2023年,我国铝行业碳排放5.3亿吨,其中电解铝碳排放4.2亿吨,占铝行业碳排放量的79.2%。可见,电解铝行业正依托国家独有的绿色能源优势重新书写电解铝发展史。总之,让绿电铝“响”起来、“俏”起来、“火”起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行业壮举。所以我们坚信,绿电铝会成为中国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闪亮名片。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