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龋齿、牙周炎等口腔健康问题,都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风险。在此,笔者总结了一些常见牙齿疾病的防治方法,分享给大家。
龋病
龋病俗称蛀牙,初期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白色或黄褐色斑点,并无不适。随着疾病发展,可能会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产生敏感,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疼痛,此时通过充填治疗(补牙),可以缓解症状。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形成深大龋洞,甚至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病症。
龋病是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及时间4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简单来讲就是在适宜的条件下,致病菌利用糖代谢产生的有机酸造成不洁牙面的牙釉质脱矿(牙釉质表面的钙磷溶解流失,使牙齿的色泽发生改变,发黄或出现白斑),从而逐步导致龋病发生。因此,日常预防龋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和良好的口腔清洁。建议大家平时少吃高糖食物,少喝碳酸饮料,多吃蔬菜水果。同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各刷1次牙。龋病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菌斑形成到牙质脱矿,再到龋洞,需要一定的时间。大多数人每日刷牙两次,是能够预防龋齿的。刷牙时要清洁彻底。建议每次刷牙时间为3~5分钟;选择中软毛牙刷、使用含氟牙膏,并采用正确的刷牙技巧。刷牙时,刷毛应与牙面呈45度角,并且朝向牙龈方向,然后采用小幅水平颤动的方式清洁牙齿表面和缝隙,同时不要忽视对舌面的清洁。
牙外伤
牙外伤指牙齿受到急性剧烈创伤(如打击伤、撞击伤),引起的牙体硬组织、牙髓组织和牙周支持组织的损伤。常见的牙外伤包括牙齿松动、脱落、断裂或移位等。
牙齿不具备再生和修复能力,一旦发生缺损就无法恢复。因此,发生牙外伤后,应及时进行治疗。若牙齿完全脱位(牙齿脱出牙槽窝,仅有很少软组织相连或完全脱离,但还在口腔),应立即将牙齿恢复至牙槽窝中。若牙齿已经脱出体外,应立即捡起。捡起时手捏牙冠部位,尽量不要触碰牙根,避免污染牙根表面。然后用冷的生理盐水或纯牛奶冲洗干净,勿用毛刷洗刷。冲洗干净的牙齿,应尽快放回原位。不能置于原位时,可将脱落的牙齿放置在牛奶或生理盐水中保存,并尽快(30分钟内)到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时机。若无上述条件,也可将脱落的牙齿含在舌下保存。注意不要强行压入,防止造成二次损伤。断裂牙齿的保存方法和脱位牙齿一样。发生牙齿断裂时,也要及早就诊,进行专业治疗。发生牙外伤的24小时内,可以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症状;4~8周避免患牙咀嚼食物,同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此外,不正确的刷牙方法、嗜酸偏硬的饮食习惯、夜磨牙等,可能会导致楔状缺损、牙齿过度磨损,甚至造成牙齿隐裂。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刷牙方法、改善饮食习惯。经常夜磨牙的人群,可使用夜磨牙保护垫。
牙龈炎和牙周炎
牙龈炎和牙周炎都可能有牙龈出血、红肿、疼痛、口臭等症状,但二者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牙龈炎病损局限于牙龈组织,牙齿不会松动,治疗后恢复效果较好。而牙周炎包括整个牙周组织的炎症,可能导致牙齿移位和松动,甚至可能引发冠心病等疾病。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局部刺激,是导致牙龈炎、牙周炎的重要因素。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炎,大家平时可注意以下3点: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饭后漱口、早晚刷牙、重视牙间清洁。少吸烟或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增加牙龈疾病、牙周炎和口腔癌的患病风险,还会导致牙齿着色、口臭、牙齿过早脱落、味觉和嗅觉丧失等。养成定期洁牙的习惯。洁牙是一种常见的口腔清洁方法,可以去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牙结石和色素沉积物。建议大家每年去医院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定期清洁牙齿。如有牙齿不齐,日常难以清洁的情况,需要到口腔正畸科进行矫正治疗。女性备孕时,应该及时治疗原有的慢性牙龈炎。整个妊娠期都要通过正确刷牙等方式,严格控制牙菌斑,减少妊娠期牙龈炎发生的可能。
来源:健康时报
编辑:德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