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粮集团奇台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中心仓库,工作人员查看收获的小麦(2024年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近年来,自治区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新疆农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遥远的祖国西北角正在崛起一座“西部粮仓”。
万顷良田屯边疆
一场寒潮袭来,天山南北千里皆白。广袤的麦田也披上了银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2024年,新疆粮食总产466亿斤,位居全国第十三位,粮食单产524.8公斤/亩,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0公斤,位居全国第一;粮食种植面积较上年增加202.9万亩,占全国增量的38.6%,增量居全国第一。
“2025年新疆力争粮食产量再增加10亿斤。”2025年1月召开的新疆两会上,新疆农业部门再次提出粮食生产新目标。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西北湾镇,农户在田间收获小麦(2024年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新疆土地辽阔,耕地面积约1.06亿亩,在全国排名第五位,人均耕地面积超过4亩,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里拥有充足的光照时间、较大的昼夜温差等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以玉米生产为例,由于新疆光照充足、气候干燥,部分地区玉米株数可以达到8500株,产量潜力巨大。“在新疆投资建设一亩高标准农田,其产量相当于其他省份的两亩。”新疆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晶说。
在新疆阿克苏市柳源镇瑞丰村,种植户在小麦地里检查滴灌系统(2024年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2024年新疆继续加大水资源科学高效调度,坚持节水、蓄水、调水、增水统筹发力,科学优化配置水资源,累计农业供水560.08亿立方米,较上年多供3.12亿立方米,不少缺水休耕地得到复耕复种。
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发力。近年来新疆耕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过去的“低产田”“细碎田”变成了如今的“吨粮田”“滴灌田”。2024年新疆新改建高标准农田434万亩,已累计建成5989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2.8%。田间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面积72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9%以上,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筑牢“压舱石”,种好每块田。新疆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实施最严格的实绩考核,形成五级党政抓粮食生产的工作格局,确保有限的耕地多种粮,种好粮。同时,拿出“真金白银”保障粮食任务落实。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筹资金214.3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种植补贴、农机具购置、良种培育、产业发展等,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
这是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西北湾镇拍摄的成熟的小麦(2024年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智慧科技“种”农田
北疆喜报!在伊犁,2024年小麦百亩、千亩、万亩单产分别创造795.8公斤、756.2公斤、720.4公斤的全国大面积高产纪录。
“在作物最需要水肥的时候进行精准施肥,作物产量还会有明显提升。”李晶告诉记者,伊犁州玉米亩均产量大幅提升,除了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密植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广普及功不可没。“在应用一系列高水平种植技术后,新疆部分地区农作物仍有大幅增产的空间。”李晶说。
近年来,新疆通过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干播湿出等先进技术以及智慧农业等先进模式,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使农户从依靠经验种地逐步迈向科学高效种地。
在新疆阿克苏市柳源镇瑞丰村,种植户在小麦地里检查滴灌系统(2024年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通过布设在田间地头的智能水肥一体机、电动球阀等各类智能设备,农忙时节我们可以编织起一张看不见的‘数据网’,借助数据监测,地里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少人化作业。”玛纳斯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吕晓庆说。
从流汗“望天收”到省力“稳丰收”,智慧农技应用是关键。
“现在种地多省事,只需打开手机轻轻一点,就能知道哪块地需要施肥打药,哪块地需要浇水灌溉,省时省力省成本。”奇台农场职工闫军说。
运粮车进入昌粮集团奇台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中心仓库(2024年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通过优化品种布局、科学栽培管理、集成应用新技术,奇台农场已连续多年蝉联新疆冬小麦单产纪录,为当地形成农业产业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西北湾镇,农户在田间收获小麦(2024年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高产示范创建、智慧农业试点、探索现代设施农业……如今,行走在天山南北的广阔田野中,经常能看见太阳能板、传感器、智能电动阀、飞防植保无人机等新兴农业装备设备,新疆各地技术集成示范应用推广范围不断扩大。
智慧科技“种”进农田,重塑新疆农业的未来。新疆农业部门介绍,2025年,新疆将持续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拓展供水模式,大力推广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提高制种能力和质量水平,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研发推广,发展智慧农业,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守护舌尖上的“新疆品质”
地处祖国西北,严寒漫长的冬季让新疆农产品极少受到病虫害困扰,粮食品质位列全国前列。2024年新疆小麦食品安全指标合格率100%,一等小麦占比达96%,小麦平均容重815g/L,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粮食消费需求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升级。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确保中国碗里装更多中国粮,而且要装更多中国优质粮,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新疆昌吉市的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拍摄的种子产品(2024年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在粮食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环节,越来越多新疆农户、企业开始向绿色健康无污染的高端方向发力。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腰站子村,当地按照“全域绿色、部分有机”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以有机农产品深加工为纽带,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2009年,在村两委带领下,腰站子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将村里3.5万亩土地逐步流转经营,统一管理。2017年,合作社成立公司,尝试农产品深加工生产销售,着手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如今,“腰站子”品牌的有机面粉、手工拉面、食用油、小杂粮等几十种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日益走俏,腰站子村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也从本村拓展到了新疆各地。
在新疆奇台县腰站子村丰裕农业服务合作社挂面车间,工作人员在检查面条生产情况。(2021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晟 摄
2023年,新疆正式发布《自治区粮油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粮油产业集群建设,预计到2025年年底,粮油产业集群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西北湾镇,农户在田间收获小麦(2024年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