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新中国共成长丨夏月秋:甘当乡村教育“铺路石”

政务   2024-10-07 11:16   浙江  

【人物小贴士】夏月秋,女,1949年7月出生于婺城区长山乡长山三村,现居住于城东街道青春路社区。从一所村办小学的民办教师,到乡中心小学的公办教师,到学校的校长,经历过复式班教学、考上师范逆袭、素质教育探索的岁月,她的身上有着很多时代的烙印。她说,34年从教经历难忘,75年人生没有虚度。


树要根好,人要心好

1949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是中国历史翻开新篇章的重要年份。

这一年,我在一个大家庭中出生了。父母生了10个儿女,养活了6个,我是家中的第9个。我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觉得自己比姐姐哥哥都幸运。

但是面对着连年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老百姓的生活仍然举步维艰。小时候家里穷,缺衣少食,大家经常饿肚皮。不过,即便生活苦,父亲还是经常说,树要根好,人要心好,做人要做善良的人。母亲告诉我,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向上向善的家风,吃苦耐劳的家教,深深影响了我。

1966年初中毕业,我本来想考高中,却因“文革”而失学。回到村里务农后,我也没有消沉,迅速投身火热的农村建设中,先后当过民兵连副连长、粮食保管员、出纳,一天挣7个工分,能为家庭分担不少。

不管怎样,一个也要认真教

公社里的文书看我能吃苦,又为人和善,就推荐我去当民办教师。1971年2月,我到长山乡东陈村的村办小学报到。11个学生,5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有的年级只有1个学生,有的2个,有的3个……我下定决心,不管怎样,一个也要认真教。

这种方式叫复式班教学,简单说就是,同一堂课上,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让其他年级的学生预习或做作业,其他以此类推。复式班教学,虽像打仗一样强度大,但却是当时应对师资缺乏的有效办法。

接着,我到长山乡石狮子头村的村办小学教书,负责一至三年级的复式班教学。在这里,我学会了给学生打针、剃头。知道我会剃头后,村里老人们纷纷上门,找我剃头。我欣然帮忙,与父老乡亲的关系更亲了。

后来,我又去了长山乡杨林村村小教书,调到长山乡中心小学教语文兼班主任,班上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全区前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教育事业迎来春天的年代。1982年,我幸运地赶上了民办教师考师范的好时候,开始了逆天改命之旅。我在抓好教学的同时,争分夺秒地复习备考,白天耕耘讲台,晚上挑点夜读,终于考进衢州师范学校。

在师范学校,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学校每月发9元9角饭票和菜票,还有2元5角补贴,解决了生活所需。这段学习时间虽然只有两年,却是我作为一位教师的真正起点。

1984年,我被分配到蒋堂镇中心小学教书,内心充满了阳光和喜悦。第二年,我当上学校教导主任,并教毕业班语文,成绩始终是全区第一。

要办就办最好的农村小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教育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期,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开始流行起来。

1991年,我受命担任蒋堂镇中心小学校长。上任伊始,我就有个想法,要办就要办一所最好的农村小学。向城里优秀学校看齐,学校要办出特色,学生要注重个性发展,走出一条素质教育的路。

头一件,学校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少年警校。学生安全,对学校是千分之一,但对家庭是百分之百。成立少年警校后,在我担任校长的11年里,学校没有出过任何安全事故。

第二件,科研兴校强师。学校成立了科研室,对每位教师要求,每学期一篇论文,每年一个课题。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年轻教师,每周完成2张毛笔字、5张钢笔字、5张摘抄,在职进修大专本科。

第三件,特色育心育人。学校建立少先队,开展环保教育,率先在课间操时跳集体舞,开展暑假夏令营,举办免费兴趣班,推广普通话。这些对当时乡村教育而言,都是新鲜事物。

办学的四梁八柱立起来了,教学环境也要跟上。1998年,在我四处筹集资金下,学校建起了第二幢教学楼。这是一幢四层楼房,拥有各功能室,18个教室,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学校发展蒸蒸日上,教学质量更上层楼,但我发现,老师们的体检单上,很多都有胆囊炎。问过医生,才知道,是长期不吃早饭的后果。学校经商量,率先在食堂为老师提供早饭,我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1984年至2002年底,我在蒋堂镇中心小学度过了19个春夏秋冬。在这里,我一心一意扑在教学上,当上校长后又全心全意办校,让一所不知名的农村小学蜕变为浙江省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

对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我不负期望;对当地父老乡亲,我没有愧疚。但是,一双儿女没时间管,这成了我唯一的遗憾。

抬起头来,办一所爱的学校

2002年底,我受命担任区里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当时,我就告诉老师们,我们要抬起头来做人,办一个民工子弟爱的港湾,办一所爱的学校。

去之前,我知道这里的学生生活困难,但实际家访后,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是突破了我的想象。有一次家访,我看见学生的全家挤在一个工棚里,这个家庭有3个男孩在我校上学。我鼓励他们的父母,你们让孩子上学,已经是超前思想了,要坚持下去。

有的学生连每月50元的餐费也交不起,学校筹集资金,想方设法让孩子吃得饱、尽量有营养。民工家长的下班时间迟,学校就开设免费托管班,家长什么时候来接,老师什么时候下班。

刚接手时,学校里只有140名学生,第二年就招到400多名学生,到最后600名学生全部招满。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工子弟学校合并掉了。

退休后,我又于2007年12月担任区退教协会会长、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区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为着“一老一小”的事忙碌,参加宣讲团,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34年从教岁月,如白驹过隙;75载人生,如沧海一粟。我始终坚持这样一句话,人要不断确定目标,不断向自身挑战,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向前。只有这样,才能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所有的梦想都一一实现。



记者手记
夏月秋是幸运的,她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走上民办教师岗位,搭上考师范的班车,在素质教育的东风中探索乡村教育。每一程,她都走得很坚实,步履铿锵,意气风发。究其原因,有时代的造势,有机遇的眷顾,更有她一以贯之的努力。我想,这也正是普通人能从她身上汲取力量的地方,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口述丨夏月秋
整理丨马晓芬
编辑丨张妙娟
审核丨汪   胜
监制丨余美娜
近期热点(点击标题查看)

>>>>假期来到尾声,返程提示请收好!

>>>>假期忙生产 婺城企业全力奋战四季度

>>>>发展成就巡礼⑥丨倾心为民多维发力 奋力书写“平安婺城”新篇章

>>>>民生改革微故事④丨家门口“阅”享书香


婺城发布
婺城建城1800多年,有“浙江之心”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这里是动能强劲的“活力婺城”,魅力四射的“品质婺城”,钟灵毓秀的“水墨婺城”,生态宜居的“幸福婺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