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999 有惊喜
推荐关注
注:
①尼采:《全集》(Saemtliche Werke),15卷本,G•科里(G.Colli)和 蒙提纳里(M.montinari)编,1967ff,第一卷。以下所有尼采引文均出自该版。
②同上,页293f。
③同上,页299f。
④同上,页269。
⑤同上,页273。
⑥同上,页306。
⑦霍克海姆和阿道尔诺也是从这个角度理解尼采、巴塔耶和海德格尔的。
⑧尼采:《全集》,第一卷,页146。
⑨同上,页294。
10.同上,页281、330。
11.瓦格纳:《作品全编》(Saemtliche Schriften und Dichtungen),第十卷, 页211。
12.同上,页172。
13.尼采:《全集》,第一卷,页56。
14.尼采:《悲剧的诞生》,第二版前言《自我批判的尝试》(Versuch einer Se lbstkritik),载《全集》,第十二卷,页117。
15.M•弗朗克(M.Frank):《未来的上帝--新的神话讲稿》(Der kommende Got t. Vorlesungen ueber die neue Mythologie),法兰克福,1982年,页180ff。
16.谢林:《作品集》(Werke),M•施律特(M.Schroeter)编,第二卷,页629。
17.F•施莱格尔(F.Schlegel):《批判版作品集》,第二卷,页312。
18.黑格尔:《全集》,第一卷,页235。
19.谢林:《作品集》,第二卷,页628。
20.同上,页629。
21.F•施莱格尔:《批判版作品集》,第二卷,页317。
22.同上书,页314。
23.施莱格尔:《雅典娜残片》(Athenaeum Fragment),第252号,载《批判版作 品集》,第二卷,页207;还可参阅K•H•伯莱尔(K.H.Bohrer):《施莱格尔论神话》,载 其《神话与现代》(Mythos und Moderne),法兰克福,1983年,页52ff。
24.施莱格尔:《批判版作品集》,第二卷,页319。
25.关于这种说法,请参阅W•朗格(W.lange):《对诸神来说,死亡永远有益无害 》 (Tod ist bei Goettern immer ein Vorteil),载伯莱尔:《神话与现代》,页127。
26.弗朗克:《未来的上帝》,页12ff。
27.弗朗克在《未来的上帝》中引用荷尔德林的《面包和葡萄酒》为例把酒神和 耶稣相提并论,页257-342。参阅P•施冲迪(P.Szondi):《荷尔德林研究》,法兰克福,1 970年,页95ff。
28.参阅《Patmos》一诗的开头:"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拯救者",载荷尔德 林:《全集》,第二卷,F•拜斯纳(F.Beissner)编,页173。
29.J•陶贝斯(Jacob Taubes)从这个意义考察了谢林对远古意识和历史意识、神 话哲学和启示哲学之间界限的确定,认为:"晚期谢林的纲领并不是'存在与时间',而是 '存在与时代'。神话时间和启示时间是截然不同?quot;。(陶贝斯:《论多神论的发展趋势 》(Zur Konjunktur des Polytheismus)),载伯莱尔:《神话与现代》,页463。
30.尼采:《全集》,第六卷,页431f。
31.同上,第一卷,页41。
32.同上,页28。
33.苏格拉底错误地认为思可以直达存在的根源,尼采则把苏格拉底描绘成具有 思 辨能力的反艺术家类型:"所以,每当真理被揭露之时,艺术家总是以痴迷的目光依恋于尚 未揭开的面罩,理论家却欣赏和满足于已揭开的面罩,他的最大乐趣便在于靠自己的力量不 断成功地揭示真理"(尼采:《全集》,第一卷,页98)。同样,尼采也极力反对从亚里士多 德到席勒从道德角度对审美的解释:"为了说明悲剧神话,第一个要求便是在纯粹审美领域 内寻找它独有的快感,而不可侵入怜悯、恐惧、道德崇高之类的领域。否则,丑与不和谐, 悲剧神话的内容,如何能激起审美的快感呢?"(尼采:《全集》,第一卷,页152)。
34.尼采把这一学说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不幸都是有其道理的,看到 这一点,上帝很高兴"。(尼采:《全集》,第五卷,页304)。
35.尼采:《全集》,第一卷,页17f;第十二卷,页140。
36.哈贝马斯:《论尼采的认识论》(Zu Nietzsches Erkenntnistheorie),载《 论社会科学的逻辑》(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法兰克福,1982年,页505ff 。
37.尼采:《全集》,第五卷,页336。
38.同上,第一卷,页13f。
39.参阅《道德谱系学》,载《全集》,第五卷,页398-405。
40.尼采:《全集》,第十二卷,页159f。
41.同上,第五卷,页238。
42.1935-1945年十年间,也就是在写作《形而上学导论》和《关于人道主义的 通信》之间,海德格尔曾对尼采作过长期研究。他有关存在的历史观念就是在研究尼采过程 中形成的。对于这点,海德格尔在1961年出版的两卷本《尼采》一书前言里毫不讳言。详见 《尼采》,Pfullingen,1961年,第一卷,页9f。
43.参阅G•科里和M•蒙提纳里有关尼采后期著作的评述,尼采:《全集》,第 十四卷,页383ff,以及尼采的生平编年,第十五卷。
44.海德格尔:《尼采》,第一卷,页12。
45.同上,页27。
46.同上,页154。
47.在这个方面,O•贝克(O.Becker)用他的反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的二元主义的 设计来表明他具有无可比拟的强烈的善感性:《论美的失效和艺术家的冒险》(Von der Hin faelligkeit des hoenen und der Abenteuerlichkeit des Kuenstlers)以及《论艺术家的 冒险和哲学家谨慎的大胆》(Von der Abenteuerlichkeit des Kuenstlers und der vorsi chtigen Verwegenheit des Philosophen),载其《此在与曾在--哲学文集》(dasein und Dawesen, Gesammelte philosophische Aufsaetze),Pfullingen,1963年,页11ff和103ff。
48.海德格尔:《尼采》,第一卷,页231。
49.《何谓形而上学》,后记,载海德格尔:《路标》,法兰克福,1978年,页309。
50.海德格尔在他关于尼采的第一讲中总结说:"从存在的本质来看,必须把艺术理解为存在者的基本事件和本真创造者"。
51.巴塔耶(G.Bataille):《神圣的爱欲》(DerheiligeEros),法兰克福,1982年,导论,页10ff。
52.同上,页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