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代表作品《乡愁》、《白玉苦瓜》等。“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受到文坛大师梁实秋称赞“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 余光中的纪录片-《逍遥游》
他们在岛屿写作:余光中-逍遥游
影片《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跟随余光中夫妇的大陆归乡之旅,牵引出诗人的乡愁、文学启蒙、写作风格与文坛交游,更可见其走过的中西思潮交汇澎湃的岁月,找寻属于自己的声音。
关于录制《他们在岛屿写作》的纪录片,余光中说“我这一生,前半生很不幸,遭遇两场战争——抗战和内战。到了岛屿上开始写作的时候,远离了我的故乡。”余光中感慨说,“我遭遇的战争,痛苦是个人的,也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由不得我做主。我出生在九九重阳日,根据传说,这是一个‘避难日’。这对我来说是个阴影。”
余光中出生在南京,因抗战避走四川,又因内战去往香港成为难民,继而来到台湾,这些年定居在高雄。这些动荡的生活成了他诗歌的一部分。可是在他看来,即便日常生活也是痛苦的,从而让诗人能不停地去写,“后半生的痛苦来自日常生活的压力,24小时不间断,连做梦都不能逃过。”
但余光中也说,“痛苦大到一定程度,一定是写不好作品的,因为缺乏了一个审美的能力,痛苦太大只会危险到生命。”所以他不停地强调幽默对生活和写作的重要性,“我有的时候也会愤怒,但我觉得作用不大,不如幽默有效。就像李小龙虽然能打,但也要学会躲避。幽默是不正面冲突,转弯处理问题。”
| 余光中:忘了《乡愁》吧
在余光中眼里,距离未必产生乡愁,时间却可以。一个人即便所在的异乡与故乡很近,时间久了也会有乡愁。余光中还开玩笑地说,将来如果移民到月亮,就是另外一种乡愁,“李白诗就要倒过来写:举头望地球,低头踏明月。”
让余光中略感无奈的是,自己虽学术成果颇多,但大陆读者见到他所谈的似乎总是小诗《乡愁》。“这首诗是一张名片,但这张名片大得把我的脸也遮住。”余光中甚至希望读者先把这首诗忘却。
| 余光中-“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 余光中最经典八首诗歌
余光中曾说“诗好像情人,散文则是妻子”,是他对于诗以及散文的独特的看法的体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再见,乡愁!
再见,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