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高龄历史大家许倬云新作出版 | 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学术   2024-10-04 08:15   广东  

人文学术社

学术传播 × 知识共享


天下格局

书名:天下格局:文明转换关口的世界

作者:许倬云

定价:68.00元

上市日期:2024年8月

出版社:岳麓书社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三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是古代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天下国家”体制,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第二方面是从轴心时代中西文化的比较,延展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近代以来中国被深度卷人世界贸易体系以后两种文明的互动。

第三方面是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在“全球化”走入低谷的今天,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

许先生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经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他还指出,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世界大同”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学者推荐

许倬云先生是当今罕见的史学大家。他历经沧桑,胸怀天下。在本书中,他对这个时代的洞见与忧思、关怀与告诫,值得我们每个人倾听与思索。——刘擎(大观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许倬云先生的人生故事,就是一个励志传奇,虽然他一再表示:“只愿意做个大写的人。”作为史学大家,他的睿智与博识,他的平和与远见,在华人学者中无与伦比,听他的课,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许倬云先生治学严谨,而又能以通俗的语言深人浅出,以别具一格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老先生饱经忧患离乱,数十年沧桑历尽、老而弥坚。书中所透露出来博古通今、熔铸一炉的格局,及悲天悯人的胸怀气度,读来令人感佩。——施展(大观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许倬云先生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先知与智者,治学数十年,享誉海内外,老先生尤其难得有一颗关注常民,为众人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寻求安顿的心。——罗翔(法学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

我们希望看清中国当下的处境,乃至预见未来走向,就必须回到世界历史的纵深框架中,去理解世界文明从分隔到融合的进程,去思考中华文明在这一进程当中逐步深人、丰富的角色演变……这也是先生本书的命义之所在。——李善友(混沌学园创始人)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04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2024年获第六届“唐奖·汉学奖”。许先生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上古史、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及中西文化比较。学术代表作有“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型塑中国》《汉代农业》)等,另有大众史学著作“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及《经纬华夏》等数十种行世。


俊文,湖北黄冈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现为匹兹堡大学亚洲中心访问学者。


导言/人类文明转换的关口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好!

我是许倬云,一个移居美国五六十年的老头子,已经90多岁了。年迈老病之际,我愿意与大家谈谈话,是因为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应该对中国做出一定的回报,将我专业上所得所知与诸位分享。

究竟为何,我们要设法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为何我们要尤其关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动?这个历史性的过程,过去是何种面貌,未来会走向何方?这是这本书,我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类文明存在所谓“轴心时代”:差不多在距今2200年到2800年之间,世界各处的文明为例:白人占领其土地,剥夺其资源,践踏、奴役、杀害其民众,却殊乏愧疚之感,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因为这些人都不是神的子民。这是近五百年间,欧洲强大之后,白人对待其他地区的普遍做法,而且至今没有悔改的迹象。历史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对抗,也存在类似情形。

假若我们不理解历史上的这些分歧,就无法了解今日的世界,为何存在如此的不公平;也就不容易理解,为何近代以来的中国被打趴在地,受了一百多年的苦。

理解这些以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化,与其他文明互相适应,共谋发展。我们最终的共同目标,是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包容、互相合作的世界;我们共同享有地球上的一切资源,也在地球上和平共处。

我们不但要理解过去的历史,更要理解自身的现状: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在不同文明间如此频密地对话与竞争之时,我们中华文明应该采取何种立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这不是一句空言,我们的传统文化讲天、地、人三才,“人”居于中间参赞天地,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塑造自身,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行动。作为人,我们要依凭自己的良心,对待自己、他人乃至宇宙万物。我们中国人过去敬拜不同的神,也是凭着我们的良心;人与人相处,我们也经常说“凭良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中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个体生命的自主、自由。

我个人觉得,“以人为本”这个立场,应当是人类共同寻找的未来世界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相信自己的良心,我们才会平心静气地去对待他者,不卑不亢,与他者建立平等互惠的长久关系。

尤其在未来,非洲大陆会慢慢被开发。等到非洲人不再是被世界遗忘的孩子,非洲世界能够全面融入人类共同社会的时候——请注意,天下弱势的百姓,不止非裔,处处都有穷而无告的受难者——我们应该张开双臂接纳他们,帮助他们。中国人受过苦,因此我尤其希望中国人能够尽量帮助穷而无告者,帮助天下那些受尽了冤、吃尽了苦的穷人,使他们能够理解自身所应拥有的权利,及其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同样,生 活在中南美洲的人类,以及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岛上的民族,一样等待有人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以互惠、互尊、互重的态度,与其共同缔造一个世界性的文明。

在这个人类文明转换的关口,作为中国人,我们自己尤其要自尊自重,既不能骄傲,也不能践踏自己。

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此番想法。年岁愈长,我愈珍惜中华文明之中可贵的部分。当然,中华文明也不是没有需要检讨的地方,比如“五伦”,这是非常“定格”的上下尊卑;身处其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平等,也并不自由。凡此固定、呆板的伦常观念,其实是从宋朝以后才出现的,我们可以改革它。明朝出现的阳明心学观念,就比较不一样。我们应该重视这一尊重人性的体系,以解释今天“人的特别地位”,以及个体在人群之中的特别地位。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是人类之中的一分子,与其他任何人同样可贵,也同样应该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尽到自己的努力,去给人家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地位。


目录

导 言 人类文明转换的关口

第一讲 “天下国家”的超稳定结构

第二讲 轴心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第三讲 民族崛起与近现代世界的诞生

第四讲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形态

第五讲 近代世界的生成与中国商业文明

第六讲 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及兴衰

第七讲 全球化贸易的世界格局

第八讲 未来世界的几个方向

结 语 全球化的进程不会终止

附录一  我们正经历一个了不起的新“轴心时代”——许倬云对话李善友

附录二  前面的来路艰难,中国可能还是幸运的——许倬云对话许纪霖

附录三 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资源,求得安心所在——许倬云对话余世存

附录四 许倬云:我不在书斋里,我在人中间/汤向阳

后 记  理想的价值在于理想本身/冯俊文

版权声明

感谢博集天卷提供新书资料!



人文学术社
(ID:Aca-history)


9万+文史学人都在关注

新书推荐×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管理员

微信号:xueshujun2020

(请备注来意)

往期精选

[1]人文社科本硕博可投期刊(含C刊)简介及发文特点

[2]人文社科可用数据库简介及使用指南(含数字人文)

[3]王笛 桑兵 葛剑雄 罗志田 仲伟民 仇鹿鸣 等谈论文写作

[4]历史学各领域推荐阅读书目及北大史学名师教学大纲

人文学术社
史学领域热门公号。推书或者作者想出书,可关注公号后私信洽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