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温州一模高三作文题】评判的动机论和结果论

文摘   2024-11-08 10:49   浙江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无论是评价人物,还是评判事件,都难免会有动机论和结果论之争。那么以动机来评判和以结果来评判究竟哪个更合理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示范作文】


       01.论动机与结果评判之辩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之言如洪钟大吕,敲响在我们评判事物的心灵之畔。在评价人物与评判事件的漫长历史中,动机论和结果论的争鸣从未停止,究竟哪一种评判方式更为合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动机是行为的起点,是心灵深处的火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壮志雄心,是其统一北方、南征北战的动机。这份动机源于他对天下大乱的不忍,对安定的渴望。从匡扶汉室到建立霸业,他的动机复杂而深沉,若以动机评判,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胸怀大志的英雄。再看商鞅变法,其动机是富国强兵,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他不顾旧贵族的反对,力推新法,一心只为秦国的长远发展。这种动机驱使下的行为,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样,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其动机是恢复周礼,拯救乱世。他风餐露宿,虽四处碰壁,但那份为理想奔走的初心熠熠生辉。这些伟大人物的动机,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他们行动的征程。

然而,结果是行为的归宿,是评判价值的显性指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当我们站在结果的高峰回望,会有不同的视角。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从结果来看,这无疑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但曹操虽有雄心,却也背负了篡汉的骂名,他的结果是建立了曹魏政权,却未能实现天下一统,若单从结果论,其功过是非又当重新考量。再看荆轲刺秦,其动机是为了阻止秦国的兼并之势,拯救燕国,可谓悲壮。但结果是行刺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若仅以结果评判,荆轲似乎是燕国的罪人。由此可见,结果论在某些情况下会忽视行为主体的初衷,将复杂的事件简单化。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评判中,我们不能片面地依赖动机论或结果论。动机为行为注入灵魂,但结果是行动在现实世界的投影。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评价人物和事件,应将动机与结果综合考量。既要探寻行为背后的初心,理解其动机的合理性,又要审视结果带来的影响。如郑和下西洋,其动机既有宣扬国威,也有寻找建文帝等因素,但结果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增进了相互了解。综合来看,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航海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生活的实践中,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评价时,应避免单一维度的评判。以全面的视角,融合动机与结果,才能在评价的迷雾中找到正确的方向,让评判更公正、更合理,从而真正理解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02.动机与结果:评判的天平

“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古训悠悠,在评判人物与事件的是非善恶时,我们常常陷入动机论和结果论的两难之境,二者如天平的两端,各有其重,究竟哪一方更能撑起公平评判的大梁?

动机是行为的发动机,是灵魂深处的原始驱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动机写照。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却心怀天下寒士,其创作诗歌的动机是为苍生呼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份动机让他的诗作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若以动机评判,他是伟大的“诗圣”。文天祥兵败被俘,宁死不屈,其动机是对宋朝的忠诚,对民族气节的捍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动机下的选择,堪称千古绝唱。再看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动机,促使他发起民权运动,虽遭遇重重阻碍,却从未放弃,他的动机如火炬,照亮了种族平等的道路。这些人物,以高尚的动机,铸就了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地位。

然而,结果是行动的答卷,是对行为价值的直观呈现。“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秦国的崛起,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这是对商鞅变法行为的有力肯定。但有时结果也会带来复杂的评判。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前期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结果看似辉煌,可后期却演变成侵略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灾难,若仅从结果论,他的功过便难以简单定论。再如工业革命,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让人类进入新的时代,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一结果又该如何在评判中权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评判不能只看动机,亦不能只看结果,二者相互交织。动机赋予行为道德意义,结果则展现其实际影响。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动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而结果是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综合动机与结果,改革开放无疑是伟大的决策。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评判人物和事件时,我们应将动机与结果放在平等的视角下审视,让二者相互补充。如此,方能在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象中,做出公正合理的评判,使我们的认知不被片面所蒙蔽,真正理解事物的全貌。



   03.动机与结果:评判的多棱镜

“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这句古语抛出了一个在评判人物和事件时的难题,即究竟是从动机出发,还是依据结果来评判更为合理,这就像透过多棱镜看世界,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影。

动机如星辰,在行为的苍穹中闪耀,指引着行动的方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投身汨罗江,其动机是对楚国的热爱、对理想政治的坚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动机使他的死成为一种伟大的象征,若从动机评判,他是忠贞爱国的典范。司马迁忍辱著《史记》,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是为了记录历史真相,“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样的动机让《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谭嗣同放弃逃生机会,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动机是为变法图强甘愿牺牲,唤起民族觉醒,从动机而论,他是无畏的勇士。这些伟大的灵魂,以纯粹而高尚的动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结果似丰碑,在行动的大地上矗立,诉说着行为的价值。“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从结果来看,他们收复大片失地,保障了边境的安宁,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此为大功。张居正改革,使得明朝在一定时期内政治清明、经济复苏,其结果证明了改革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但结果评判也有其复杂性,如秦末农民起义,初衷是反抗暴秦,但结果是社会陷入更大的动荡,生灵涂炭,如果仅从结果看,似乎这一行为带来了负面效应,然而这却忽视了起义背后人民不堪压迫的动机。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在评判中,单纯的动机论或结果论都有失偏颇。动机和结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大禹治水,其动机是解救百姓于洪水之患,结果是成功治理水患,让百姓安居乐业,二者统一成就了大禹的千古美名。同理,科学家们投身科研,动机是探索未知、造福人类,而结果往往是新技术、新发明推动了社会进步,只有综合考量,才能真正认识他们的贡献。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我们在评价人物和事件时,要避免片面地依赖动机或结果。应拿起动机与结果相结合的多棱镜,全面而客观地分析,这样才能拨开评判的迷雾,还事物以真实的面貌,在历史的长河中准确把握人物和事件的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