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温州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进一步聚共识、促协同、汇合力,找准各项工作任务的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万众一心开创温州发展的新局面。
在温州在向“强”奋进的新征程上,海经区如何作答?一起来看↓
温州海经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建兵
海经区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调研、一次贺信”指引的方向,紧扣市两会决策部署,深化“四比四讲”作风建设,持续奋战八大攻坚行动,在新一轮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建中全力推动海经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向海图强,打造海洋经济示范窗口。攻坚项目“双进双产”,深化与乐清等地联动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以新能源、新材料、海上风电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开辟“新蓝海”,以创新联合体驱动天津大学温州安全(应急)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成果“滚动转化”,瓯江口创新中心等孵化集群项目“集聚爆发”,加快落地万洋科技产业园项目,努力打造成为海洋经济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示范窗口、新兴产业创新高地。
放大城市格局,打造开放发展重要窗口。深入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深度融入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大力实施“强城行动”,加速构建“一芯两翼”城市格局。拓展开放融通路径,以北侧港区为核心打造“四港联动·四位一体”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发挥“三综一联”开放平台窗口效应,全力推动温州综保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全年进出口额实现翻番,力争跻身全国70强。
提升民生温度,打造共富共美展示窗口。深化“以东带西”全域共富模式,建设田园康养综合体、都市农业公园,持续拓宽共富新路径。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投用二乙医院、鲲鹏海鲜岛,建设瓯锦河核心商圈,加快实现全龄友好元素全覆盖,让“一老一小一家人”都能在海经区幸福生活。
持续大干破难,打造全员争先形象窗口。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以“四比四讲”推动思想观念、治理方式、干部作风实现全方位变革,努力打造更贴心投资环境、更省心政务环境、更顺心创业环境、更安心法治环境,将“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书写在海经区大地上,打造风清气正、政企同心的一流营商环境。
城市向东,一座新城正悄然崛起。
凌空俯瞰,在温州海经区,有的区域塔吊林立旋转,一栋栋建筑拔节生长;有的地方绿树掩映碧波,生态公园初露芳容;新修建的道路纵横其间,连通四方、伸向远方……这里,正从宏伟蓝图照见美好现实。
城市东拓主战场,发展新引擎。置身于时代洪流,需要勇立潮头的气魄,亦需要扬帆破浪的力量。这片热土汇聚科技、人才、产业等关键要素,展开一场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温州打造“全省第三极”贡献强劲的动能。
海经区新貌。
去年4月,海经区与乐清市立足各自优势,跨区“牵手”,率全市之先建立招商引资联动和工业企业跨行政区域迁移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去年6月,在海经区和乐清市共同牵线搭桥下,知名乐商企业杭州永盛控股集团与位于海经区的天津大学温州安全(应急)研究院建立深度合作,达成5亿元投资合作,首代研发产品成功落地。
截至目前,两地已交流共享项目56个,带动全年落地超亿元项目22个,创历年新高。同时,通过该机制的实施,推动市委市政府以跨区域交流合作模式深化“数据得地”,顺利承办全市跨区域“数据得地”项目交流会,有效防止温企外流,让更多好项目留在温州。
同时,与洞头健全共建共享和联系协作机制,紧抓海上风电母港落地温州契机,将灵昆作业区、风电零碳产业园纳入风电母港规划;率全省之先探索开发区机构差别配置,厘清两地职责边界,推动“一支队伍管执法”。
如何将“规划图”转为“实景图”?政策“量体裁衣”、项目精准落地,则如一把钥匙,解锁新城发展的潜力之门。
去年以来,海经区全力拼经济、强平台,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实现GDP增长连续三个季度排名全市前列,瓯江口高新区在全省28个高新区的考核排名大幅提升。温州综保区二期工程通过验收,温综保全球购免税店开业,温州综保区发展案例入选全省“一号开放工程”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
放眼整个海经区,这里已集聚了新能源、新材料、海上风电等领域的一批优势企业,产业布局较为完善,企业上下游的配合也更加紧密。
而这,与新质生产力所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谋而合。从落地海经区的企业创新力上可见一斑。比如,天津大学温州安全(应急)研究院列入应急管理部国家级实验室运行序列,入选全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试点,5个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个项目实现孵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也加速推动了构建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
又比如,落户海经区的温州宏丰电工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近150项发明专利,其中还有部分国际专利,企业还建立博士后站、研究院等,是国内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领域一体化解决方案优质供应商。
去年新增引育优质企业3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7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68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翻番、突破百家。1月-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
在“大人才观”背景下,海经区将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推动实现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去年,海经区新增孵化面积11.06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101家,新引育青年人才941名。成功举办了“港澳博士海经行”活动,搭建企业家与海外人才合作交流机制;C类人才破零,申报国家级、省市级人才数量均实现翻番,DEF类人才总量增长30%。
生态公园、亭台水榭、拱桥栈道错落有致,各色花卉、湖体景致迭出,美不胜收。不远处,江堤跑道、赛艇俱乐部、卡丁车基地,欢声笑语……冬日暖阳下,健走、骑行、长跑、露营,人们在运动中亦或慢生活中,体味着自然风光与文化景观的融合。
从一片滩涂起步。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高品质生活,海经区也有了更多烟火气。产城人深度融合,是推动区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这一“课题”,从造城之初就已开始探索。海经区始终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动产城同频发展、有机互补。
除了休闲娱乐,海经区立足民生诉求,不断在城市交通、教育配套、医疗卫生、商贸物流等方面发力。
作为一个新城,它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南、北口大桥,两条轨道交通S1、S2线打通了城市框架,“三纵三横”道路全面推进,并形成内畅外达的交通体系。
一年一度的樱花文化周已经连续举办了7年;依托温医大附属第二医院瓯江口院区,打造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投用瓯江口实验学校、温州外国语学校、温州光华学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护士学校、温州技师学院等,正逐步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高中、高职、大学全龄化教育配套,为新区居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如今,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新城已初现雏形。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让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同时也让城市品质和能级实现了双提升,由此带来了更多的人气聚集。去年,海经区聚焦“一芯两翼”城市格局,深入实施“东拓西优中提升”战略,推进三大片区建设发展,完成“三区三线”局部优化调整,全区人口总数同比增长近10%。
肩负着新使命,应时而生、啼声初试的海上新城,已经张开了振翅欲飞的双翼,蓄势搏击长空。
来源:温度新闻
编辑:徐淑媛
责编:黄茜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