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行业深度,请关注👇银创智库👇
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看,当前新能源汽车行至产业生命周期中后期。
从产业整体看,行业整体呈现燃油车传统产业,新能源车战略新兴产业与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未来产业三条“产业曲线”并存的特征。
新能源车挑起产业大梁,在守成道路上持续竞争博弈“剩者为王”;传统燃油车加快转型升级;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由 AI 赋能为底层技术,自动驾驶、移动机器人、飞行汽车并存的未来产业不断开拓新机会。三条曲线按照各自的发展逻辑呈现不同的投资策略。
为了帮大家了解,本文为大家整理了7个产业链图谱供参考。
01
智能座舱产业链
在智能电动车消费阶段的转变中,智能座舱作为体验感知的核心,已成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型的关键因素。
- 产业链分析
具体来看,智能座舱产业的上游主要涵盖硬件设备供应,包括 PCB、功率器件、显示面板、座舱芯片、车载音箱、C-V2X 芯片和模组等关键器件,以及车载地图、车载语音、操作系统、操作平台、视觉 DMS 算法、车联网安全和大数据模块等软件服务。中游则集中于车载信息显示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座舱域控制器、HUD、液晶仪表、OTA 和安全模块等,这些组件共同推动座舱功能的不断丰富与扩展。产业链的下游则聚焦于整车制造与销售环节。
在传统座舱产业链中,整车厂商通常扮演主导角色,而座舱产品多由 Tier 1 级供应商直接供应,其原材料则源自更上游的 Tier 2 级软硬件供应商。当前,产业链中上游企业正积极向下游拓展,同时下游整车厂商也在寻求向上游延伸,双方均在争夺中游 Tier 0.5 级座舱解决方案集成供应商的地位,整体产业链呈现出明显的融合与跨界发展趋势。
- 市场规模
受益于单车价值量提升趋势,至 2026 年我国乘用车座椅市场规模有望达 1553.93 亿元,2022 至 2026 年 CAGR 高达 14.8%:
- 竞争格局
在当前全球汽车座椅市场中,海外厂商凭借早期的市场进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占据了较高的行业集中度。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和造车新势力品牌的快速崛起,汽车座椅行业正迎来供应链重构的历史性机遇。同时,新势力品牌在座椅设计上追求差异化,强调技术创新、研发效率、供应商响应速度及产能配套的积极性。这些新兴需求点为国产厂商提供了打破外资垄断行业格局的契机,实现了新客户和新订单的持续流入。
02
端到端自动驾驶
在行业龙头特斯拉的标杆作用、大模型代表的 AGI 技术范式以及自动驾驶拟人化和安全性需求的共同推动下,自动驾驶行业对端到端的关注度持续攀升。
目前,端到端自动驾驶迅速成为行业新焦点,吸引众多参与者投身此路线,包括车企、人工智能企业、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机器人公司以及自动驾驶芯片制造商。随着对“端到端”理念共识的逐步形成,预计会有更多企业加入,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推动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的蓬勃发展。
整体而言,目前主要有两种路线,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一体化端到端模型,另一种是以小鹏和华为为代表的模块化联合端到端。
03
车路云一体化产业链
进入 2024 年 1 月,随着五部委组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迎来了规模化建设和应用的关键时期。
智能网联汽车在传统汽车基础上,融合了环境感知、通信设备、计算平台、线控执行、智能座舱软硬件等众多新型零部件、软件和服务,以支持其智能驾驶功能的实现。因此未来规模增量也将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和基础支撑四大领域。从当前供应链来看,各类产品商、互联网科技公司、汽车供应商、电信运营商、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纷纷参与其中。
- 市场规模
根据《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在中性预期情景下,预计 2025 年/2030 年我国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产值增量分别为7295 亿元/25825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8.8%。
04
无人商用车产业链
- 场景应用
从应用场景分类上,商用车自动驾驶应用可分为封闭/半封闭场景和开放场景,其中封闭场景主要包括末端配送、机场场景、矿山场景、港口场景;半封闭场景主要包括干线物流场景和环卫场景;开放场景主要为 Robobus。
-智能底盘
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高度依赖于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协调配合。当自动驾驶从低阶向高阶迈进时,集执行层所有控制功能于一体的车辆底盘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线控智能底盘技术在系统集成、模块化设计、数据驱动、车路协同以及与执行层协同等方面展现出多重优势。
05
Robotaxi产业链
感知端技术革新,削减昂贵传感器依赖; 安全员配置优化,削减安全运营成本; 自动化运营效能提升,降低综合运营成本。
06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端到端引领人形机器人应用大模型发展,众多智能驾驶研发领先厂商纷纷入局。特斯拉通过引入端到端具身大模型,有望实现更加鲁棒、高效、灵活的人形机器人系统,其后包括小米、小鹏、华为在内的多家具备智能驾驶端到端研发经验的企业跟进研发人形机器人。
07
飞行汽车(eVTOL)产业链
低空经济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与市场空间。
伴随着技术进步、低空应用场景拓展、服务延伸渗透,我国无人机、eVTOL、通航飞机总体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将反向拉动以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低空新型基础设施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投资,以及低空经济各类应用和消费场景繁荣发展。
根据 RolandBerger 预测,至 2050年全球范围内 UAM 的收入将达到 900 亿美元的规模,主要的收入来源包括机场班车(AirportShuttle)、城际交通(InterCity)和城市出租(CityTaxi)等;2050 年全球载人运营 eVTOL 将达到 16 万架次,机场班车、城际交通和城市出租占比预计分别为 35%、29%和 36%。
eVTOL 中动力推进系统、航电系统和结构材料价值量占比较高。目前 eVTOL 系统主要由控制系统与基础硬件组成。其中,控制系统作为 eVTOL 的大脑,以航空产业链为核心,与无人机产业链在技术层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基础硬件中,eVTOL 系统中的电池、电机等关键的动力模块则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主。从价值量分布的角度来看,动力推进系统、航电系统和结构材料占据了 eVTOL 价值链的较高比重。
以 Lilium 公司产品为例,其矢量推力 eVTOL 单机价值量高达 250 万美元,其中动力推进系统、机体模块、航电及飞控系统、装配件、电池系统的价值量占比分别为40%、25%、20%、5%和 10%。随着 eVTOL 飞行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我们认为动力推进系统、航电及飞控系统与电池系统等关键部件将成为技术革新的焦点,其在整机价值量中的占比有望进一步增加。
本文内容参考自《2025年汽车行业投资策略:守成与创新,开启发展新阶段》,全文共90页:
Source:国元证券
免责声明: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不代表本号观点。本文所用的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13510607570(同微信),我们将立即删除,无任何商业用途。
关注、点赞、在看、转发,支持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