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一败,中国统一推迟了70年

文化   2024-10-11 20:59   中国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多年以后,在孙权称帝加冕的典礼上,70多岁的张昭举起笏板,刚要开口唱赞歌,孙权就制止了他。

孙权当着百官的面,说:“当年要是听了张公的话,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沦落到哪里了。”言下之意,哪里还有我当皇帝的份儿。

史书记载,张昭被孙权一句话羞辱后,“大惭,伏地流汗”。

实际上,张昭为人忠直,节操杠杠的,孙权向来很敬重他。不过,因为那个疙瘩,尽管20年过去,两人还是有放不下的心结。

在孙权眼里,20年前,在决定孙吴存亡的赤壁之战中,张昭扮演了一个投降派的角色。


▲公元229年,赤壁之战后21年,孙权称帝。图源:网络


被雪藏的历史拐点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战役。经过小说、戏剧、影视的渲染,一般人都会站在孙刘联军的立场看待这场战争,把它当成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落败的曹操,则成了反面的笑话。

然而,如果我们抛开孙刘一方的政治宣传,站到所谓“汉贼”曹操,或者“投降派”张昭的立场上,会发现这场战争埋着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拐点

这一战,如果曹操打赢了,中国历史将不会出现一个“三国时期”,全国统一也不用等到70年后的西晋灭吴。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国家乱成一锅粥。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的时候,他已经打着汉室的旗号,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挟着官渡之战以及北征乌丸的胜利,曹操此次进军荆州,目标直指统一全国。

当时,南方主要存在三个割据人物: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以及江左孙权。此外,刘备也是个大咖,笼络了一帮精英,但其时还没有自己的地盘,寄居刘表篱下。

南征荆州出奇地顺利。曹操的十五六万大军开拔不久,刘表就病死了,继任荆州牧的是他的次子刘琮。刘琮听到曹操来势汹汹,直接投降。

益州牧刘璋也很识做,“遣兵给军”支持曹操的统一大业。

曹操很满意,整个世界,只剩下两个人让他头疼了。


▲一代枭雄曹操。图源:影视剧照


曹操的对立面


刘备和孙权,最后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但就两人与曹操的利害关系而言,他们的性质其实完全不同。

刘备早年依附过曹操,后来又反叛过曹操,属于跟曹操有严重过节的人。而且曹操的眼睛很毒,看出刘备虽然像寄生虫一样投奔这,投奔那,但在整个过程中,他慢慢积攒了名声、人心与人才,是个一旦忽视就会做大的人物。
当刘备得到刘琮投降的消息时,曹操早已将他列为下一个收拾的对象。

刘备没有选择,一路向南退走。这期间,荆州军民十几万人跟定了他,说是撤退,却一路辎重缓行。曹操率五千精锐狂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追到当阳长坂,打得刘备只剩一条底裤。


▲长坂坡之战,刘备损失惨重。图源:影视剧照


拿下江陵,曹操想一鼓作气,速战速决干掉江东的孙权。

孙权不像刘备,他与曹操素无嫌隙。他之所以要跟曹操对抗到底,是因为曹操的统一方针与他的割据政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孙权虽然表面也奉汉献帝为正统,接受册封官职,但他明显不安于现状,不想像刘璋那样,安安静静做个州牧或将军。他继任父兄的地盘后,频年出兵,攻打江夏太守黄祖,到曹操南征荆州前,把黄祖杀了,势力范围渗透到了夏口(今汉口),意欲窥伺江陵和襄阳。

曹操挥军东下,孙权图谋割据称王的前景陡然黯淡下来,他感受到了深深的威胁。

于是,当时中国境内最有权力欲的三个男人开战了。


张昭的失败


日暮途穷的刘备,前景黯然的孙权,志在必得的曹操。

大戏开场了。

刘备和孙权的智囊,想到了同一个应对的办法:组建孙刘联军,共同抗击曹军。

刘备被逼到夏口,投奔刘琦(刘表长子)后,诸葛亮知道形势很难逆转,十分着急,说:“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刘备遂派诸葛亮去见孙权。诸葛亮一来就激将孙权,说孙将军你要么就举旗对抗曹操,要么就收起兵器称臣,现在表面服从,内心抗拒,有意思吗?

然后又把孙刘联合后大破曹军,三国鼎足而立的愿景,跟孙权描绘了一通。

孙权听得很激动,当场表态,“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下定决心,要与曹操血拼到底。

当时,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恐吓信”,说他正率水军八十万,期待与孙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要孙权认清形势,放弃抵抗。

这封信,虽然曹操极力夸大了军队人数,但确实差点产生了作用,也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这就要说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张昭。

张昭是北方人,汉末天下大乱时,避难逃到了江东,受到孙策的礼遇。孙策死前,将孙权托付给张昭。从此,张昭与周瑜,一文一武,辅佐孙权,成为肱股重臣。

看到曹操的劝降信,张昭向孙权摆明了他的观点:不战求和。他主要说了两条理由:

一是,曹操挟天子征四方,有正统性;

二是,曹操取得荆州,江东赖以安生立命的长江天险不复存在,实力强弱一目了然。

当时,孙权阵营内,不止张昭一人主和。应该说,主和派还占据了上风。

如果张昭成功说服了孙权,曹操统一全国的理想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然而,这种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如流星一闪而过,没有踪影。


▲孙吴重臣张昭。图源:影视剧照



曹操的失败


真实的历史是,孙权阵营的周瑜、鲁肃等少数主战派,最终与孙权的权力欲达成了默契。张昭等主和派受挫,被扣上了投降派的帽子。

为《三国志》作注的史学家裴松之曾无比痛惜这次统一机会的流产。他说,张昭尽诚辅弼孙吴,是为了给百姓一个安定的环境,而不是为了协助建立一个割据政权。如今曹操平定北方,出兵荆襄,正是统一天下的好时机,张昭的建议获得通过,就能实现和平统一,免除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有何不好呢?

裴松之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张昭“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功于天下矣”

赤壁之战那年,张昭50多岁,是一名忠厚长者。他的愿望,是少一些战争,多一点和平,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他愿意站出来,响应统一的历史潮流。

而他需要说服的对象,却是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孙权、鲁肃、周瑜,一个个少年得志,生性好斗,争胜好强。战斗,才是年轻人的态度。

最终,代沟限制了他们的共同语言。

即便如此,当周瑜率领三万水军与刘备、刘琦的两万军队在赤壁会合的时候,中国的统一大门其实也没有完全关上:

如果曹操的军队不发生疫病,如果曹操不轻信黄盖的诈降,如果战斗的那天不刮东南风,如果孙刘联军中没有人想到火攻……

或者,正如曹操在战败后悲怆地想念起郭嘉一样,如果郭嘉——那个据称智商可以碾压诸葛亮的谋士,没有在战前一年英年早逝,赤壁之战的结局是否又会改写呢?

只是,所有的“如果”,都抵不过历史环环相扣的偶然性。


▲赤壁之战。图源:影视剧照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孙、刘实力壮大,曹操很受伤,退回北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曹操失去了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一直到晋武帝时期,公元280年,西晋兵分六路,一举破吴,才统一了全国。

此时,曹操、刘备已经死去五六十年,连赤壁之战时的年轻人孙权,也死了二十多年。

应该说,赤壁之战是一场统一与反统一的战争。

张昭战前游说孙权不成,使汉末中国丧失了一次和平统一的良机;而曹操在这场战争中惨败,则使汉末中国错失了一次武力统一的机会。中国历史随后进入三国纷争的状态,短期内统一的大门再未开启。

每次读三国历史,我都会为这两次稍纵即逝的统一契机叹息。历史不容假设,奈何!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新朋友点击下方“关注”按钮后,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唐诗宋词古诗词
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鉴赏、品读中了解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一诗一词一幅画,一吟一舞一仙境!读诗书,品中华好诗词,关注后可免费查阅十万古诗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