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山西15岁“钉子户”,为母亲断水断电也不搬,现在怎样了?

文摘   2024-11-08 13:14   湖北  

在2014年,太原内环西街发生了一段戏剧性的“钉子户”故事。这回的主角并不是那些寄望通过反抗拆迁以拿到更多赔偿的人们,而是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

这件事在当时可算得上是当地的一段佳话。当时整条街几乎已经拆得面目全非,只剩下这一户人家仍然不肯离去。


直到拆迁队走近那屋子,人们看到的一幕让所有人都陷入沉默。

在一个没有水电的房间里,房间里有一名穿校服的男孩,他正专心致志地帮瘫痪的母亲揉腿。他每天要走一千多米去工地打水。

屋子里除了几个破旧的锅碗瓢盆,就只剩下一些简单的家具。彼时,叫张晋源的少年正过着在同龄人眼中难以想象的岁月。

"真不是想当钉子户,是实在没办法。"张晋源说的时候,眼里透出了远超过他年龄的无奈。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那个不得不困居在断水断电的老房子里度过的男孩如今已经步入了大学的校门。然而,每当他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他的眼眶总是会泛起泪光。

他感到感动,并非因为委屈,而是因为这次经历让他看到了社会的温暖。

这哪是什么钉子户啊,生活给年仅15岁的少年出了道大难题。然而,他以独有的方式展现了什么叫"困境里的坚强"。

这事儿最戳人的可能就是那句,大哥,我不是不想搬,而是我们这条件不允许,求求你不要赶我们走好不好。


把时间轴拉回2005年,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家庭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2005年对于张晋源家庭来说是一个无法抹去的灾难。

那年,他的母亲突发中风。在其他家庭,这通常会直接送医院治疗。然而,张家连续几天都无法支付住院费用,病情逐渐恶化。


等终于看上病,黄花菜都凉了,母亲落下了终身瘫痪的后遗症。

这次打击对于年仅11岁的张晋源来说实在是过于突然,他还处在正在上小学的无忧无虑的年纪。自从那天开始,"搓揉母亲的腿"就变成了他每天放学后的必须义务,这让生活凄惨的他感到忧虑和不安。

母亲躺在床上,发出含糊的声音,连说话都困难,只能发出呜呜呜的声音。看着瘦小的儿子笨拙地学着医生的样子给自己按摩,母亲急得直掉眼泪。


生活把这个家无情地推向了悬崖边。

为了给妻子治病,张晋源的父亲不辞辛苦在工地打工,尽管工作又脏又累,但他从未抱怨过一句。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一家人能够在艰难中找到乐趣,看到妻子的病情逐渐好转,他的内心也倍感踏实。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2010年,这个家庭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那天,父亲在工地突然晕倒,被送往医院检查后,诊断出了严重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张晋源还没有反应过来,父亲就这么走了。


自从那时起,只有一个瘫痪的母亲和一个11岁的孩子一直相依为命。

张晋源没有时间去沉浸在悲伤中,因为现实生活不给他喘息的机会。照顾母亲的重担全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喂饭、端水、翻身、揉腿。

这些在别人看来复杂的护理动作,他干得越来越熟练。


邻居们看不下去,纷纷劝他将母亲送到养老院,但张晋源却坚定地摇摇头:"之是因为我妈一直拉扯我长大,所以我绝不能抛下她。

从11岁到15岁,经历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张晋源在这个期间,学会了如何照顾瘫痪病人,以及如何花最少的钱过日子。他的同龄人却还在为考试而烦忧。

母子俩靠每月微薄的低保金支撑着艰难度日。


在2014年的太原内环西街,到处都回响着拆迁的声音。

街道两边的楼房一栋接一栋地倒下,新房子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唯有张晋源家这栋80年代的老房子,仿佛是个格格不入的"异类",孤独地杵在那里。

说实话,这房子真的挺破旧的。外墙的油漆一碰就掉,窗户上满是拆迁工地扬起的灰尘。门前那棵枯树旁边,各种建筑垃圾随意散落,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小型垃圾场。


更糟糕的是,小区不仅停水还停电了。

每天放学后,15岁的张晋源都要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上一千多米到对面的工地打水。回来后立刻放下水桶,又匆匆忙忙地赶往附近的餐馆打工洗盘子。

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四年。

调解员看着小伙子,十分耐心地劝道:“小伙子,你看,这是55平米的新房,地段优越,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你们为什么非要待在这破旧的房子里受苦呢?”


张晋源低头说,声音中带着一丝苦涩:"大哥,我真的比任何人都想搬进新房子。

原来按照拆迁政策,他家20多平米的老房子可以置换55平米的新房,但是需要补交2万块钱。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政策已经相当优惠了。

对于靠低保过日子的张晋源来说,2万块钱实在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

拆迁办的负责人被这个坚强的孩子触动了,于是一挥手说:“这样吧,2万块的补偿款我们就免了,你直接拿房产证来办事,马上就能搬进新房。


这一下子让张晋源不知所措。

他家连房产证都没有,这是最基本的证明了。

他母亲原来工作的厂子分配了一套房子给他,当时厂领导承诺手续办完就会发放房产证。然而,随着工厂的倒闭,房产证的问题就这么被搁置了。


结果,这一家人卡在了最后一道坎上。因为那套房是这一家子的自家房产,但是却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的文件。根据规定,没有房产证的话是没法办理入住手续的。

从法律角度来看,拆迁队完全有权强制清场。然而,当看着这对可怜的母子,大家都无法下手。最后,整条街就只剩下这一户,他们坚持到了最后。

眼见工程临近完工,如果不能解决房产证问题,张晋源和他残疾的母亲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邻居们坐不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帮忙四处找门路。好像这事儿终于有了转机。


聊到房产证这事儿,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讲起。

在当时,住房分配全由单位说了算。张晋源的母亲在厂里工作了多年,终于分到了这套20多平米的小房子,全家人都高兴得如同过年一般。

"放心吧,房产证的事情厂里肯定会安排妥当,等到流程走完,证件就会发到手。"厂领导当时拍着胸脯保证。


谁知道风水轮流转,厂子说倒就倒了。一旦倒闭,所有的档案资料都找不到了。这下可好,房产证的事情就这么悬在了半空中。

简单来说,这房子就像一个“黑户”,虽然已经居住了二十多年,但是却没有一份像样的证明。每个人都知道这房子是张家的,但在法律面前,仅仅依靠街坊邻居的口述是不够的。

平时的话,大不了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住下去,可这会儿遇上拆迁,没有房产证就意味着没有资格获得安置房。

这挺为难的,家庭的住房问题,关键就是那一张房产证。


拆迁办的人看着张晋源和他瘫痪的母亲,心里不断叹气,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房产证这个硬性条件,工作人员也无法擅自做主。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因为后续事件变得愈发严重…

事情的转机令我感到非常意外。


张晋源的学校首先迎来了一次震动,老师们得知这个每天放学就跑去打工维持生计、照顾瘫痪母亲的学生即将无家可归。

为了提供他一个安定的居所,学校立即发起了一场全校性的募捐活动。

地方媒体也赶来凑热闹,一篇名为《15岁"钉子户"的无奈:为照顾瘫痪母亲宁愿断水断电也不搬》的报道在本地人的朋友圈中刷屏转发。

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连平时看着凶神恶煞的拆迁队老张,都默默掏出500块钱塞给了张晋源。


舆论发酵后,市政府领导注意到了此事。经过数次专题会议讨论,市政府向张晋源发放了一份特殊的公函。

根据南内环西街西延工程的进展,我们决定将低保户王翼美和15岁的张晋源认定为拆迁户,无需再出具房产证明。我们将为你们解决一套廉租住房的问题。

搬家那天,张晋源忍不住抱着母亲放声痛哭,哭得像个孩子。他说:"妈,这是咱们的新家!"

现在的张晋源已经成功地考入了大学。每当他回忆起十年前的那段经历时,他总要说:"那时候感觉天要塌下来了,但后来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愿意帮助我们。


虽然这个社会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也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它付出。就像当年那个15岁的“钉子户”,原本可能会成为一个悲剧,但由于许多人的善意,最终成为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每日精读书
如果读书不能精读,那还不如不读,只有了解了书本想告诉我们的知识,我们的眼界和视野才会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