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王辰。今天是大年初一,我谨代表《王辰课堂》公众号所有的小伙伴们,祝各位朋友新春快乐!祝福大家四季平安,一生太平!也祝福我们的祖国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跟朋友们分享一篇旧文,是我读《心经》的心得体会,作为大家节日里的阅读材料。
当然,我只是从哲学的角度、实用的角度来阐述我个人对《心经》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有人说儒释道是一家,是相通的,其实也不难理解。儒家和道家本来就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佛教作为外来文明传入中国之后,经过历代的佛家知识分子的汉化,也吸收综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就如同诸子百家一样,“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我是苦读了《道德经》好多年,再去看《心经》、《金刚经》和《坛经》,就觉得是相通的,也许这也是个学习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今天就不过多地给各位录语音,各位有机会可以读读我下面的文字部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示。再次给各位 拜年,感谢各位对我们的支持。
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送了我一本书,里面收录了《金刚经》、《心经》和《坛经》。在坐飞机的时候,我竟然耐着性子看完了,瞬间有了不少感悟,从此对《心经》有了印象,也听过王菲唱的同名歌曲,就立志把《心经》背诵下来。
人到中年,背诵东西已经不像孩提时代那么容易,所以就在每次说明会候场的时候,努力背诵抄写,并借助手机百度纠正错误,一不小心竟然坚持了几年,如今已经可以背诵得很流利了,几乎不需要思考。
曾经在几次寺庙祈福形式的产品说明会上,利用《心经》开题,收到不错的效果。
微信的朋友圈里,总能看到朋友转发关于心经的翻译,总是觉得只是从文字到文字,并没有给读者什么启示。甚至许多人把《心经》推崇到玄而又玄的高度,说什么转发就能功德无量。
偶尔跟朋友的交流当中,发现许多人都把这260个字当成神秘的经文去念,只是作为祈求神灵保佑的手段而已,也并不能说出什么心得感悟。
今天在这里,写写我学习《心经》的心得,希望能给各位同好以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欢迎大家拍砖。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在网络上找个了号称经典的翻译,也在这里引用供大家参考。
观 自 在 菩 萨 (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 见 五 蕴 皆 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 一 切 苦 厄 (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 利 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 不 异 空(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 不 异 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 即 是 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 即 是 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 想 行 识(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 复 如 是(都是一样的)。
舍 利 子(舍利子呀),
是 诸 法 空 相。(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 生 不 灭(不生不灭),
不 垢 不 净(不垢不净 ),
不 增 不 减(不增不减)。
是 故 空 中 无 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 受 想 行 识 (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 等六尘),
无 眼 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 至 无 意 识 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 无 明(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 无 无 明 尽 (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 至 无 老 死(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 无 老 死 尽 (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 苦 集 灭 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 智 亦 无 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 无 所 得 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普 提 萨 埵(菩萨觉悟之后),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依照心经),
心 无 挂 碍(心中没有碍),
无 挂 碍 故(由于没有碍),
无 有 恐 怖 (所以不恐怖),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远离颠倒梦想 ),
究 竟 涅 盘 (最后达到彼岸)。
三 世 诸 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依照心经),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故 知 波 若 波 罗 蜜 多(所以说心经),
是 大 神 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 大 明 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 无 上 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 无 等 等 咒(是最高的咒语)。
能 除 一 切 苦(能除一切苦 ),
真 实 不 虚 (不是骗人的 )。
故 说 波 若 波 罗 蜜 多 咒(所以说心经),
即 说 咒 曰 (其咒语曰),
揭 谛 揭 谛(去吧,去吧),
波 罗 揭 谛 (到彼岸去吧),
波 罗 僧 揭 谛(大家快去彼岸),
菩 提 萨 婆 诃(修成正果)。
个人心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世音菩萨在长期修行心经的时候,突然悟到一切(五蕴)都是空的(空,我们先把它定义为有规律的意思,规律,即因果。有人说把空理解成规律比较狭隘,但是总比不说清楚好),所以就超越(放下)了一切痛苦与烦恼。
因为当我们接受了世间万物都受规律支配的时候,当我们接受”规律不可抗拒“这一结论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少却很多烦恼。
在佛教的说法里,烦恼的来源主要是“得不到、怕失去”。从规律的角度来说,该来的一定会来,该去的一定会去,这就是趋势,所以担心得不到什么或者害怕失去什么,都是自寻烦恼。
举几个通俗的例子,证明一下接受规律的控制、承认规律不可抗拒的观念是可以解脱烦恼的:
人一生下来就意味着一定会死亡,我们每个人都得死,这就是规律,谁也抗拒不了(《道德经》第50章开篇四个字“出生入死”就是表达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明白和接受了生死的规律,就知道唯一正确的生活哲学就是好好活着,珍惜每一天,而不是期待某一天,其实这个道理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活在当下”。
我们的父母也一定会死亡,这也是规律。那么怎么办呢?正确的做法就是在他们活着时尽心尽力地孝顺,死后就不需要过度悲伤、后悔和遗憾了。但现实中许多人都是“活着不孝,死后乱叫”,剩下的就是没完没了的后悔和自责。
股票的本质(规律),就是上市公司免费(当然有一些所谓的成本)融资的渠道,第一本金不用还给股东(只能买卖股权),第二可以不给利息(分红),这样谁会对你的投资(钱)负责呢?
所以炒股如同赌博,就不能有情感纠结,愿赌就得服输,更不能期待用道德去约束参与者(比如杜绝股市黑嘴),股价的涨跌一定是人为操纵的结果,绝不是自然发生的。
所以说,接受了规律,接受规律的控制,就能做到豁达,拿得起、放得下、超然物外。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我们把它定义为有形的物体(物质);空,我们把它定义为无形的规律。
有形的物体是脱离不了无形的规律存在的,而无形的规律也不是独立于有形的物体之外的。有形的物体就是无形规律的具体体现(存在),而无形的规律也是有形物体的高度抽象。
色,可以理解为《道德经》里的有和名,空可以理解为《道德经》里的无和道。道家和佛家都是研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殊途同归也是对的。东晋佛教学者僧肇的“真空妙有”理论,就是把道家和佛家的理论很好地结合到一起的一次突破。
生活中找两个或许并不确切的例子:
把电流比喻为空,电器就是色,电流是通过电器体现它的存在和价值的,电器如果失去了电流也就没有用了,这就是色空的辩证统一。
钱是各种商品的等价交换物,所以又叫通货,就是能买到各种东西的东西,所以钱就是空的状态,就是个概念,是形而上的(《易经•系词》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各种商品的统称。而各种商品,就是钱的具体存在状态,属于色的范畴。钱脱离不了商品而存在,商品的价值也可以抽象为钱,商品和钱的关系也是色空一体的对子。
《道德经》第一章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从无的状态,即空的状态,可以发现事物的奥妙(本质)。当我们发现各种商品都是钱的具体存在状态时,我们就明白了从价值的角度看,各种商品都是钱,既然都是钱,就没有必要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有价值就好。脱离了好恶,就没有烦恼。
从有的状态看,就能发现不同事物的区别(特点),当我们专注于具体的物象看各种商品,就会发现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各有区别,储蓄、股票、保险、房产、黄金等等都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方面都各具特色,不同的人生需求要配置不同的资产。
佛家说,执着必生烦恼,执着必被伤害。
只要我们陷入到情感纠结当中,我们就有了偏好,有人喜欢股票,有人喜欢存款,有人喜欢黄金,有人喜欢保险,这样就会有很多痛苦。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能去客观了解别的商品的作用和属性,不了解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投资过于集中,一旦遭遇系统性的行业风险,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正所谓,哪里执着,哪里受伤。
六祖慧能在听到了别人诵读《金刚经》时,瞬间顿悟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价值。
住,就是住相,纠结于具体的物象,比如说我就喜欢黄金就是住相,执着于黄金,成败都系于黄金;相,即色,色相,有形的实物。
生其心,就是发现它的智慧和奥妙。不纠结,才能有客观,正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看透大千世界。
当你执着于黄金,就不能以开放的胸怀去看待别的投资工具的价值,就不能从空的高度看待各种商品的存在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投资失败的原因,因为执着(住相)。
其实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已经阐述了相同的意思。我们所熟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在告诉我们对无形的客观规律(道)和有形的世间万物(名)的认知都是主观的、片面的、渐进的,如果执着其中一点,就很难有更全面的认识,“管中窥豹,只能见一斑”。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个很数学的描述,就是依此类推的意思。
前句讲的五蕴之中色蕴和空的关系,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句式,同样适用于受、想、行、识这四蕴,即“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三蕴依此类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黄帝四经》云:“道生法。”,法,法则,是道(规律)的具体表述,所以依然符合道的本质,即空,所以说诸法空相,也有说万法皆空。而空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们说佛家的“空”和道家的“道”可以类比,再看《道德经》里怎么描绘“道”: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第25章)。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第14章)。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第56章)。
这些说法,都是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即规律(道或者空)是恒常不变的,如果可以随便改变(能生能灭,能垢能净,能增能减),就不是规律(真理)了,因为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
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也强调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是偏离道。道是自然而然的,正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即自然,道法自然。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虽然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是辩证的统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但绝不是可以随便地转化的。真空生妙有,空生万物,但空中竟然无一物。这和道家的说法一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40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
道生一,不能说一生道。一粒种子,一颗胚胎,都孕育着一个生命,但我们不能说一粒种子里有一棵植物,一颗胚胎里有一个动物,但是植物又能产生种子,动物又能产生胚胎。“(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道德经》第34章)。
道生养万物,万物中都有道的身影,但是道中却无万物的实相。
从实相这个角度来讲,空中没有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没有眼界等六识十八界,也没有无明等十二因缘,也没有苦集灭道四圣谛,也没有智慧和所得。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之本,就是道,就是空。打个比喻,喜怒哀乐是人的情绪,人心中并没有所谓的喜怒哀乐存在,但是喜怒哀乐确实是心中所发。心中无怒,怒却从心中生。中节,符合一定的度,就是和,和于大道。
《道德经》第55章:“终日号而不嗄(sha),和之至也。知和曰常。”可见“和”可以理解为度,符合于道的要求。
《道德经》第16章说:“复命曰常。”常,道也,和,亦符合道。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当观世音菩萨明白了一切都是空的时候,就学会了放下一切,因为了无牵挂,所以就不再患得患失,就没有了恐惧感,从此知道了手段和目的的区别,不再为凡事羁绊,不再颠倒因果,终于修成正果。正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想得到”和“怕失去”。悲剧的产生,就是我们想要的并不是重要的。
何谓颠倒,就是手段和目的错位。
赚钱是为了好好生活,叫不颠倒,如果活着就为了赚钱,就颠倒了,就出现了许多为了钱不要命、不要脸的悲剧。
吃饭是为了好好活着,叫不颠倒,如果活着只为了吃饭,就颠倒了,那是猪的理想。
孩子考试好坏都爱他,叫不颠倒,这是亲生父母应该有的态度,如果考不好就打,就颠倒了,你到底要孩子还是要成绩呢?
警察罚款为了交通顺畅这是对的,如果罚款为了创收,就颠倒了。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尤其具有警示和启示作用。
比如,买不买保险,就是关于生命和金钱到底谁为谁服务的问题的思辨。认为命比钱重要的,都会买保险。认为钱比命重要,就不会买,就是颠倒了。
“不做风险管理,就做危机管理”,风险是因,危机是果,颠倒因果,当然要受到惩罚。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都是依照“到达彼岸的大智慧”修成正果,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意境。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般若波罗蜜多),众生岂可例外?另觅其他途径,岂非颠倒!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对“般若波罗蜜多”的高度赞扬,说它无所不包,无所不通,无所不照,无可比对,是独一无二的灵验。有什么用呢?“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接受五蕴皆空,不再抗拒规律;学会色空一体的辨别能力,超然物外;学会看开放下,不再执着;分清楚手段和目的,不再颠倒;从此就没有烦恼了,确实可以做到。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这个咒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网络上的翻译为:度过去呀,度过去呀,向彼岸度过去吧,众生都向彼岸度过去吧,都修成正果吧!换个说法就是去经历吧,去经历吧,全力以赴去经历人生的一切吧,最终我们都会觉悟的!
我的理解是: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一场修行,历史可以重演,生命不能彩排。该有的经历,宁可做错,不能错过。但是不能一错再错,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就好。苦修成正果的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也可以有。
六祖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又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华严经》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谈到修行时,说有两种人,一种是渐修渐悟,一种是渐修顿悟,无论早悟还是晚悟,渐悟还是顿悟,每个人都可以觉悟,让我们每个人都用心修行吧!
重要提示:代理人如何识别诈骗,保住辛苦赚的钱
【总编:裴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