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近日,一位八十岁高龄的苏大退休教师走进校团委办公室,向“惠寒”基金捐赠10万元,用以支持我校“惠寒”分校建设与“惠寒”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但是,这位退休教师坚决不愿意留名,也不愿意宣传,只说自己是“惠寒”人,希望“惠寒”精神在一代代苏大青年中接续传承,生生不息。
✦
•
✦
不留姓名的“陌生人”
老人回忆说,70余年前,他曾接受过“惠寒”小学的启蒙教育。“当时志愿者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教我们数数、识字、唱歌,让家境贫寒的我有机会接受教育,也为我以后的求学生涯打下了基础。”年轻博学的志愿者老师、朝夕相处的时光、条件有限却温馨的校舍等等,为孩童时的他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老人口中的“惠寒”小学,是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的学生在1911年校青年会的主持下,于苏州望星桥堍开办的一所公益性质的全日制义务小学。“惠寒”二字取“惠泽寒门、情系学子、助人立己”之意,这所学校专门招收贫寒子弟免费入学。1916年,“惠寒”小学已有92名学生在校,他们的教学由53名东吴大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校坚持办学四十一年,为失学儿童构建心灵的避风港、知识的好望角。
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院士曾担任“惠寒”小学校长
熟悉的“惠寒”人
“我就是想感恩当时的志愿者老师们,想像他们一样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接受教育。”
退休教师的饮水思源之情和低调捐款的善意行为让人动容、钦佩,而今天越来越多的苏大学子也正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温暖的“惠寒”故事。
目前,苏州大学共有注册志愿者27618人,每年累计服务时长超14万个小时,“惠寒”青年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中收获成长,在无私奉献中体悟价值,在不同的岗位上熠熠闪光,用实际行动彰显“惠寒”力量。
闪亮的“惠寒”精神
百年前,无数东吴青年为了贫寒学子的求学梦接力奋斗,温暖传承,用大爱之光点燃希望之火;百年后,数以万计的苏大学子追随着他们的脚步,成为新时代的追光人,不断丰富着“惠寒”的精神内涵。“惠寒”已然成为了苏大青年团员闪亮的精神坐标和志愿服务的“金字招牌”。
在“惠寒”精神的感召下,五万余名苏大师生投身“惠寒”行动,自发捐赠300余万元,设立“惠寒”基金。学校积极推动“惠寒”分校建设,截至目前,已于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西藏、陕西、云南等地挂牌成立30所“惠寒”学校分校,并设立“惠寒”奖助学金。
苏大“惠寒”青年志愿者们自发组建300余支团队,行程20余万公里,足迹遍布21个省市区,捐赠价值100余万元的图书,建设20余家“惠寒”书屋和“惠寒”体育器材室,2000余名留守儿童在“惠寒”奖助学金的帮助下得以持续学业。
大爱无言,惠泽万千。
谢谢您,熟悉的陌生人!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苏州大学团委
整理编辑:洪咏仪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