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4:顶压奋进向新求质 国资央企凸显功能价值

政务   2025-01-06 07:31   北京  


小新说 

2024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在京召开,总结2024年国资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国资报告》推出解读文章《解读2024:顶压奋进向新求质 国资央企凸显功能价值》,从经济运行、核心功能、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四个方面总结国资央企2024年工作成效。小新为您全文分享——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国资央企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资央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积极应对内外部困难挑战,紧紧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2024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在京召开


《国资报告》记者在2024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获悉,2024年1—11月,中央企业实现增加值9.3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四季度稳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3%;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0.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6%、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总体稳定。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中央企业把提升‘五个价值’作为鲜明导向,深化落实提质增效、价值创造等专项行动,保持了稳定运行的良好态势,为我国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说。他曾在2023年底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首提“五个价值”,即中央企业要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五个方面的价值。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国资央企工作是党领导的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


为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稳增长十条政策措施,同时不断完善“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深化落实提质增效、价值创造等专项行动,推动中央企业在关键之年有力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作用,以稳增长助力稳预期、强信心。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创新金融工具,支持国家战略。2024年11月,中国国新、中国诚通分别发行300亿元和200亿元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用于重点支持“两重”“两新”项目投资,主要包括重大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投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投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等。募集说明书显示,两家公司拟共计发行5000亿元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


在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大背景下,一些盈利水平较强、带动作用较大的央企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扩大有效投资。南方电网党组书记、董事长孟振平表示,2024年,该公司已累计投资超400亿元推进设备更新,预计至2027年累计投资规模超2000亿元,可带动上下游投资近4000亿元。同时,该公司还服务构建以旧换新生态,在全国率先实现充电桩乡镇全覆盖,助力电动汽车等大宗消费品更新换代;完成新型并网主体快速发展区域设备改造5.7万台,支撑超3000万千瓦分布式新能源和250万台充电桩接入;以稳定优质的电力供应,服务家电、家装厨卫、智能家居等消费品换新。


此外,中央企业纷纷加强市值管理,带头稳定股市。截至2024年11月底,央企累计实施回购增持近200亿元。


回归企业经营层面。目前,中央企业业务结构总体偏上游,周期性行业对利润的贡献较大,稳增长需从实际出发不断优化利润结构。


2024年,一些央企在行业上升期乘势而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24年世界海运述评》显示,得益于世界经济的回暖以及包括液化天然气在内的主要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长,全球海运贸易继2023年强劲反弹后,2024年预计将增长2%,并在2029年前以年均2.4%的速度继续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国远洋海运抢抓航运市场机遇,继续保持行业排名第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60%。


一些央企在行业下行期积极寻求破局之道。2024年煤炭价格持续回落,Wind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平仓价均价较2023年全年均价下降约10%。国家能源集团和中煤集团建立煤电一体化联营模式,提高跨周期抗风险能力。其中,国家能源集团身兼全球最大煤炭生产企业和全球最大火电企业,其利润总额长期保持千亿规模,在央企中名列前茅;中煤集团在运在建煤电装机总规模达4755万千瓦,煤炭与火电联营成效显现,预计该公司2024年实现利润总额超450亿元、同比保持增长,营业现金比率近20%、比央企平均水平高8—10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14.2%、位居央企前列。


为了从根本上破解央企利润来源高度集中于传统周期性行业的现状,国务院国资委于近期提出,央企应积极转变利润结构、增长结构,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


招商局集团利用自主研发的数智技术产品“招商芯”推动智慧港口建设,图为升级改造后的妈湾智慧港


作为央企在盈利能力方面的佼佼者,招商局集团正在努力打造两条曲线,即向价值链两端攀升的“微笑曲线”和可持续发展的“马利克曲线”。招商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缪建民介绍,“微笑曲线”方面,该公司交通物流板块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四个转型”,2024年利润总额较2020年增长超过80%,基本实现了“再造一个交通物流板块”;“马利克曲线”方面,该公司通过投资并购和自主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在数智科技、生命科技、绿色科技三个方向加大布局力度,2024年1—11月其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470亿元,同比增长23.7%,占总营收13.7%,形成了强劲的增长新动能。


困难企业扭亏同样值得关注。


2024年,汽车行业“淘汰赛”加剧,整体利润率创历史新低。东风公司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推行车型项目管理新模式,将项目团队成员的薪酬、职级晋升与产品销量、利润强挂钩,着力打造爆款车型。同时,该公司锚定“一利五率”目标要求,优化产销存计划体系,提高运营效率,大力压控“两金”,推进极致化降本。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介绍,2024年,该公司新能源汽车向百万辆目标冲击取得重要进展,预计全年销售87万辆,同比增长71.8%,是行业增速的两倍;经济效益逆势大幅改善、扭亏为盈,利润同比改善72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同比减亏30亿元,岚图、奕派等自主新能源乘用车单车平均毛利实现转正、同比减亏75%。



核心功能不断增强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这要求央企进一步树牢正确发展观、政绩观,一方面继续提高央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另一方面强化战略意识、功能导向,更好地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在2023年底提出“五个价值”,旨在引导中央企业能够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战略定位,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其中,功能价值主要反映除创造经济价值外,企业所承担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


2024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10周年。央企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央企以科技创新促安全支撑的趋势明显增强。


粮食安全方面,中储粮集团在加快推进仓储基础设施建设、高效执行粮食收储任务的同时,以数字化转型赋能管理升级,实现中央储备粮库智能化监管全覆盖,其跨地区平衡、跨周期调节能力和应急保供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中化加大盐碱地综合治理力度,该公司全球首次发现可大幅提高盐碱地作物产量的耐碱主效基因AT1。根据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生产培育出的高粱品种,2024年在宁夏大武口开展首次生产性种植,其亩产预计将达到600至700斤。


能源安全方面,面对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高位的现状,中国石油加大勘探开发力度,2024年该公司油气保障量、国内油气产量当量、天然气产销量、化工产品产销量等主要生产指标均创历史新纪录。其“两宽一高”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万米深地工程”入选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


为解决我国电力供需地域性错配这一行业主要矛盾,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建设了41条特高压项目。中国电气装备为此自主研发制造了变压器、换流阀、组合电器、开关柜、电抗器、断路器等特高压装备。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助力能源保供和安全生产。


除了保障国家安全,央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也主动作为,尤其是完成了中央企业应急综合平台建设。


中国安能聚焦应急救援使命,近年来在重要流域沿线和重点方向规划建设13个国家级工程救援基地,目前已有8个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建立以突发事件为总案、以工程救援为专案,以洪涝、泥石流、堰塞湖等9类灾害为分案的应急预案体系;组建5大类27支专业化队伍。2024年,以洞庭湖决口封堵等重大救援为代表,中国安能共出动近4万人次,转战17个省区市32地,参与救援任务70余起,主汛期几乎每个受灾省份都有该公司的救援力量,单次救援持续时间最长达70余天。


2024年7月5日下午,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团洲乡团北村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决口面曾一度扩大至226米,中国安能牵头实施封堵作业


与中国安能一道,电网、通信、建筑等行业企业,在抗击重大灾害、应对超级台风、完成决口封堵、重特大事故救援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4年,央企扎实推进援疆援藏援赣和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产业兴疆”行动,助力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脱贫地区加快发展。


以产业兴疆为例,国务院国资委与新疆有关方面先后在北京和新疆喀什召开中央企业以产业援疆带动就业工作推进会、中央企业产业兴疆推进会。


中国绿发重点布局新能源和文旅行业。2024年,该公司建设的我国单体容量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新疆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首批9家高端酒店正在建设之中,预计乌鲁木齐丽思卡尔顿酒店2026年上半年、其他8家2025年上半年面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新疆不再只是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重地,越来越多的央企将前沿技术项目落地新疆。2024年,国家能源集团在新疆哈密开工建设400万吨煤化工项目,其中320万吨/年煤直接液化生产线是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煤直接液化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氢示范项目投产,这是中国首个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也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光伏绿氢示范项目。


2024年,央企还高质量参与了共建“一带一路”。


2024年11月14日,在中秘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远海运钱凯港正式开港。钱凯港不仅是深水良港,还是南美首个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从钱凯到上海,将形成一条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开港后,中秘间单程海运时间将缩短至23天,节约20%以上的物流成本,每年将为秘鲁创造逾8000个直接就业机会。


中国五矿完成对博茨瓦纳科马考铜矿项目的投资收购。该项目是2018年以来中资企业最大的境外铜矿并购项目,也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对博茨瓦纳的单笔最大投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资源消费国和进口国,这座保有铜资源量超过600万吨的大型铜矿,有助于重要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


此外,中国宝武几内亚西芒杜铁矿、中国铁建坦赞铁路激活等项目也顺利推进。



创新动能更加充沛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原始创新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央企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2024年召开了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大会,国务院国资委还首次设立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举办人工智能特训班,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新出台人才培养、科技人员薪酬激励、创投基金等一批政策。


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政策助推下,央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航天科技圆满完成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该项目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国家电投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首次点火成功。这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指标与国际主流F级重型燃气轮机基本相当。


招商局集团深海采矿成功研发两项突破《瓦森纳协定》限制的技术装备,顺利完成6000米级深海试验,实现单次采集多金属结核3.5吨,打破多项世界和国内纪录。


此外,中国电科0.13微米光刻机启动上线验证,中国星网卫星互联网正式进入批量组网阶段,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万米,中国中车集团时速400公里CR450高速动车组成功研制,中国航发多联单晶导向叶片、国机集团风电主轴轴承、中国有研14纳米高纯靶材等填补国内空白。


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背后,央企纷纷以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些科技实力较强、产学研用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央企,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公司战略,系统完善顶层设计。


中国石油把创新作为公司第一战略,制定中国石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实施意见》,系统谋划科技创新总体部署,形成涵盖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重大专项、一流研究院/创新型企业“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总体布局。


一些聚焦研发环节的转制科研院所,致力于研发模式变革。


2024年中国钢研发布国内首台套超大尺寸RD1850热等静压机


“十四五”以来,中国钢研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研发模式变革,体系化增强产业链条,推进新材料研发由“均质”向“设计”转变,材料研究技术由“经验”向“智能”转变,材料制备技术由“减材”向“增材”转变,材料应用技术由“逆向”向“正向”转变。


更多央企则通过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深化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


东风公司与中国一汽、兵器装备集团构建固态电池创新联合体,推进电池资源专业化整合;与中国信科等40余家单位联合攻关,量产首颗全过程国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与中国中车集团在合作开发量产IGBT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量产SiC模块。此外,该公司还与中国移动、中铝集团、中国一重、中国远洋海运、清华大学等共建了多个创新联合体。


国务院国资委重视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在工业软件、工业母机、算力网络、新能源、先进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方向组织中央企业续建3个、新建17个创新联合体。完成第三批布局后,共21家中央企业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用力量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


科技成果只有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


中广核牢固树立“好产品是用出来的”理念,给足支持政策,营造“敢用”“愿用”“用好”研发成果的氛围。如要求科研项目在立项申请阶段须明确应用落地方案;研发成果具备应用条件后,即冻结原进口采购渠道,同时配套首台套应用鼓励和责任豁免政策;定期认定发布成果清单,配套可不公开招标等采购绿色通道政策;对于成果应用表现突出的项目团队给予激励,对于承担应用任务的单位给予考核加分。在相关机制政策的加持下,创新成果具备应用条件的实现100%应用,“华龙一号”整体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86.7%提升至95%以上。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各大央企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央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电信推进“珠峰”“昆仑”计划,加强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引进,形成由5名科学家、100名首席专家、800名高级专家、1万名专家构成的科技人才雁阵格局,针对顶尖人才量身定制“一人一案”培养支持方案,并通过工程硕博士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方式建强创新团队。同时,推进“五岳”计划,推动省公司和专业公司联合共建人才队伍,大力培养产数、研发、云网工程师队伍,并开展专家人才市场化调用,年调用达3.7万人次。


中国电气装备在所属企业科技人员中全面实施“揭榜挂帅”、风险性项目共同出资、成果转化超额收益分享等激励模式。针对高精尖缺人才构建“薪酬特区”,通过市场化薪酬等形式引进紧缺急需科技人才400余人。



布局优化节奏加快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国务院国资委重视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坚持两端发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业化整合与新公司组建的力度,深入实施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扎实推进“AI+”专项行动,中央企业产业升级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4年,国资央企以“三个集中”为导向,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股权多元化央企组建。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于2024年4月成立,是提供高水平时空信息服务、推动北斗赋能行业应用的能力转化平台;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于2024年10月成立,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成立,成为我国首家数据科技央企。


一些近年新组建的央企持续推动专业化整合。成立于2021年的中国电气装备,是由原中国西电集团和国家电网所属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集团等重组整合而成。三年来,该公司聚焦电气装备领域整合资源,对外与国家电网合作完成上海电气输配电集团50%股权划转,与兵器装备集团合作推进保变电气、同为电气股权划转;对内推进检测认证、电力铁塔等内部资源整合,完成西高院、宏盛华源2家企业上市。


专业化整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面铺开。2024年9月,在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召开的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推进会上,12组26家单位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这些签约项目大多数属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例如,中国一汽、兵器装备集团、东风公司与中国诚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合作项目,鞍钢与中铝集团新材料合作项目,中国电信与中国科大量子技术合作项目等。


2024年12月3日,中国电信正式发布全国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504


2024年,央企布局新兴产业的节奏明显加快。2024年1—11月中央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占投资总额比重首次突破40%。


一些原本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央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分步布局。中国电信全面完成“云计算及算力、新一代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安全、量子、数字平台”七大战新业务布局,2024年其战新业务收入超5000亿元,收入占比达85%。其中,云计算成为该公司当前主力,天翼云收入破千亿元,服务客户超450万户,成为全球最大的运营商云;量子科技则是其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该公司收购了科大国盾量子,组建了量子通信创新联合体,打造了一批应用示范,量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入选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清单。


一些传统行业的央企从主业出发培育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氢能在未来交通、冶金、化工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石化积极担当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链长,除建成投产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氢示范项目外,该公司还建成全球最大加氢站网络,打通6条氢能交通走廊。2024年,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在湖北武汉正式揭牌;该公司还与国家能源集团共同牵头组建中央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资本为纽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力度。2024年,华润集团在集成电路领域收购封测龙头企业长电科技,在生物技术领域间接收购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此外,招商局集团投资的凯赛生物是全球生物制造代表企业之一,该公司与地方合资建设复材中心,已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全产业链雏形;国投集团在生物育种领域投资了丰乐种业、国丰生物、粮元生物等企业,其科技成果在粮食增产、盐碱地改造等方面作出贡献。


不过,由于央企70%的资产集中在传统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下大力气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近年来国资央企加快数字化转型,累计发布试点149个,打造智能工厂120个,入选全球“灯塔工厂”4个。其中,由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的全球“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是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化和数字化的高水平代表。2024年,中核集团旗下三门核电、中粮集团旗下蒙牛宁夏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分别成为各自领域的世界首例。此前,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已于2020年入选,华润建材田阳工厂于2023年入选。


中国宝武在智能化转型方面走在央企前列。智能制造领域,该公司在打造央企首个全球“灯塔工厂”之余,还建设了一批行业领先的智能产线和“黑灯工厂”;智慧服务领域,该公司开发了钢铁交易、物流、工业品采购、金融、设备远程运维等一批产业生态数字化平台;智慧治理领域,该公司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重塑管控体系,如宝钢股份营销中心实现对4000万吨级制造基地的一体化智能排产,年效益超亿元。


“双碳”目标提出后,央企驶入绿色化转型快轨。2024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分别下降2.7%、3.9%。2024年首批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名单公布,来自央企的18个项目入选。这份名单折射出央企绿色发展全景图:能源央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冶金化工央企积极探索“氢能冶金”“氢能化工”,建筑央企大力发展绿色建造,交通央企推动实现新能源替代。


能源行业是中国碳排放第一大行业。中国华能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与核电的同时,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作为其另一个绿色化转型的重点方向。2024年,该公司与中国石油共同牵头成立了中央企业CCUS(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创新联合体;该公司旗下正宁电厂建设的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究及示范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名单,该项目填补了我国火电厂百万吨级CCUS技术装备空白。


———— / END /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撰稿 | 粟灵

责任编辑 | 杨致刚

执行主编 | 刘海草 张灏然

国资小新
邀您一起参与国资监督管理,和您一起关注国企改革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