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由它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并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
“三亲”的原则性。即革命回忆录的内容必须是撰稿人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革命史实。回忆就是回想,是再现的一种形式,只有“三亲”,才可回忆。一九三五年五月,杨得志同志在上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指挥了强渡大渡河的重要战斗,正因为他有了这一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留芳史册的革命回忆录《强渡大渡河》。在“三亲”原则性这一点上,文史资料和革命回忆录是相同的,如《我的前半生》是皇帝(溥仪)写皇帝的生活,别人谁也写不出来。不过,文史资料的内容范围要比革命回忆录宽广得多。而报告文学、通讯,它的材料是靠深入生活采访得来的,这与革命回忆录的“三亲”原则性不同。
历史的真实性。有了“三亲”,还必须如实地加以反映。郭沫若同志在他的《北伐途次》这本回忆录的序言里说:“我这篇文章只能够采取回想录的形式,记忆比较明确的地方写得自然会详细,记忆比较淡薄的地方写得自然会简略。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我本也可以加些想象进去,写成一部小说,但那样反会减少事实的真实性。”郭老写回忆录,对于年代久远,无法忆及的人物、情节,宁可缺如,决不虚构。我们其他的革命前辈在记录当年经历时也同样确切地反映真实,而且能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去理解过去,力图把革命回忆录写成经得起考验的历史文献。
高度的思想性。我们的革命前辈,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不但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又善于论述革命的经验。他们抱着一种崇高的目的和愿望,为了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和接受传统教育,才进行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的,这就决定了革命回忆录有它高度的思想性。正如鲁迅所说的,“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革命回忆录正可以帮助我们想想过去,珍惜今天,从而增强信心和力量。
表达的生动性。在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改朝换代,惊天动地,威武雄壮,可歌可泣。作为革命回忆录,理所当然要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才能足以反映当年革命前辈的思想感情和革命史实。很多优秀的革命回忆录,不论是写革命斗争的历程,还是缅怀革命前辈的生平事迹,往往采用文学表现手法,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往往也自然地流露于笔端;有时,在叙事过程中,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发表议论直抒胸臆,或点拨升华,真可谓得心应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同志说:“有许多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保持这个传统。力求使我们的历史著作不但有丰富的材料、卓越的思想,而且写得有声有色,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
总之,革命回忆录以“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为特点,记述党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斗争,歌颂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它既是良好的生活教科书,又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
(摘编自王大悟《浅谈革命回忆录的特点和写作》)
材料二:
我们知道,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最终依靠的是一张报纸。经考证,这张报纸就是《山西日报》,当然后来还依靠了《大公报》等其他传播媒介。《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是这样写的:
九月十九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然而,《聂荣臻回忆录》里并没有写是如何得到这张报纸的。这个谜,一直在我心里存放着,不知能不能破解,亦不知何时能破解。
2004年夏天,《北京青年报》为纪念长征出发七十周年,连载健在红军将士访谈录,8月23日这天,刊登的是《杨家华为遵义会议站岗》。像以往一样,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下去。突然,其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
长征中,还有一件令杨家华难忘的事。红二师进入哈达铺后,聂荣臻一放下行李,就对杨家华说:“小鬼,快去买些烧饼回来。”杨家华跑到一个卖烧饼的老乡处,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出来,买了4块烧饼。老乡随手拿一张报纸一包,递给了他。杨家华清楚地记得包烧饼的报纸是《山西日报》。聂荣臻像往常一样,看得特别认真。忽然,聂荣臻的嘴不动了,两眼像被定住了一样。接着,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然后,他转过身,兴奋地对林彪说:“陕北还有根据地,刘志丹,刘志丹带着一支队伍在陕北!”第三天,毛泽东就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集了干部大会。从此,红一方面军就朝着陕北根据地迈开了行军的步伐。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段文字,实在是太珍贵了。它不仅破解了我心中之谜,而且还为党史、军史的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提供了一个完美而圆满的答案。
(摘编自尹韵公《终于找到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录就是通过回忆以往的经历,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革命回忆录是回忆录的一种,它主要是回忆革命的经历。
B.革命回忆录有一定的创作原则,比如“真实性”“思想性”等,而“三亲"原则是它区别于报告文学、通讯的一大特征。
C.革命回忆录可以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接受传统教育,鲁迅先生的话激励我们在重温革命者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信心与力量。
D.材料二在引用《聂荣臻回忆录》内容时,特意标明了它的出版社和出版时间,意在突出引用材料的准确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杨得志的《强渡大渡河》和溥仪的《我的后半生》两篇回忆录,意在证明回忆录必须遵循“三亲”的创作原则。
B.从郭沫若创作回忆录时说的“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可知,任何革命回忆录的创作都须经得起“真实性”这一检验。
C.由材料二关于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确定过程,我们可以推知,想要证明一则革命回忆录是否具有史料价值,并不能只看一个孤证。
D.“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真可谓得心应手”是因为革命回忆录既讲究思想性,更讲究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以此来感染读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通过记一辆在延安曾经使用过的纺车,充分反映出当年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B.1959年,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3位作者创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不久,他们又根据回忆录创作小说《红岩》。
C.《大战中的插曲》以“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样具有抒情味的语言开篇。
D.1979年湖南省出版局同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办公室,联名向老同志发出《关于约请老同志撰写湖南革命回忆录的一封信》,共六百余件。
4.杨家华讲述的材料为什么能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的宝贵资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在围绕“革命回忆录”展开内容,但它们在文体、内容、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上那块河滩地
曹多勇
政德从村东出了庄,赶条牛,扛张犁,沿着淮河堤坝一直往东走,一直往东走。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四蹄迈得迟缓,远处里瞧还以为牛站在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着一张犁,侧斜着身子显得更佝。犁是犁头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的暗裂纹,像老人脸上手上的皱纹皮。
政德是去犁村子东头的那半亩河滩地。
大河湾村的土地分两类,一类在淮河堤坝内,一类在淮河堤坝外。土地围在堤坝内,淮河水一般淹不掉。土地散在堤坝外,紧挨着淮河,一年里安安泰泰地能收一季麦子就算不错了,秋天一般都荒着。就这还说的是老话,这些年,村里人一茬一茬地往城里跑了,连堤坝内的好地都懒得精心经营了,谁家还在乎堤坝外的那么一点孬地。看到地上长满的荒草,政德自言自语地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在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淮河水温温顺顺地躺在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去。“扑通”一声,政德把犁丢进河里,犁沉没河面,气泡一嘟噜一嘟噜的,欢快地往上冒。牛的两只前蹄站在河水里,两只后蹄留在河岸上,牛嘴急不可耐地探向河水,伸开舌头,一卷一卷,“哗啦、哗啦”喝进肚子里。
政德犁过河滩地,耙过河滩地,撒上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麦面饼,被政德精心制作好摆放在大河湾村东的淮河边。
河滩地种上后,政德在家拢共清闲七天。政德梦见河滩地跟他说话。
①河滩地说,黄豆种被土里的水分泡胀开,正在土里闹腾着呢。
河滩地说,黄豆种胀开芽伸出根须,正在顶着豆芽瓣往土外拱呢。
河滩地说,嫩黄的豆芽瓣正在急急忙忙地吐出头一片嫩叶片呢。
第八天早上,政德喜滋滋地扛着锄下河滩地锄黄豆去了。政德前后拢共锄了四遍,还要锄第五遍,黄豆的枝枝杈杈浓密地伸展开,锄头就伸不进去了。
政德没想到最后收锄回家会赶上一场大暴雨。这场暴雨“哗、哗、哗”猛足劲地下一阵子,过后留下另一场绵绵不断的细雨。
淮河水早挣脱河床的束缚,汹汹涌涌地涨开来。河滩地里已有一少半黄豆淹没在河水里。政德赤脚跑进黄豆地,那些淹没的黄豆还使劲地举着枝枝叶叶在河水中挣扎着。政德站在河滩地里,额头的皱纹疏朗着,错落有致地排列开,从他脸上瞧不出多少悲愤,世间万事万物于他都是一副洞悉的样子。这种局面,种黄豆的那天就隔着遥远的日子,他就瞧得一清二楚的了。
这种暴雨催促下的河水涨得快,落得也快。两天后,淹掉的河滩地能够重新耕种了。
②政德问犁,你说俺们是今天去种还是明天去种?
犁就摆放在屋墙角,像一个老人似的安睡着。
③政德问牛,你说俺们是去种黄豆还是去种绿豆?
政德这么问话,是拿不定主意,种黄豆是不是节令迟了,种绿豆是不是节令早了,眼下的节令正好落在种黄豆、种绿豆的空档里。
④牛在牛棚里安静地吃草,像是没听见政德说话,一副看透世间的老成相。
政德掐指算一算节令决定种绿豆。
又是半个月过后,淮河才真正暴涨起来。这一次,淮河做得干净利落,绝情又绝义,黄豆秧、绿豆秧一下都淹去。
这一年,政德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天已进腊月间。这期间,政德先后还种过两次绿豆,两次小麦。淮河水黄汤汤地赖在河滩地里进进出出就是干不了。河滩地经过河水浸泡几个月,现在晃晃荡荡的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河滩地更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
腊月里,政德荷着一把大扫帚,出村子往东行走在堤坝上。
政德脱下鞋“咔嚓、咔嚓”踩碎河滩地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陷过腿肚子,刺骨的寒气洪水似的一浪一浪往小腿肚席卷,往大腿席卷,往心口窝席卷。⑤政德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撒一截种子,再挨排排把种子拍进冰泥里。
这一次种的还是麦子。
政德手里的大扫帚不能停,一停,拍碎的冰泥一小会就凝结。政德知道种子拍进冰泥里也生不出芽,生出芽也会被冻死。
政德还是一截一截种上这块河滩地。
这天回家,政德连续喝下两碗姜汤,生发出一身汗,才躺床上睡下来,睡梦里的河滩地长出一地绿绿的麦苗,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睡梦里的政德一个劲地笑呀笑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面对村里人一茬一茬地往城里跑,政德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在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B.小说寓意深远,通过政德千辛万苦在河滩地种植作物,却一次次被无情地摧毁,写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村与社会变革的激烈矛盾。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麦苗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文中的“牛”和“犁”具有象征意味,“牛”和“犁”象征着农耕文化。牛和犁的“老”的特点,也是衬托人物的老,衬托主人公坚守的孤独。
7.下列对小说画线句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线语句①用拟人手法写黄豆在河滩地生根发芽的过程,表现出政德的渴盼和欣喜之情。
B.画线语句②③写夜晚政德和犁、牛的对话,写出了政德对农耕生活的无比热爱。
C.画线语句④运用拟人手法,以牛的洞悉世事来反衬政德的迂腐执拗。
D.画线语句⑤运用“拍”“撒”“拍”等动词对政德进行了细节描写,写出了政德耕种时的投入与认真。
8.有人说政德是中国的“圣地亚哥”,试结合文本,联系教材《老人与海》,比较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
9.小说是一种虚构性文学,但左拉却说“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本篇小说“真实”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如同有灾害在身。“菑”同“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跬步[B]而[C]不休[D]跛鳖[E]千里[F]累土[G]而[H]不辍[I]丘山[J]崇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与“自见者不明”(《老子》)两句中的“见”含义不同。
B.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C.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D.“道虽迩”与“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追求美好的品行,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可能会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在阐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律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14.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夏赠韦南陵冰(节选)①
李白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②生阳春。
山公③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头陀④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⑤。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注】①韦南陵冰:李白的故人,时任南陵县令的韦冰。②寒灰重暖:汉代韩安国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复燃。③山公:晋人山简。④头陀:僧寺名。⑤鹦鹉洲:因东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闷”“苦辛”二句以短促的五言入诗,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因际遇坎坷而产生的愁苦与酸辛。
B.诗中运用山简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打击通过饮酒来消解苦闷的乐观与豁达。
C.“槌碎黄鹤楼”与“倒却鹦鹉洲”是诗人因自己与被贬友人同受命运不公对待发出的激愤之语。
D.“且须歌舞宽离忧”与“呼儿将出换美酒”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借歌舞,后者借美酒,都是为了一泄作者的愁怀。
16.有人评价本诗充满“豪俊之气”,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 , ”。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营造出空灵曼妙的意境,“ , ”两句,寄寓了离人情怀和月洒江林的寥落。
(3)“樽”是古代的盛酒器具,有时也写成“尊”,唐宋诗文中多借此指代饮酒,表达作者当时特定的情感或人生感悟,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 A )。19世纪,作家爱伦·坡在《人群中的人》中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不断追逐人群却寻找不到安慰。马尔克斯创作完《百年孤独》后这样解释: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在人群中,只有带着爱意、打破坚壳、努力追逐的人,( B )。
在写《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震惊了整个文坛。一时间,马尔克斯名声大噪,成了世界级的作家。①在“诺奖”颁奖典礼上,②马尔克斯成为文学界最闪亮的一位,③不仅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④而是因为他把现实的拉美大陆融入了一个奇妙而神秘的故事中。⑤世界文学界对马尔克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⑥中国作家莫言、陈忠实、路遥、余华……也深受其启发。莫言当年读完《百年孤独》后,立刻开始写作。他写了几十年,直到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个逸事。一个记者问起贾平凹的魔幻笔法,贾平凹说他从来没有读过《百年孤独》。这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想必不少人没有看过这本书,却不敢说出来,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 (1) ;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承认自己从来没有品尝过。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乱”,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但 (2) 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于一种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 (3) 。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两句话都含有“是”,但表达效果却并不相同,请结合句子分析二者的区别。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材料画线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一浸,就算作她们难得的佳肴。
C.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D.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体悟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先贤的智慧。当然,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与“祝福”文化、封建礼教有关。
通过学习,同学们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能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但也有极个别同学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多热情,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为背诵而背诵,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是太强。
校学生会拟邀请你作为主讲嘉宾,与高二学生在学校文化节开幕式上进行交流。作为学校国学社的一员,你会讲些什么呢?请写一篇演讲稿,针对上述现象谈谈你的思考和主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A 4.①符合“三亲”原则,即杨家华是获得《山西日报》的亲历者,讲述的是他亲眼所看、亲耳所听的革命事实。②资料具有真实性,前面已有聂荣臻的讲述,而杨家华的陈述正好和聂荣臻的讲述互为印证。 5.①文体上,材料一是议论文,材料二是随笔(回忆录、新闻等);②内容上材料一重在论述革命回忆录的特点,材料二重在讲述获得长征落脚点的佐证材料;③表达方式上,材料一重在议论,材料二重在叙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筛选概括、辩析的能力。
C.“鲁迅先生的话激励我们在重温革命者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信心与力量”错误,原文有“革命回忆录有它高度的思想性。正如鲁迅所说的”,鲁迅先生的话是为了证明革命回忆录具有思想性这一特征,而不是为了激励后辈。激励后辈增强信心的是革命回忆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
D.“更讲究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于文无据,“思想性”和“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两者没有比较。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第四段观点是革命回忆录有高度的思想性。
B.这是讲述三位作者创作革命回忆录和小说的经过,不能证明革命回忆录的思想性。
C.这是用抒情的笔法来写自己对于抗日战争的感受,属于表达的生动性。
D.这是组织部约请老同志撰写革命回忆录的行为,属于“三亲”的原则性。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长征中,还有一件令杨家华难忘的事……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然后,他转过身,兴奋地对林彪说:‘陕北还有根据地,刘志丹,刘志丹带着一支队伍在陕北!’”可知,符合“三亲”原则,即杨家华是获得《山西日报》的亲历者,讲述的是他亲眼所看、亲耳所听的革命事实。
资料具有真实性,“《聂荣臻回忆录》是这样写的……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前面已有聂荣臻的讲述,而杨家华的陈述“杨家华清楚地记得包烧饼的报纸是《山西日报》……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正好和聂荣臻的讲述互为印证。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达特点的能力。
文体上,材料一,结合题目“浅谈革命回忆录的特点和写作”及文章内容可知,是议论文。材料二《终于找到了》记述了一件事,是随笔或者回忆录、新闻等。
内容上,“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材料一重在论述革命回忆录的特点;
“《聂荣臻回忆录》里并没有写是如何得到这张报纸的……这段文字,实在是太珍贵了。它不仅破解了我心中之谜,而且还为党史、军史的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提供了一个完美而圆满的答案”,材料二重在讲述获得长征落脚点的佐证材料。
表达方式上,材料一作为议论文,重在议论,如“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总之,革命回忆录以‘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为特点,记述党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斗争,歌颂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它既是良好的生活教科书,又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材料二作为随笔或回忆录等重在叙述,如“经考证,这张报纸就是《山西日报》,当然后来还依靠了《大公报》等其他传播媒介”“2004年夏天,《北京青年报》为纪念长征出发七十周年”“其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等。
6.B 7.C 8.①都是孤独的老人。文中的政德孤独地面对河滩地,陪伴他的是牛和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圣地亚哥,陪伴他的只有一条船。
②都很执着,坚持自己的行业。政德种的庄稼或者被淹或者冻死,但是他一直没放弃,体现了政德对土地、对耕种的热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已经84天没有打到鱼了,但第八十五天仍然坚持出海,体现了圣地亚哥的执着。
③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抗争的主题。文中的政德耕种河滩地,与淮河搏斗;《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与大海、鲨鱼搏斗。9.①人物形象塑造真实。文章塑造了一个踏实苦干,技艺娴熟,又对土地充满了热爱的老农民形象,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代表。
②情节发展符合现实。农民靠天吃饭,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着来自自然的压力,河滩地被河水冲毁是一种生活常态。
③环境真实典型。以淮河边的农村作为背景,以淮河水的涨落为线索,写出了不同气候时令下的沙滩地耕作情况,是中国传统农村的一个缩影。
④主旨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政德的坚持,表现出了人与土地深情和对传统的追寻。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政德坚持在河滩地种植的故事,呈现出农民与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政德面对自然的无情和社会变革的冲击,始终坚定地守护者自己的信念,在艰难困境中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为作品增添了坚韧和温情的色彩,赋予其现实感与深刻的象征意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写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村与社会变革的激烈矛盾”错误。政德老人一次次遭受毁灭,却又一次次地耕种,是为了表现老人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选项属于过度解读小说主旨。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以牛的洞悉世事来反衬政德的迂腐执拗”错误。在政德眼中,在牛棚里安静地吃草的牛是“一副看透世间的老成相”,并不是牛“洞悉世事”;此外,“迂腐”一词也不恰当,文中表现的是政德对耕种的执着与坚定。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政德和圣地亚哥都是孤独的老人。“政德从村东出了庄,赶条牛,扛张犁,沿着淮河堤坝一直往东走,一直往东走。人老,牛老,犁也老”“政德问犁,你说俺们是今天去种还是明天去种”“政德问牛,你说俺们是去种黄豆还是去种绿豆”“腊月里,政德荷着一把大扫帚,出村子往东行走在堤坝上”文中的政德老人,他孤独地面对河滩地,一年四季,陪伴他的是传统的家具牛和犁,他和它们相处,和它们对话;《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那老人独驾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独自一人生活在海边的小屋里,最后又艰难地回到“自己的草屋”,在无边的大海上,陪伴他的只有一条渔船。可见,而这都是孤独的老人。
②政德和圣地亚哥都很执着,坚持自己的行业。在面对河滩地频繁被淮河洪水淹没,农作物一次次被毁的艰难处境时,他没有放弃。无论是黄豆被淹,还是绿豆秧被冲,甚至在腊月天,河滩地变成“嫩豆腐”般难以耕种的状况下,他依然执着地种下麦子。他赤脚踏进冰泥,忍受着刺骨的寒冷,一截一截地种,这种坚韧的精神体现了他对耕种河滩地的执着。根据“政德手里的大扫帚不能停,一停,拍碎的冰泥一小会就凝结。政德知道种子拍进冰泥里也生不出芽,生出芽也会被冻死。政德还是一截一截种上这块河滩地”可知,这时候时间已经是腊月,此前他种了许多次庄稼都被淹了,但是他一直没放弃,一次次种。这次更明显,明明知道即使种子生出芽也会被冻死,可他依然选择耕种。这种执着与坚持表现了政德对土地对耕种的热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已经84天没有打到鱼了,但并不因此感到沮丧或绝望,第八十五天仍然坚持出海,并认为“八十五是个好数目”,相信自己可以捉一条大鱼回来,并最终捕捉到一条到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为了保护大马林鱼,与鲨鱼进行了三天三夜勇敢的斗争,体现了圣地亚哥的执着。
③都反映了人与自然抗争的主题。文中的政德所面对的是淮河的洪水。河水的涨落不受他控制,频繁地淹没他辛苦耕种的河滩地。暴雨之后河水暴涨,让他的庄稼一次次受损。在腊月,寒冷的天气和冰泥的恶劣条件也没有阻止他耕种的脚步。圣地亚哥面对的是变幻莫测的大海。大海时而平静,时而狂风巨浪。在海上,他不仅要应对恶劣的天气,还要面对大海中强大的马林鱼和鲨鱼。大海的凶险就如同政德所面对的淮河洪水一样,是他们从事活动的巨大阻碍。圣地亚哥的经历体现了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人物真实。依据原文“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着一张犁,侧斜着身子显得更佝。犁是犁头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的暗裂纹,像老人脸上手上的皱纹皮”通过对人物佝偻的身形和老旧农具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农民形象。这种对人物外在衰老和工具陈旧的刻画符合生活实际,让人感觉真实可信。“政德脱下鞋‘咔嚓、咔嚓’踩碎河滩地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陷过腿肚子,刺骨的寒气洪水似的一浪一浪往小腿肚席卷,往大腿席卷,往心口窝席卷。政德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撒一截种子,再挨排排把种子拍进冰泥里”,政德对土地的执着和眷恋是真实可感的。在村里其他人都往城里跑,连堤坝内的好地都懒得经营的时候,他看到河滩地长草就“痛得夜夜睡不着觉”。这种对土地的深情,在很多传统的农民身上都能看到。小说踏实苦干、技艺娴熟,又对土地充满了热爱的老农民形象是真实可感的,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代表。
②情节真实。政德犁地、耙地、播种、锄地等一系列耕种情节的描写非常细致真实。从最初的“犁过河滩地,耙过河滩地,撒上黄豆种”,到“政德前后拢共锄了四遍”,再到后面根据节令选择种绿豆、种麦子,这些情节符合农作物种植的实际过程。而且文中农作物被洪水淹没的情节也很真实,体现了靠天吃饭的农民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小说情节发展符合现实,农民靠天吃饭,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着来自自然的压力,河滩地被河水冲毁是一种生活常态。
③环境真实。对淮河及其河滩地环境的描写很真实。淮河“水温温顺顺地躺在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去”,写出了河水平时的状态。而当暴雨来临时,“淮河水早挣脱河床的束缚,汹汹涌涌地涨开来”,生动地描绘出河水暴涨的情景。还有腊月里“冰泥一下陷过腿肚子,刺骨的寒气洪水似的一浪一浪往小腿肚席卷,往大腿席卷,往心口窝席卷”,这些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河滩地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多变和恶劣,符合实际的农村自然环境,写出了不同气候时令下的沙滩地耕作情况,是中国传统农村的一个缩影。
④主旨现实。依据原文“这一年,政德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天已进腊月间。这期间,政德先后还种过两次绿豆,两次小麦。淮河水黄汤汤地赖在河滩地里进进出出就是干不了。河滩地经过河水浸泡几个月,现在晃晃荡荡的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河滩地更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通过政德在黄豆被淹后,他思考是种黄豆还是绿豆,还会问犁和牛的意见,掐指算节令,这些细节都展现了农民在耕种过程中的真实思考和决策过程。他没有因为多次失败而放弃,而是不断尝试,这种情节发展符合传统农民对土地的坚守态度,通过政德的坚持,表现出了人与土地深情和对传统的追寻,表达了当下人与土地的日渐疏远的思考。
10.DFI 11.D 12.B 13.(1)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和困顿而懈怠道义。
(2)古代想要彰名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14.①文本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
②文本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导语】本文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探讨了修身的重要性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荀子》强调个人对善与不善的态度及品德修养,提出通过不断努力和自省达到个人修养的提升。《礼记》则反映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
“故跬步而不休”中,“而”表修饰,前后语意紧密,不可断开,故D处断;
“跛鳖千里”中,“千里”做“跛鳖”的谓语,故F处断;
“丘山崇成”的“丘山”为本句主语,前边应断开,故I处断。
故选DFI。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看见/通“现”,显现,显露。句意:看见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B.正确。句意:特别没有贤能。
C.正确。句意: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
D.“含义相同”错误。道路/道理,真理。句意:道路虽近。/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不厌烦”错误,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原文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因为;“市”,做生意,做买卖;“怠”,懈怠。
(2)第一个“明”,彰明;“治”,治理好;“齐”,使……整齐有序。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说“见善……以自存也;见不善……以自省也”,“自存”是指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自省”是指反省自我,这是说修身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再结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文本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
②材料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文本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看见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来引导别人叫做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做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做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做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做智;把错的认作对的,把对的认作错的,这就叫做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做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
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和困顿而懈怠道义。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材料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15.B 16.①“愁来饮酒二千石”虽言愁,但运用夸张手法写得十分有气势。
②“槌碎”“倒却”用词极有力度,写出了宏大的气魄。
③“寒灰重暖”用典,表明诗人拥有死灰复燃的自信,写出了其内心的强大,气概豪迈。
【导语】本诗通过直抒胸臆和运用典故,如山简的饮酒典故、韩安国的“寒灰重暖”等,展现了诗人因生活不如意而生的愁苦,同时通过“槌碎黄鹤楼”等豪情之语表现出他乐观、豁达、挑战命运的豪俊之气。感情丰富,由愁至乐,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风格。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打击通过饮酒来消解苦闷的乐观与豁达”错误。“别是风流贤主人”的句意为“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是赞美山简的风流倜傥的。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愁来饮酒二千石”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二千石”本是古代对官员俸禄的一种计量,此处用来形容饮酒的量,显然是极度夸大的表达。在表达忧愁情绪时,诗人以如此豪放夸张的饮酒之举来呈现,展现出其超逸豪放的性情,使诗句充满了豪俊之气。
②“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中,“槌碎”“倒却”这两个动词极具力量感和破坏性。诗人要用槌打碎黄鹤楼,将鹦鹉洲推倒,这样大胆、豪放且充满冲击力的用词,突破了常规的思维。通过使用这般力度强劲的词语,诗人塑造出一种气吞山河、敢于打破一切束缚的宏大气魄。
③“寒灰重暖生阳春”引用了汉代韩安国“死灰可以复燃”的典故。韩安国身处困境,却坚信自己能够重新崛起,而诗人在此处运用这个典故,意在借古人之信念来表达自己当下的心境:即便身处苦闷的境地,依然怀揣着死灰复燃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困境,迎来转机。这种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毫不气馁的心态,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强大与豪迈。
17.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喻”“须”“酹”“尊”“樽”“扁”“属”“直”“飧”“醅”等。
18.
A:却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却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但可以真实地感受/却是真实的存在/却能准确感受到
B:才能收获温暖/才能够化解孤独/才能不再孤独 19.
①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是”表示判断,表示马尔克斯的属性是作家,语气平淡,客观冷静。
②“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中的“是”表示强调,强调了民族的特性,态度坚决,铿锵有力。 20.
句子④,改为:更因为他把现实的拉美大陆融入了一个奇妙而神秘的故事中句子。
句子⑤,改为:马尔克斯对世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1.
(1)一窍不通(一无所知)
(2)毋庸置疑(无可置疑/显而易见)
(3)扑面而来 22.A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结合前文“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本句要用“但”或“却”转折,结合下文“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不断追逐人群却寻找不到安慰。……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可知转折内容为孤独是现代人的真实处境,能真实感受得到孤独等,故可填:“却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或“却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或“但可以真实地感受”或“却是真实的存在”或“却能准确感受到”。
B处,结合前文说孤独是现代人的真实处境,是爱的能力的缺失,因此“只有带着爱意、打破坚壳、努力追逐的人”才能不再孤独,拥有爱和温暖,故可填“才能收获温暖”或“才能够化解孤独”或“才能不再孤独”。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语是“马尔克斯”,“是”是谓语动词,表示判断,“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是宾语,表示马尔克斯的属性是“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客观冷静介绍作者情况,语气平淡。
②“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中在“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前用“是”表示强调,强调了民族的特性,表明这种特性是确实的、毋庸置疑的,态度坚决,铿锵有力。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句子④,搭配不当,句③“不仅……”与句④“而是……”搭配不当,“他把现实的拉美大陆融入了一个奇妙而神秘的故事中”是对前文“不仅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递进,把“而是”换成“更”,改为:更因为他把现实的拉美大陆融入了一个奇妙而神秘的故事中句子。
句子⑤,不合逻辑,“世界文学界对马尔克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客颠倒,改为:马尔克斯对世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处,依据“想必不少人没有看过这本书,却不敢说出来,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可知,语境强调不了解、不懂行,可填“一窍不通”或“一无所知”。一窍不通:指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常用于讽刺他人愚蠢和糊涂,含贬义。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
(2)处,依据“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表明“乱”的原因不明确,本句“但”表转折,即“乱的感觉”是明确、肯定、不用怀疑的,可填“毋庸置疑”或“无可置疑”或“显而易见”。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没有必要怀疑。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表示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
(3)处,依据“这种乱的感觉,也源于一种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可知,语境强调这种乱的感觉不管“你”能不能承受,都朝向“你”而来,可填“扑面而来”。扑面而来:朝着你的方向过来。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线句子中“乱”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A.表示突出强调。
B.表示反语。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引用。
故选A。
23.例文:
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复兴中学的文化节开幕了,作为国学社的一员,我心里由衷的高兴。学生会能邀请我做主讲嘉宾,我更是感到无比的荣幸。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与‘承’”,希望能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探讨、进步。
整整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我们一直行走在古代传统文化的潇潇细雨中,无须撑伞,无须疾行。在这细雨的滋润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我们的心里萌芽,扎根,灼灼绽放。因此,我们更要承担好“传”和“承”的责任。
“传”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领悟。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地去观看、欣赏、存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之花。我们需要认真体悟孔子“为国以礼”的谆谆教诲;我们需要认真体悟孟子“保民而王”的治国情怀;我们还要深深体悟庄子“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游刃洒脱。烛之武的审时度势,机智勇敢;窦娥的善良决绝,战天斗地;李斯大气磅礴的胸襟格局,林觉民深情勇决,缠绵大义的家国情怀,都值得我们牢记于心。让那些“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警醒,那些“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教诲,永远回荡在人们心间。
体验传统文化的美丽,尽最大努力的把它们保护留存,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义务。而有的同学却只为学习而学习,对传统文化少了一点喜爱,缺了一份热情,丢了一份认同感。久而久之,就会丢失传统文化的根脉,也丢了自己精神憩息的家园。
“承”就是要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撇掉传统文化浮面的泡沫,挖掘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孟子说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是告诉我们要抓好物质生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是告诉我们要抓好精神教育。这就启示我们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曾子的小康社会图景,正是我们新时代践行的方向。“祝福”里的祭祀礼仪,是乡村风俗的一种,也是家族凝聚的动力。祈求幸福,追求福祉的愿望,又怎么能消失?只是那些封建的忌讳思想,对妇女的歧视行径,应该被我们远远地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才好。有辨别的拿来,有创新的继承,让他们在新时代赋予新的价值,这样我们才能把传统文化承续下去。
只有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才不会有“雾里看花”的迷惑;面对当今,不会有“乡愁何寄”的困扰。当然,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这次举办的文化节,就是我们体味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舞台。呼吁大家在文化节上,积极学习,深刻体悟,热心传播,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尽属于自己的力量。
再次预祝学校文化节圆满成功,预祝同学们收获满满。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列举了选必上第二单元中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同时也提到了必修下《祝福》中“吃人”的封建礼教,说明考生写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有思辨,有取舍。
第二段谈不同的同学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是“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能够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一是“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为背诵而背诵,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是很强”。
结合题目给的情境是——你是学校国学社的一员,被学生会邀请作为主讲嘉宾,和高二学生在学校文化节开幕式上进行交流,给的任务是写一篇演讲稿。题目要求你针对上述现象谈谈思考和主张。“上述现象”一是指传统文化里的两个方面,二是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两种态度。“思考和主张”,就是找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表明你个人的观点和主张。
写作时注意要求写演讲稿,所以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同时情境意识要强,要关注听众是高二学生,是在文化节开幕式上的演讲,是针对关于传统文化的现象进行的演讲,这一些都要在文本中体现出来; 主题要鲜明,也要涉及到传统文化糟粕的一面,举例子最好能列举到课本中学过的例子;语言方面,要多用短句,多用排比句,让演讲具有感染力。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强调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探讨其价值与传承的必要性。接着回顾所学先秦诸子思想,举例说明其智慧及对当下的意义,再提及鲁迅笔下体现的糟粕,强调应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理解并承认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缺乏热情的现状。指出可能是由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古老、学习方式较为枯燥(如单纯的背诵)等原因导致他们产生距离感。进而强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立足的独特标识。一个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的人,就如同无根之萍,难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守自我,也难以真正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安宁。最后,提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与建议,比如创新学习方式,如借助互联网、开展实践活动等让学习变有趣。结合现代生活,思考如何在日常及校园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校园里举办传统文化节、设立国学社团活动周、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立意:
1.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