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osci.:叶山、王久源等 | 地球科学亟需加强国际合作

学术   2024-11-02 16:26   贵州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当下,跨国科学合作已成为常态,尤其在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课题上,国际协作是科技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值得地学界深思的现象:相较于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地球科学的国际合作程度明显落后。

近日,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Scopus文献数据库,对2000年到2022年期间刊录于Nature Index期刊数据库上的论文进行了文献学分析。基于相关论文作者所在机构的地理区域,研究团队运用图论(Graph Theory)的社会网络分析法(SNA)研究发现,尽管2000年以来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国际合作普遍增强,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却显得不够紧密,且缺乏多样性。与综合类期刊及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期刊相比,地球科学领域的专业期刊内发表的论文,在国际合作方面呈现出三个层面的滞后:参与合作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少,国家和地区间的国际双边合作关系较少,且各国的合作关系不够多元。

图1  2022年地球科学领域国际合作关系图

该研究推测,地学研究的本土化倾向可能是造成其在专业期刊上国际合作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地球科学项目聚焦于区域性问题,研究周期长,需长期定点进行野外考察、样品分析及数据整合,因此更倾向于依赖本地团队。此外,地球科学某些分支与能源产业的密切关联,国际合作易受经济周期影响。

在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安全、海洋生态保护及生物多样性危机等全球性挑战的大背景下,加强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尤为重要。这种合作能够汇聚全球智慧,推动知识共享与技术进步,以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各国科学家及国际学术组织应积极促进地球科学的跨国界合作,特别是为“全球南方国家”(Global South)提供更多参与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的机会。同时,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型科研模式,建设更多开源数据共享中心和开放的协作平台,将是推动地球科学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倡议应抓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这一契机,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面向沿线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合作。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的叶山博士(此前任教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王久源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的刘全有教授及耶鲁大学的Lidya Tarhan教授深度参与了研究。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亦得益于与北京大学金之均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教授的讨论。

论文信息:Ye, S., Wang, J., Liu, Q. et al.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geoscience lags behind other scientific disciplines. Nat. Geosci.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4-01566-3


END



样品袋, 地质锤, 硬度笔, 记录本, 放大镜

学术润色,论文翻译,科学编辑.了解详情
欢迎投稿,投稿到地学之家的稿件不影响在其他任何平台的再次发布,已经在网上或其他公众号发布的也可投稿。投稿请点击"投稿指南"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

地学之家
报道地球科学前沿学术进展,分享地球科学资讯,交流科研技术手段,主要涉及:1壳幔相互作用与板块俯冲;2地球历史时期的气候和环境;3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与地表物质循环;4行星科学;5矿床学;6地球内部物质物理化学;7新技术新方法;8科研软件和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