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市的古田县大桥镇,银耳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多年来,大桥镇坚持以菌立镇,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策略,以大党委整合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立足银耳产业强镇,着力构建村企联动、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原辅料、菌种、种菇、烘干、仓储、销售……大桥镇群众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家家户户长期从事食用菌产业,特别是银耳种植,全镇拥有了完整的银耳种植产业链,群众依靠银耳产业过上了好日子。
2022年以来,大桥镇党委政府按照“组织联建、强链补链延链”的思路,面向全镇的食用菌企业、村级经济组织合作社及广大种植户,以国家高新企业、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为据点,联合富禄食用菌加工厂党支部、银耳产业联合党支部及大桥村、中村村、沂洋村三个银耳产业大村党支部,组建了大桥镇银耳产业链联盟大党委。该联盟采用“产业链条大党委+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五联动”“三服务”,提供全产业链跟踪技术指导,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快速落地。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市场综合竞争力,还实现了全镇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家种植银耳的技术都是家里人传下来的。现在新技术发展很快,如果没有学会,产量和效率就没有别人的高。县里面有组织了科技特派员和专家服务团到菇棚帮农户把脉,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菇农陈某感激地说道。
为了解决中小菇农面临的技术与信息双重挑战,大桥镇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在沂洋村建立了党支部领办的科技小站,并在天天源设立了人才驿站和食用菌“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些举措吸引了包括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孙淑静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和科研人才,他们加大了对银耳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并定期举办“食用菌学堂”培训活动,为菇农提供最新的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此外,大桥镇还依托联盟大党委,分类组建专家服务团,推动各类专家人才常态化地深入村庄和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和推广服务。这些服务不仅覆盖了15个行政村,还涉及23家企业和合作社等机构,引进了10余项新品种和新技术,举办了13场技能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户和技术人员约1300人次。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联盟大党委以天天源为中心,将这些村里标准厂房出租给村民或者企业。企业与村民签订协议,然后把生产出来的菌棒给村民管理,生产出来后,企业回收加工。让多方受益,让村民服气,形成了良性循环。”大桥镇党委委员陈宇航介绍。
大桥镇通过党建联建等方式整合村级资源,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管理模式,立足千家万户生产食用菌,把全镇视为“大工厂”。依托中村、沂洋、大桥村等三个村食用菌产业大村,升级改造标准化菇棚532间,智能化温控菇棚176间,建设光伏菇棚45间。此外,大桥镇还将原辅料供应、菌种供应、菌包制作、标准化菇棚生产、烘干厂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链各环节视为“工厂车间”,动员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共同参与,实行“一盘棋”管理。通过这些努力,天天源企业与周边200余家农户合作,形成了“企业盈利、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多赢局面。2023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6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