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系统部署

政务   2024-11-26 16:43   内蒙古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文是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一部分。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从“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六个方面,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要把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精神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青山叠翠,流水潺潺,茂林修竹,漫步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目之所及是无边无际的绿,宛如走进了一幅没有边框的风景画……
  时光见证美丽的书写。20多年前,这里曾经挖山开矿,腰包鼓了,生态却破坏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后,余村痛下决心,关停矿山、水泥厂,发展生态旅游。“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的昔日矿坑变身油菜花田、荷花藕塘,一年四季皆有景,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2020年3月30日,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余村,看到村子的变化后欣慰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图为2023年10月3日,雨后初晴的陕西秦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出现云海奇观,美不胜收。新华社发 张岚/摄

  小山村折射大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
  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
  山一程,水一程,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情系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国之大者”。碧波荡漾的洱海边,总书记殷殷嘱咐:“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峡深谷幽的秦岭深处,总书记叮嘱当地当好生态卫士;雄浑巍峨的祁连山下,总书记要求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滚滚东逝的长江边,总书记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山西运城,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从东南沿海到黄土高坡,从东北平原到青藏高原,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讲到哪里,对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倾注巨大心血。
近年来,青海省加大力度保护治理境内黄河流域,为越冬候鸟提供良好栖息地。图为2023年11月30日,天鹅与赤麻鸭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境内的黄河上游弋。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一次次重要会议、一次次考察调研,辉映着思想的光芒,彰显了大党大国领袖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并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新思想引领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大家对环境污染的反应这么强烈,这是在一个发展阶段绕不开躲不开的事,必须要把治理污染当作一场攻坚战来进行推进,治理空气污染要有定力和努力。”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坚定表示。
  事实最有说服力。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的情况下,细颗粒物浓度(PM2.5)历史性下降到29微克每立方米,重点城市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14亿多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不管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定决心,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文件,对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各方面工作作出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和2035年的主要目标。
  经过不懈努力,新时代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9%,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就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作出具体部署。
  ——蓝天保卫战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从三方面作出部署:一是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持续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二是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油烟、恶臭等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三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守护好美丽蓝天。
  ——碧水保卫战要促进“人水和谐”。习近平总书记从深入推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扎实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继续抓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净土保卫战重在强化污染风险管控。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既要防止新增污染,又要逐步解决长期积累的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项具体举措:一是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二是深化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成果,严防各种形式的固体废物走私和变相进口。三是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
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治本之策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讲的这个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等等。这些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绿色低碳发展的丰富内涵,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时代10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总书记还分类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执法监管和保护修复,确保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二是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三是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四是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五是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二是严把准入关口,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三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科学利用各类资源,提高资源产出率。
  ——打造绿色发展高地。习近平总书记从两方面作出部署:一是各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区域,要根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自身特色,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二是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项具体举措:一是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成为习惯。二是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
  滇池,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然而,这颗“高原明珠”一度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调研期间,特地来看看滇池,语重心长地指出:“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图为2023年12月10日,云南省昆明市滇池草海湖滨生态带冬景怡人,风景如画。人民图片 郑益/摄
  实施控源截污、恢复生态湿地、整治沿岸违规违建问题……如今的滇池,清波荡漾,海鸥高飞,明珠神采逐步闪亮。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有力的举措保护和修复生态,作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决策,部署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新时代10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以上,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这一任务和举措,明确要求“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方面重点举措:一是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二是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集中力量在重点地区实施一批防沙治沙工程,特别是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三是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四是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努力建设美丽山川。
  ——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告诫,“这些年来,破坏生态行为禁而未绝,凸显了生态保护修复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监管”。总书记对监管工作提出两方面要求:一是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强化统一监管,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设和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督察执法。二是坚决杜绝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义,决不允许打着生态建设的旗号干破坏生态的事情。
  ——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从两方面提出思路举措:一是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推进重要江河湖库、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系统等保护补偿,让保护修复者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者付出相应代价。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十四五’以来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2023年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重要成果。

图为2023年9月13日拍摄的辽宁大连庄河海上风电项目。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再次强调这一要求,提出“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等不得也急不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项要求:一是深入实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确保安全降碳。二是在碳排放强度控制基础上,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三是进一步发展碳市场,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四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升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水平。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总书记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确保发挥兜底保障和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撑调节作用。二是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三是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
筑牢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安全根基
  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密林参天,郁郁葱葱。曾几何时,秦岭北麓违建别墅犹如块块疮疤,蚕食着秦岭山脚的绿色。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以坚决的态度推动问题整改解决,千余栋违建别墅被彻底整治并复绿。
  不只是秦岭。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防范应对生态环境风险、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的坚定决心。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鲜明强调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明确提出“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并就“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两个重点方面作出部署。
  ——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国家生态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应对管理体系,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二是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完善分级负责、属地为主、部门协同的环境应急责任体系,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三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四是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事关公众健康、事关环境安全、事关社会稳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严格监督管理,全面提高核安全监管能力,建成同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推动核安全高质量发展。总书记还强调,要积极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
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
  “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
  美丽中国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要求加深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强调“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为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进一步作出重点部署。
  ——强化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定修订,以良法保障善治。二是完善公益诉讼,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三是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四是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从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四个方面指明路径,强调要优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财政资源配置,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等。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两手发力,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二是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三是进一步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
  ——加强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总书记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三是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四是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回望过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觉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继续书写美丽中国新画卷,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多伦新闻》官方微信

一审:李   欣

二审:李明慧

三审:格日勒

终审:马建东

来源:求是网

多伦新闻
提供多伦县电视台视听节目播放服务,传递县内外新闻资讯,还将适时增加便民服务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