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高中 黄冈中学 黄石二中 荆州中学 龙泉中学 武汉二中
孝感高中 襄阳四中 襄阳五中 宜昌一中 夷陵中学
2025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一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学校:鄂南高中 审题学校:荆州中学
命题人:邱慧慧 李萍 邹敏莉 张喆 审题人:胡金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按照每部或单集的时长,纪录片大致可分为微(30分钟以内)、中(30—50分钟)、长(50分钟以上)等类别。1895年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放映《工厂大门》《火车进站》两部短片,成为纪实影像的开端。当时胶片珍贵,拍摄不易,所以大部分作品篇幅较短。后来,摄影放映技术进步,创作篇幅不再受存储介质的限制。1922年,《北方的纳努克》上映,成为历史上第一部长纪录片。之后,纪录片创作呈现长短篇幅并存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电视机普及,电视逐渐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主要渠道,很多纪录片栏目被固定在30至50分钟之间。创作者大多按栏目时长创作,单集中等篇幅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要形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短视频平台崛起,30分钟以内的微纪录片多了起来。同时,手机视频摄录技术日趋成熟,剪辑类应用程序广泛使用,人们只需用手机镜头拍摄想要记录的内容,再调取影像到时间线,添加特效、花字等后期效果,即可完成剪辑,但由于手机界面较小,存储空间有限,难以创作复杂的中长片,适合时长更短的微纪录片生产。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看影视作品,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头戏。
微纪录片流行,形成了两种衍生现象。一是信息获取即时化、直观化。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侧重于对复杂主题的精简介绍、对核心观点的浓缩提炼以及对概念化知识的影像化呈现,更契合受众在碎片化时间里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相较于查阅书籍或搜索网页,很多人更倾向于通过观看微纪录片的途径来了解知识、获取信息。二是传受合一,促进互动交流。短视频平台具有开放性,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作品,这就打破了纪录片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微纪录片的创作者可以是观赏者,观赏者也可以是创作者,他们通过弹幕评论对话交流,共同研讨问题,互相激发灵感,从而增加了大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或许可以说,大众参与微纪录片的时代正在到来。
微纪录片在叙事上要开门见山,见微知著。不同于传统纪录片惯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循循善诱,引导观影者了解故事前因后果的做法,微纪录片要想在短时间内传情达意,必须直截了当,迅速进入主题,将叙事推至高潮。不论讲述历史事件,还是塑造普通人物,都依托相关细节的叙述,帮助受众在脑海中自主形成一个相对立体的认知。我们可以借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做法。该作品在解读油画《五四运动》时指出,画面是一分为二的水平分割构图,一角是乌云滚滚的压抑景象,另一角的蓝天已若隐若现,一侧勾勒出枯枝,另一侧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预示着阴暗的环境、陈旧的事物终将消亡,新的生命、新鲜力量正孕育觉醒,光明未来即将到来,展现出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简短篇幅就将画作的重要特征、相关史实以及其背后蕴藏的能与当下时代精神产生勾连的主题呈现出来。
总之,微纪录片作为新型影像形式,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微纪录片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视听体验,助力大众影像创作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
(摘编自王达 李智《微纪录片创作之门向大众敞开》)
材料二:
微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正如微博、微信等“微”产品的开发和使用,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迅速地接收新信息并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
微纪录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表现对象完成较为立体的展现,叙事时长短、节奏明快、信息量大是微纪录片叙事的一贯特点。它的记录既可以选择小的人物、事件,又可以选择宏大厚重的主题,通过展示事物微小的“点”来构成“线”,最后展示立体的“面”,以“点”带“面”,通过不同细节的扩大化表达,在观众脑海中塑造出画面,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出事物的全貌。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是优于传统纪录片的。但由于微纪录片的叙事时长很短,所以其所展现的内容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但碎片化的展示方式并不代表微纪录片不能完整地、完美地展示一个主旨;相反地,在将其剧情精简后,将其内容控制在3-25分钟可以更加让人接受。在新媒体中发展,就必须能够达到“快速”的特点,因为现代人们在用新媒体进行社交时,大部分人使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来浏览,所以只有能够抓住人的眼球并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的内容,才能够在新媒体中进行传播,很幸运的是质量较高的微纪录片符合了这些要求,因此微纪录片的广泛传播与其叙事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摘编自邓少涛《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及叙事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纪录片创作之门向大众敞开”是指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短视频崛起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观赏者和创作者。
B.与纪录片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不同,微纪录片更具有大众参与度和互动性,这与短视频传播平台的开放性有关。
C.微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是因为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
D.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型影像形式,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对创作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引发人们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碎片化时间里观看微纪录片是很多人快速获取信息、了解知识的途径。
B.微纪录片要让观众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物全貌;形成立体认知,就要学会“微”叙事。
C.微纪录片比传统纪录片能更好地表现宏大厚重的主题、概念化知识,细节表达更充分。
D.质量较高的微纪录片能够抓住人的眼球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在新媒体中获得了广泛传播。
3.下列微纪录片符合材料二中微纪录片叙事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故宫100》每集只有六分钟,很多讲解以及片花都是以卡通的形式呈现,风格轻快活泼。
B.《她的故事,“触”处动人》在表现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的履职经历时,使用互动游戏形式。
C.《如是生活》呈现张桂梅带病穿梭在教室、食堂,督促孩子们读书吃饭等片段,表现其“燃灯精神”。
D.《三分钟》在火车上打牌、吃东西的乘客,并非专业演员,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打工人群。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从哪些方面对微纪录片进行介绍的。(4分)
5.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现请你为屠呦呦拍摄一个微纪录片,怎样拍摄才能获得更广泛传播?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日私语
程黧眉
我现在住的地方远离北京城中心,在山脚下。我在院子里种了十几种树,每天早上醒来,就会听到外面小鸟的叫声:“啾——”有时是一声,有时是两三声,好像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
家中的两个男孩都去上大学了,留下的钢琴好久没动,都跑音了。我找来调琴师调了调,就开启了每天属于我的美好时光。
是的,每天上午,我收拾好客厅里的杂物,洗漱完毕,打开门廊的大门,让山里的空气流进来,然后打开琴盖,坐在琴凳上,开始了随心所欲的弹奏。起初是瞎弹,男孩们小时候初学钢琴时,我每天盯着他们练琴,不仅熟悉了五线谱,他们弹曲子时哪怕有一个错音我也听得出来,但是人无法永远停留在最好的状态,我完全忘掉了五线谱。是的,十几年已然过去,男孩们长大成人了。
我弹的曲子是《秋日私语》。两年前的秋天,我开始摸索着弹奏这支曲子,没有找老师,用最笨的方法。那个时候我正忧心忡忡,父亲在医院的ICU里跟病魔搏斗着,我无法去看他,就用弹琴来忘却,忘却时间,忘却父亲的病痛,同时忘却我对父亲的思念。我每天闭门练琴,决心在父亲出院的时候弹给他听。我想象着父亲靠在沙发上听我弹琴的样子,即便弹得磕磕绊绊,他也依然会很欣赏地微笑着看着我——这是超越了音乐范畴的欣赏。然而,那个秋天还没有过完,父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随后是母亲,她确实听到了我弹得磕磕绊绊的《秋日私语》,然而秋天一过,冬天刚刚到来,她就匆匆追随父亲去了。
哀伤占据了我所有的时日。我沉浸在这支曲子里,每天弹,不厌其烦地弹,仿佛我最亲爱的两个人、最愿意给我捧场的两个听众,依然在我身边。
弹着弹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只要和弦响起,窗外就会有一群小鸟蜂拥而至。开始我以为是错觉,后来发现并不是。如果我不弹琴,它们只是在树上断断续续地鸣叫;而一旦琴声响起,它们就叽叽喳喳欢呼雀跃呼朋引伴,好像相约着来听我弹琴。刹那间,小鸟的独唱变成了集体合唱。鸟鸣伴着我的琴声,仿佛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以后的每一天,我们会心地相约,琴声是我们的暗号。我失去父母的蚀骨的哀痛,似乎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
今年夏天,小儿子回来度假,因为时差的关系,他每天几乎睡到中午才起床。为了不吵醒他,我取消了上午弹琴的计划。一天上午,在我平时弹琴的时间,我和先生在餐桌旁喝茶,突然听到“噗噗”的声音。我起身走到客厅,声音不见了,回到餐桌旁,声音又响起,好像是书柜上方的空调口发出的。我们面面相觑,是猫、老鼠,还是松鼠?再仔细听,似乎是小鸟!请物业工程部的人过来搭了梯子上去,打开空调的回风口,洞口幽深,里面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小动物身在何处。但是“扑通扑通”的声音更大了,能明显分辨出翅膀扇动的声响,于是大家一致认定是小鸟。但是怎么能够让它出来呢?师傅说不要关闭这个回风口,等它自己飞出来。
然而到了下午,它还没有飞出来,有时安静得无声无息。我担心起来:它会不会饿?会不会渴?会不会憋死了?各种担忧接踵而来。傍晚,我有些焦虑了,坐在沙发上,死死地盯着房顶的那个洞口。
小安呀小安,你在哪里?
我不知道怎么就突然给这只小鸟取了名字。
先生明白我的心意,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你为啥不弹琴给它听?”我腾地跳了起来,对呀!一天只顾忧心忡忡,没有想起用琴声呼唤它。我急急忙忙掀开琴盖,弹起了那首《秋日私语》。
令人惊讶的是,果然,小安发出了鸣叫,而且从出风口的百叶空隙里露出了翅膀一角。原来,空调有出风口和回风口,它们貌似相通,其实是两个通道。小安被憋在出风口处了,那里是一个百叶窗,它啾啾地叫着,翅膀不停地从百叶口处支棱出来。我用手机录下它的叫声,经过一天的幽闭,它的声音依然清脆悦耳,这让人欣喜。
我和先生开始了营救工作,然而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出风口。无奈之下,给当初装修的工长打电话,可他明天上午才能赶到。
这是一个难熬的夜晚,我一次次去看小安,因太晚了怕吵着邻居,我不敢弹琴,就一遍一遍打开手机,播放视频里它的叫声。小安很乖,很有耐心,视频里的它每叫一声,小安就回应一声,很有节奏。
先生说,感觉小鸟是来找我的,它肯定是我的听众。
小安是我那群知音小鸟中的一个?我突然有如神启般醍醐灌顶,或许是这几天听不到我.的琴声,它想方设法来探个究竟?我更加心疼小安了。
几乎一夜不眠的我,第二天一大早就站到沙发上去看小安,显然它已没有昨天那么大的力气,扑腾几下就不动了。我又跑到楼外查看,那个空调管道与墙面的连接处露出一个洞,显然小安就是从这个洞口飞进去的,兜兜转转,它飞到出风口处,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了。小安啊小安,你真是一个奋不顾身执着探寻的小精灵。
我坐到琴凳上开始弹琴,我弹得很慢,很轻,一边弹一边倾听小安的声音,它的叫声没有昨天悦耳了,但听起来依然充满了期待。
终于听到门外工长停车的声音了。我屏住呼吸,心里怦怦跳,等待工长打开出风口的百叶窗,慢慢卸掉隐蔽在百叶缝隙里面的螺丝,小心翼翼地晃动着百叶窗罩。罩子刚刚打开小安就冲破牢笼迫不及待地飞了出来。它先是飞到窗帘下面,又飞到厨房的台面上,最后落到紫红色的沙发上。我蹲在沙发前,终于清晰地看见了它的模样:它很小很小,黄色的小嘴,机灵的眼神,灰色的羽毛。虽然才过了一天一夜,可是我觉得我们是老朋友,在一起有一辈子那么长。
先生用一双大手把小安捧在手心,它显得那么小,毛茸茸的,萌萌的,让人怜爱。他走到大门外,双手一张,小安瞬间飞向天空。
小安飞走了。我后悔没有给它一点水,没有给它一粒米。先生说大自然中什么都有,它需要的是自由,天高任鸟飞。
是的,经历了这一天一夜的禁锢,小安重获自由,终于与它的小伙伴们相聚,它一定更加享受翱翔的快乐。
下几场大雨后,北京的秋天真正到来了。假期过去,我的两个大男孩都要整装出发了,他们大学毕业,将要去远方开始新的征程。我希望他们像小安一样,对一切充满好奇,勇敢地去闯天下,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像小安一样,不论遇到什么险阻,都能用耐心和坚持挺过去,迎接他们的将是蔚蓝的天空。
送他们到机场回来,我又开始弹奏钢琴。此刻,我的心安宁了许多。看到男孩们充满朝气的背影,离别的悲伤萌发出希望和力量。早秋的阳光有如黄金般热烈,树叶沙沙作响,风从山那边吹进屋里。生命轮回,万物生长,从冬到春,从夏到秋,生生不息。《秋日私语》这秋天的旋律,绕过房梁传到窗外,一直飘到天空中——献给我在天上的父母,献给远方的男孩们,当然,还有窗外叽叽喳喳飞来的小鸟们,这里面一定有小安。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24年9月20日15版,有删减)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远离北京城中心的居住环境和家中的钢琴,为后文写自己弹奏《秋日私语》提供了特定的场景。
B.小儿子假期归来,“我”取消了上午的弹琴计划,表现“我”对儿子的关爱,为小安的出现和被困的情节做铺垫。
C.“我”每天弹钢琴曲《秋日私语》,起初是为了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他的思念,后来是因为遵守与小鸟的约定。
D.文章结尾处“我”希望男孩们像小安一样勇敢闯天下,有耐心,表达了“我”对孩子们的期望,深化了主题。
7.下列对文中关于小鸟的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鸟在“我”弹奏《秋日私语》时由独唱变成集体合唱,这种变化表明小鸟们是有灵性的,它们能感知到音乐的美好。
B.文中写被困在空调出风口的小鸟“小安”听到琴声后有反应,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弹的琴声美妙,能吸引小安。
C.“小安”被困也没有放弃挣扎,努力求生,即便历经一天一夜的禁锢,依然坚持等待救援,体现出它的执着和勇敢。
D.作者描写“小安”获救后飞走的情景,表现出对“小安”重获自由的欣慰,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尊重。
8.文章中多次出现《秋日私语》这首曲子,有什么作用?(4分)
9.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生命轮回,万物生长,从冬到春,从夏到秋,生生不息”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也。
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与人也,荆州本刘表地,非孙氏故物。当操南下时,孙氏江东六郡方恐不能自保,诸将咸劝权迎操,权独不愿,会备遣诸葛亮来结好,权遂欲借备共拒操,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亮之说权也,权即曰:“非刘豫州莫可敌操者。”乃遣周瑜、程普等随亮诣备,并力拒操。是且欲以备为拒操之主,而己为从矣。亮又曰:“将军能与豫州同心破操,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是此时早有三分之说,而非乞权取荆州而借之也。
赤壁之战,瑜与备共破操。华容之役,备独追操。其后围曹仁于南郡,备亦身在行间,未尝独出吴之力,而备坐享其成也。破曹后,备诣京见权,权以妹妻之。瑜密疏请留备于京,权不纳,以为正当延挈英雄,是权方恐备之不在荆州以为屏蔽也。
即以兵力而论,亮初见权曰:“今战士还者及关羽精甲共万人,刘琦战士亦不下万人。”而权所遣周瑜等水军亦不过三万人。且是时刘表之长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后,备即表琦为荆州刺史,权未尝有异词,以荆州本琦地也。时又南征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皆降。琦死,群下推备为荆州牧。备即遣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其租赋,以供军实。又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在南郡;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遣将分驻,惟备所指挥,初不关白孙氏,以本非权地,故备不必白权,权亦不来阻备也。
迨其后三分之势已定,吴人追思赤壁之役,实借吴兵力,遂谓荆州应为吴有,而备据之,始有借荆州之说。抑思合力拒操时,备固有资于权,权不亦有资于备乎!权是时但自救危亡,岂早有取荆州之志乎!羽之对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寝不脱介,戮力破曹,岂得徒劳无一块土。”此不易之论也。其后吴、蜀争三郡,旋即议和,以湘水为界,分长沙、江夏、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最为平允。而吴君臣伺羽之北伐袭荆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荆州之说以见其取所应得。此则吴君臣之狡词诡说,而借荆州之名遂流传至今,并为一谈,牢不可破,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而吴君臣A同羽之北伐B袭荆州C而有之D反E捏一借荆州之说F以见G其取所应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恰逢,与《促织》“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的“会”意思相同。
B.诣,晋谒,造访,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的“诣”意思相同。
C.妻,名词活用作动词,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的“籍”用法相同。
D.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与《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备借荆州的说法,流传已久,作者认为这是东吴事后的捏造,并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B.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曹操大军压境时,孙权只想联合刘备抵挡曹操,保住自家江东六郡。
C.孙权说,除了刘备没有人能抵挡曹操,简直把刘备集团视为抗曹主力,而己方担任友军角色。
D.华容之战,刘备独自率军追击曹操;在南郡围攻曹仁,刘备也是出力更多,并没有坐享其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
(2)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
14.赤壁之战后,孙权也并不认为荆州是东吴的,从哪些事实可以看出来?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赵子直帅蜀得须字二首(其一)①
尤 袤
射策当年首汉儒②,去登云路③只斯须。
饱闻治最夸闽郡,已有先声到益都。
壮略定羌元自许,宗英帅蜀旧来无。
前驱叱驭休辞远,看取东归上政涂④。
【注】①赵子直,赵宋宗室。得须字,拈得“须”字作韵脚。②汉儒,此指宋儒。③云路,高远之路,此指入蜀之路。④政涂,治理之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送别诗首先回顾了赵子直当年应对策试的情况,赵子直表现突出,超过众多儒士。
B.赵子直此前任职闽郡,留下非常好的治理声名,不但令我时有耳闻,甚至传到了益都。
C.赵子直是第一个镇守蜀地的宋朝皇室成员,所以作者对他成功治理蜀地十分看好。
D.诗歌虚实结合,将过去的事、现在的事和期待发生的事融为一炉,抒发作者的感慨。
16.诗中包含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写作时,要用反问句强烈斥责统治者对民财极尽搜刮但使用起来全不珍惜,可以引用《阿房宫赋》中的“ , ?”
(2)小李同学秋游洞庭湖,明亮浩瀚的水面,就载着一条小船,他不由吟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 ”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3)“角”的声音高亢凌厉,被用来传送军中号令。古典诗词中,“角”常常可以再现环境,渲染气氛,寄寓情感,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有这样两类气质常为人们所称道:一种是书卷气,( 甲 )。
读书涵养的是“书卷气”,行路涵养的是“烟火气”,( 乙 ),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书卷气”与“烟火气”的有机结合,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也会让人具有“高尚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不是“宅”习“暮”气,更不是穷酸腐气,而是学识涵养、理论功底的外显。保持学习习惯,善于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不仅能增强思辨能力,廓清思想迷雾,还能陶冶心性和情操。身上有烟火气,也尤为难得。烟火气绝不是江湖气,更不是市侩气,而是一种群众工作能力。从风吹日晒的“健康黑”到挽起裤脚两脚泥的“尘土色”,从 A 的号召力到定分止争的公信力,都是烟火气的生动体现。
富有书卷气,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推动改革创新;拥有烟火气,擅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丙),还能有机结合, B 。
胸中纵有万卷,①也要付诸于实践,②多到田间地头察民情、找灵感,③切实解决学与做相脱节、知与行相脱离的问题。④以烟火气托举书卷气,⑤有助于避免师心自用的书生气,⑥以书卷气滋养烟火气,⑦可以解决胸无点墨的无力感。
感悟理论创新涵养书卷气,投身实践创新增进烟火气,努力成为理论“多面手”、实践“百事通”,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仿照下面的示例以“高尚气”为对象另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3分)
示例:烟火气绝不是江湖气,更不是市侩气,而是一种群众工作能力。
2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及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平替即平价替代品,通常指与大牌产品或高价产品功能相似、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寻求平替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军大衣”平替了加拿大“大鹅羽绒服”,张掖的七彩丹霞景点平替了秘鲁的彩虹山,“搭子”关系平替朋友关系等。
面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平替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创新,也有人认为平替在产品质量、市场秩序、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隐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认为平替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材料与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一次联考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是因为”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微纪录片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随着”,跟着,表示事情发生的条件。且原文强调的是“将继续发挥”。)
2.C(无中生有。材料中只说微纪录片有这些特点,并没有和传统纪录片进行该方面的比较。)
3.C(材料二强调微纪录片的叙事特点主要是碎片化叙事中立体展现对象特点,C符合。A强调的是微纪录片影像风格个性化,B强调的是微纪录片传播上的互动,D强调的是微纪录片的拍摄对象。)
4.①篇幅发展变化。②微纪录片流行的原因及其衍生现象。③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④微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共4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对四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答题要点:①拍摄时长合理,控制在3-25分钟。②叙事节奏明快,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纪录片开篇即展示屠呦呦形象、姓名等。③细节要丰富,表达要充分,集中展示屠呦呦的工作状态、专注神情等。④连点成面,主题突出。加入对屠呦呦的访谈,讲述她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介绍她的求学经历、成就及影响等。
(共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后来是因为遵守与小鸟的约定”不准确,从原文“以后的每一天,我们会心地相约,琴声是我们的暗号。我失去父母的蚀骨的哀痛,似乎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可知,后来“我”沉浸在这支曲子里主要是因为父母离世后的哀伤,小鸟的出现只是让这份哀伤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
7.B(写“小安”听到琴声有反应,重点是体现“我”与小鸟之间特殊的情感联系,以及小鸟对琴声熟悉的那种灵性,并不是为了突出“我”弹的琴声美妙。)
8.①《秋日私语》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我”因父亲生病开始弹奏这首曲子,后来在与小鸟的互动中也一直弹奏这首曲子,最后在送别儿子后再次弹奏这首曲子。②《秋日私语》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作者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父亲的思念,在父母离世后,又将哀伤寄托其中。同时,这首曲子也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祝福。③多次出现这首曲子,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曲子的旋律与文章的情感相互交融,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我”内心的情感变化。
(共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这句话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生命就像四季更替一样,不断地轮回和生长,不断地延续和发展。②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周边人和事的感悟,作者经历了父母的离世和孩子们的成长,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常和生生不息。③也暗示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无论经历多少困难和挫折,生命都会继续前行。
(共6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F
11.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者”表停顿,与“也”组成判断句。)
12.D(围攻曹仁,刘备与孙权都出了力,看不出谁多谁少。)
13.(1)(孙权)这(那)个时候只是要求能抵挡住曹操,不敢希望得到荆州。
(共4分,译出大意给1分,“但”“敌”“冀”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但”可译为只、只是等;“敌”可译为抵挡、对抗等;“冀”可译为希望、期待、指望等。)
(2)反而好像这事理亏(过错)在蜀,这是未加分辨没有根据的观点。
(共4分,译出大意给1分,“曲”“耳食”及判断句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曲”可译为理亏、过错等;“耳食”本指用耳朵吃东西,可译为不明实情、不知真相、没有根据、未加分辨等;判断句式体现在译文中有判断动词“是”。)
14.①孙权拒绝周瑜扣留建议,让刘备驻防荆州作为东吴的屏障;②刘备上表推刘琦任荆州刺史,孙权没有反对;③刘备分派部下驻治荆州各郡,孙权没有阻止。
(共5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C(诗人看好赵子直不只是因为赵的宗室身份。)
16.①对赵子直才华的肯定或赞赏,“射策当年首汉儒”说赵子直当年应对策试时排在众多儒士前面;颔联说听到许多夸赞赵子直闽郡治理最好的声音,甚至传到了蜀地;②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去登云路只斯须”言光阴之速,才一会儿就要离开而前往蜀地;③对赵子直的勉励或期许,“前驱叱驭休辞远”告诉赵子直只管驾车前进,不要因为蜀地遥远而推辞;“壮略定羌元自许”表明赵子直本来就有自己的策略,“东归上政涂”,回来之后向朝廷报告成功的方法,是顺理成章的。
(共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示例二: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示例三: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示例四: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一呼百应 相得益彰(共2分,一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甲:另一种是烟火气
乙:只有将“读书”与“行路”相结合
丙:书卷气与烟火气不仅不矛盾
(共6分,每句2分,答对三句给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①“付诸于”改为“付诸” ⑦“解决”胸无点墨的“无力感”,搭配不当,可将“解决”改为“消除”“缓解”等词。
(共4分,一处2分,找出病句1分,改正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示例一:高尚气绝不是伪善气,更不是迂腐气,而是一种道德引领力量。
示例二:高尚气绝不是孤傲气,更不是自负气,而是一种灵魂净化力量。
示例三:高尚气绝不是浮名气,更不是虚荣气,而是一种精神感召力量。
(共3分,句式1分,内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用法:特殊含义。(1分)“多面手”在句中指在理论学习方面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能的人,“百事通”在句中指能用各种知识通过时间来解决问题的能手。(1分)
效果:让语言表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1分)
(共3分,用法2分,效果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审题提示]
符合题意:写作时立场明确,且紧紧围绕核心词“平替”展开论述。
基本符合题意:写作时立场明确,但核心词换成“代替”“替代”“替换”等词则为基本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
1、平替现象对个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平替产品的流行是年轻人消费的适用经济观的体现。
3、平替产品是当下年轻人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之下的一种变通和无奈。
4、喜欢永远无法被平替。
5、大家都平替了谁来原创。
(如有其他立意,言之成理可正常评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借荆州的说法,出自吴国人事后的言论,却不是(符合)当时真实的情况。
借的意思,是本来我拥有的东西借给他人,(但)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不是孙家旧物。在曹操南下时,孙家正担心降到六郡不能保住,众多将领都劝孙权迎降曹操,孙权一个人不愿意,恰逢刘备派遣诸葛亮来结盟,孙权就想借助刘备共同对抗曹操,这个时候只要求能抵挡住曹操,不敢希望得到荆州。诸葛亮劝说孙权,孙权就说:“不是刘豫州没有人能够抵挡曹操。”于是派遣周瑜、程普等人跟随诸葛亮去拜会刘备,合力抵挡曹操。这些(表明孙权)几乎要将刘备作为抵抗曹操的主力,而自己只作为配合的友军了。诸葛亮又说:“如果孙将军您能够与刘豫州同心打败曹操,那么荆、吴的势力变强,三足鼎立的局势就形成了。”这么说来,这个时候早就有三分天下的说法,而不是请求孙权夺取荆州再借用它。
赤壁大战,周瑜与刘备共同打败曹操。华容战役,刘备一方追击曹操。后来在南郡围困曹仁,刘备亦身在军中,不曾单独出自吴的力量,而刘备坐享其成。打败曹操后,刘备到京口会见孙权,孙权将妹妹嫁给他。周瑜偷偷上疏请求把刘备留在京口,孙权没有采纳,他认为正是招揽任用英雄的时候,这样看来,孙权正担心刘备不在荆州作为自己江东抵挡北方的屏障。
就拿兵力来说,诸葛亮刚见孙权的时候说:“现在返回来的士卒以及关羽率领的精兵共有一万人,刘琦手下的战士也不少于一万人。”而孙权调遣的周瑜等人的水军总共也不超过三万人。而且这个时候刘表的长子刘琦还在江夏,打败曹操后,刘备就上表奏命刘琦担任荆州刺史,孙权不曾有不同意见,因为荆州本来就是刘琦的地盘。同时刘备又向南征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都归降刘备。刘琦去世,荆州群下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刘备就派遣诸葛亮督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取这些地方的租赋,来提供军粮。又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驻在南郡;赵云为偏将军,兼任桂阳太守。派遣将领分驻荆州,只由刘备指挥,完全不禀报孙吴,因为这些地方本来不是孙权的地盘,所以刘备不必告知权孙,孙权也不来阻止刘备。
到后来天下三分的局势已经确定,吴人回想赤壁之战,实际上借助了吴的兵力,就认为荆州应该被吴拥有,然而刘备已占据着荆州,这才出现借荆州的说法。再说回顾双方合力抵抗曹操时,刘备固然有借助孙权的地方,孙权不也有借助刘备的地方么!孙权这时一心只挽救自身危亡,难道早已有夺取荆州的志向么!关羽回答鲁肃说:“乌林一战,左将军(刘备)睡觉都没有脱下铠甲,全力打败曹操,怎么能够白白辛劳没有一块领土。”这是不可改动(十分正确)的言论。后来吴、蜀争夺三郡,很快就议和,用湘水作为分界,把长沙、江夏、桂阳分给吴,把南郡、零陵、武陵分给蜀,这样最是公平得当。但是,吴国君臣趁着关羽北伐,偷袭并占领荆州,反而捏造一个借荆州的说法,来显得他们只是夺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地盘,这是吴君臣狡诈诡辩的言论。而借荆州的说法就流传到现在,混作一谈,牢不可破,反而好像这事理亏(过错)在蜀方,这是未加分辨没有根据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