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河东区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

民生   2024-11-23 12:28   天津  

1122日,河东区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副区长商伟作主题发布;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鞠世媛,区教育局局长于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主任闫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春野就有关问题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商伟介绍:

今年以来,河东区将“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一件件民生实事,以钉钉子精神和务实举措倾情民生、全力服务,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着力实现教育公平。接收2所配套幼儿园并投入使用,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200个。新建四十五中教育集团华英学校,实现九年一贯制学校全覆盖。完善特殊教育入学评估机制,连续五年新增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安置率实100%。

二是奋力提升教育质量。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普惠率、公办率均达国家标准。通过“优质校带动、专业部门引领、区域文化共建”,累计组建6个教育集团,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6925名。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博物馆等17所高校和单位共建思政实践基地。深化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搭设实习实训基地1所,建成大数据与会计综合实训室1间。发挥继续教育“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资源优势,2024年获评全国“百姓学习之星”1名、市级“百姓学习之星”1名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1个。

三是全力做好教育服务。开展师德师风义务宣讲276场,新增补区级骨干教师309名,选派5000余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组织专题培训80场、主题班会211场、主题家长会69场。守护食品安全,完成3所高中食堂改造并顺利实现运营,推动“桶餐进班”试点工作。巩固“双减”工作成果,督促教育培训机构安全规范运行。

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一是打造普惠养老多元模式。编制《河东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完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新建5家一级老人家食堂,提升改造1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推动打造1个全生态、专业化的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建设1家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院)。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六助”服务92750人次。

二是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探索与司法机关共建,成立市内首个“民政局驻法院社会救助工作站”。及时预警、动态掌握在保人员家庭情况,确保应保尽保,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3亿元。与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三中心医院开展紧密合作,为困难群众搭建便捷就医绿色通道。为特困供养人员开展免费陪诊,完成6例“一城通办”跨区业务。利用慈善资金为全区1.3万困难群众购买商业保险,构建政府救助+商业保险协同救助新格局。

三是营造儿童健康成长氛围。组织书香阅读、致敬劳模等十余场活动,招募一对一“爱心妈妈”30人、指导社区组建爱心团队155个,发放各类儿童基本生活费684.3万元,筑牢区、街、社区三级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体系。

三、促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一是深化医改,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区中医医院启用患者结算商保直付创新服务模式,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医保刷脸支付。建设城市医疗集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中心医院、武警特色医学中心、海河医院、儿童医院等三级医院构建紧密医联体。

二是筑牢基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成7家社区疼痛门诊,10家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中心,11家胸痛救治单元,11家中医儿科特色门诊,12家数字健共体示范级基层慢病管理中心。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造“3+1+N”家医签约服务团队144个(精品团队40个),全区有效签约人数303604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率81.42%。

三是聚焦民心,增进健康福祉。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达市级标准。开展专家义诊、科普宣传和健康讲座57场,“中医夜市”特色活动5场,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优化妇幼健康服务,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母婴室92个,“两癌”筛查5800人,筛查率100%。

四、着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

一是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市首家示范性街道就业驿站—中山门街道就业驿站在我区成立,同时我区今年还成立了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驿站和街道退役军人就业驿站,推进“一站式”解决招聘需求。举办各类招聘会100场,提供招聘岗位8.9万个,实现新增就业16007人。积极培育“沐虹易数智应用基地”等一批有潜力的企业打造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创业培训1216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57.5万元,落实各类补贴1941万元。赴天津工业大学、天津音乐学院等高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共组织就业见习2416人次。

二是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指导推动中能建天津电力设计院和天津电建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京津冀电力行业劳动争议调解联盟,吸引60余家电力行业上下游企业加入。充分发挥“河东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力量,构建以街道调解组织为主,商会及企业调解组织为辅的“一纵多横”劳动争议调解模式。

三是落实改革推进全民参保。有序推进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工作落实。坚持“扩增量”和“保存量”并举,重点关注新增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中断缴费人员及劳务派遣等组织的参保,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参保服务。









新华社记者

今年我市首家示范性街道就业驿站在河东区中山门街道成立,请问,就业驿站的建立对区域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有什么帮助?下一步,河东区针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有什么举措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于春野


河东区中山门街道就业驿站作为我市首家示范性街道就业驿站,是由市区两级人社部门统筹规划指导,选址在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龙潭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辐射街域内15个社区、8.5万居民、1000余家企业商户。驿站内划设接待服务区、信息查询区、综合活动区3个基本功能区,配备有各类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设施设备,并在醒目位置公布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人员情况等内容。集聚需求摸排、岗位归集、经办服务、政策宣传、供需匹配、创业指导、就业援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依托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信息化自助一体机、多功能显示屏,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致力于“一站式”解决辖区内居民、企业的求职、招聘需求。驿站运行不到两个月,开展直播带岗6次,职业指导5次,举办招聘和政策宣传活动5次,并开发岗位100余个,接待企业和居民500余人次,登记求职人数近200人,80%以上推荐了面试岗位,是我区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行中山门街道就业驿站成功经验,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同频共振。我们持续发挥我区人社工作纵横互联机制,与区发改、市场、投促、科技、商务、文旅等部门紧密联系,促进产业、人才、投资、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同时,进一步用好“人社局+街道+园区”的纵向服务机制,打造人社特别是就业服务矩阵,逐步实现联动发展。

二是进一步健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我们综合街域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因素,在万达商业广场等区内重点楼宇商圈和园区打造多个各具特色的就业驿站,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常住人口广覆盖、用人主体广惠及、就业创业全贯通。

三是进一步擦亮河东人社“专业+暖心”服务品牌。继续创新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进园区、进楼宇的“双进”项目,在区内重点园区、商务楼宇设置人力资源服务站,常态化配备人力资源服务专员,对园区和楼宇的企业、人才在就业创业、人才引育、社保档案、劳动关系等方面问题实现派驻式的答疑解惑,把人力资源服务送到企业和人才家门口,让人社政策真正“看得懂、算得清、用得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天津总站记者

随着近年来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逐渐多样化,社会救助工作由单一物质救助向多元化综合救助拓展,请问,河东区在社会救助工作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 鞠世媛
近年来,河东区始终在如何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上积极探索尝试,打造了“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彰显出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的工作格局。
一是搭建共建平台,提升救助保障水平。今年,河东区民政局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形成了“民政+司法”的特色经验模式,与河东区法院建立了《关于精准开展社会救助 合力推动执源治理工作机制》,打造法院“执行裁定书”代替无财产证明工作机制,成立了全市首个“河东区民政局驻法院社会救助工作站”,涉及生活困难的被执行人可以在工作站提出申请,切实将社会救助窗口前移。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提供精准帮扶救助。自2023年以来,河东区民政局不断在创新服务方式上下功夫,在日常入户走访中发现,分散供养人员存在独自一人看病就医的问题,对此区民政局结合特困人员的需求特点,自2023年1月开始,为社区担任委托照料人的分散供养人员提供了免费陪诊和上门送药的服务。在此基础上,今年逐步扩大服务范围,为困难家庭中的独居、高龄、重残等特殊人群提供免费线上问诊、上门理发、家政保洁等服务,切实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帮扶,着力解决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三是打通就医通道,助力群众便利就医。自2020年10月起,区民政局与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共同建立了困难群众就医“绿色通道”,住院病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今年不断拓宽渠道,积极为困难群众就医提供便利,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签订了《医疗救助战略合作协议》,为困难群众开辟了更多、更可靠、更便捷的就医选择,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今晚报记者

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请问,河东区在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谢谢



区教育局局长 于曦

 

我们在满足群众“有学上”的需求上下功夫。

根据河东区人口变化,做好了2024-2035教育资源布局规划,加快学位资源供给。近年来,我区先后新建配套幼儿园9所,建设义务教育配套学校8所,成立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还建成并投入使用了1所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满足百姓享受就近优质教育的需求。

我区在满足百姓“上好学”的愿望上下功夫。

一是为“身体好”创造条件。我区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小学实施课间十五分钟制,每天一节体育课,充分利用学校场地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最大限度保障学生运动时长和运动量。实施“运动场地提质扩建15万平方米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完成7万平方米,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运动体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为“学得好”引进资源。我们深化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学前教育阶段坚持公办民办幼儿园一体化管理,鼓励联盟园建立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义务教育阶段依托天津市教科院资源扩优项目完善集团准入制度,形成集团发展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品牌输出、优质师资流动、管理制度复制、教师招聘培养、学校发展指导等方式带动新建学校发展,我区新建的太阳城学校、东局子学校、实验学校、育才学校、卓越学校、冠云小学、行知小学、凤凰小学均通过加入优质教育集团受益。高中教育方面,我区积极谋划,制定2018-2028十年规划,实施品牌高中建设工程、强校工程、跨越工程,同时加强高中学科建设,已建成36个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自2021年起每年培育6个学科育人示范基地,培育1个生涯教育示范基地。

未来几年我区还将引进“市五所”优质教育资源,建设2所十二年制学校——天津一中河东学校和天津市实验中学河东学校,为全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而努力。 


津云记者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请问,河东区是如何规范和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和健康需求的?


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主任 闫艳

教育区教育局局长 区教育局  

河东区卫健系统坚持“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的原则,推动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我区常住居民签约服务覆盖303604人。家医团队采取“3+1+N”团队服务模式,为辖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以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签约后,城职医保和城乡医保门诊报销比例提高5%。我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自2017年启动和组织实施以来,签约率持续提升。

随着家医签约工作的深入开展,签约居民的服务需求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家医签约工作。

一是优化服务方式,探索多样化路径。加强全科和专科医生的协作,促进基层医防融合,增强签约服务的连续性、协同性和综合性,结合老年人健康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健康促进等服务,推动家医签约进校园、进社区,不断扩大家医签约受众群体。

二是丰富服务内涵,提供精准化服务。家医签约由一年一签,逐步扩展为2——3年为一个签约周期。此外,我们也将加强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定期主动联系,关心签约居民健康状况、提供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等服务,通过联系增加互信互动,构建长期稳定的服务模式。

三是深化为民情怀,提供便捷化服务。面对特殊群体,我们也将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比如,为符合条件的行动不便、失能失智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同时,发挥我区在家庭病床方面的传统优势,为签约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总之,河东卫健系统将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不断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促进签约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助推家医签约高质量发展。



来源:区委宣传部


 
转载须注明来源津韵河东微信公众号




津韵河东
海河东岸,“津”彩绽放!讲好河东故事,传递河东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