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赣科
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小科
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国金的署名文章《“政校企会”协同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文如下:
“政校企会”协同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赣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国金
高校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和科学实施,对于地方高校办出特色、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赣南科技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应用型高校属性、面向地方产业需求和现代产业体系等角度出发,确立了“两层半”产业精细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开展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着力培养懂理论、精实践、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与培养路径。
产业学院“政校企会”“1+3N”协同育人
产业学院多形式有特色产教融合班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制造业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因素。赣南科技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制造产业需求,立足赣南、服务江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家具、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以服务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己任,结合本科高校分类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市属高校自身属性,确立了“两层半”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定位,为产业培养“产业精细工程师”应用型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新时代产业工程师。赣南科技学院制定了与“两层半”“产业精细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政校企会”协同育人“两性两度”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部门——方向引领、产业贯通: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引领与协调作用,提供政策支持与产业支撑,引领人才培养紧跟产业发展,使得人才培养有了创新性。学校——开放实施、社会服务:高校紧跟产业需求设置特色班级,开放实施,采用“一企一策”,培养适应产业所需的人才,使得培养的人才有了高契合度。企业——资源导入、深度融合: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多方位资源,并嵌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得人才培养有了高适应度。学(协)会——资源聚合、指导扶持:学(协)会充分调动行业资源,协助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扶持产业学院良性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及时保持前瞻性。
产业学院实施“2+1+1”培养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产线或岗位要求为前提,按照组合式、复合式和混合式等组班方式,开办行业特色班、产业创新班、校地合作班与行业实践班等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班,共同制定了产业学院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人一课堂”“一人一导师”“一对一学徒”等特色培养方式,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双导师”共同授课。探索“专业共建、课程共创、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师资互补、校企联动”校企合作新路径,积极发挥地方政府部门与行业学(协)会的政策优势,建立“政校企会”协同育人质量保障体系,扩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深度参与度,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编辑 | 赵歆
值班编辑 | 赵歆
文章来源 | 融媒体中心 中国教育报
初审 | 邓雪清
复审 | 李晓敏
终审 | 李国鹏
QQ号:2748510021
投稿邮箱:27485100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