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看一看,对国外彻底祛魅了

教育   2024-09-03 08:15   新西兰  
之前看过很多文章,家长带娃出国旅居——
吃香的喝辣的,奢侈品是廉价的,教育是松弛、课外班简直跟不要钱一样,但凡分享出来让人看的,都带着一种全家被拯救的感觉…
很多人看完都以为,国外的汉堡比国内香,国外月亮比国内的圆,国外的教育比国内强。
如今我深度体验后只想说,出国,挺去滤镜的。
01
先说教育吧。
很多人出国都是为了小孩教育,想让下一代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最好能完成阶层跨越。
他们普遍对国内教育不满意,觉得公立禁锢了独立思考,私立洋不洋中不中,国际学校性价比低,于是咬咬牙,心想不如送小孩出国读书。
可出国就没问题了吗?会有两个结果。
第一个是小孩很耐鸡又被爹妈PUA的很彻底,努力卷藤校一心要当人上人,进入白人主流社会。
这类小孩活得不会比国内卷高考更轻松,从学业上来说,既要卷中国人擅长的学术,又要卷欧美人热衷的体育。
而且他们还不是一般的卷,学术要卷过当年的海淀黄庄,体育要登上奥运领奖台。国内能出一头,都不是一般人,但在尔湾这样的华裔二代一抓一把。
谷爱玲也就是运气好,碰上了冬奥在中国开幕的年份,沾了冰雪项目的光一炮走红。今年的奥运再看,那些曾经白人霸了多年的项目,网球击剑都已经开始有华裔一代崭露头角。
而且他们无一不是美国名校里镀金出来,不只是四肢发达,头脑也非常灵活。花滑陈巍耶鲁学统计学和数据科学、重剑江旻憓斯坦福学国际关系,子高尔夫张思阳还在考虑专业…
带得动这些小孩的爹妈,可都不是一般人。如今美国尔湾里扎堆的,都是海外加强版的海淀家长。
还有一种父母,出国就为彻底躺平。
刚来新西兰有个老朋友请我吃火锅,他说顺便给我看看他新给儿子看的高中。基本定了这一所,学校特别特别好…
我就问好在哪里呢?他沉吟了一下说,就是海外版的蓝翔技校。学业不卷还能学好几些手艺。
这种做法比较智慧,爹妈给小孩圈块地。在可见的旷野上随便溜达,都错不了。
但有些爹妈没怎么出过国,满脑子里都是旷野。
他们不知道,旷野太大真不是什么好事,到处是野兽和陷阱,心里没有个文化大本营,溜达溜达就回不来了。
像不少老移民的二代,早已是黄皮白瓤香蕉人,中国话不会说,中国节从来不过,除了买房靠爹妈给付首付,其它已经没啥中国传统痕迹了…
职业也是体面的,毕竟创一代去新大陆打拼天下,不是富贵命精英层,就是爱拼才会赢的一群人,对下一代的教育盯得很紧,读名校毕业不是医生、律师,就是工程师,最不济也是个码农…
但和父母挺疏远的。精神完全被西化,没有文化归属感。就算能力再不济的那种,找公益机构没有钱的那种,只要找到个事儿做,会立刻搬离父母的家。
我认识好几个都这样,父母聊起儿女都是骄傲,儿女跟父母多讲一句话都嫌多。这还是在一个国家,万里之遥更不要指望全家人还能拥有共同的文化认知。
所以有人才会说,如果没有家长陪读,就不要把小孩过早送到国外去。小学初中坚决不要,高中仍需谨慎。
不然你砸了半生心血和全副身家,最后只是送走了一个陌生人…

毕加索笔下痛苦纠结的妈,奥克兰美术馆

02
再说说生活。
我的体验讲过很多了,总而言之就是国内劳动力便宜,所以有点钱就可以双手不沾阳春水,但国外完全不行,任凭你曾经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得自己刷锅洗碗。
请阿姨1个小时40刀起,打扫一栋house洗洗厕所加吸个尘180刀是友情价;
洗车一次一两百刀,七十多岁的老爷爷都要排队去自助洗车;
厨房的电灯一直接触不良闪烁,房东太太说要忍到多坏几个再请电工上门…
我本来不以为然,直到有次她提醒我不要转盥洗台的水龙头,说上次掉了颗螺丝请人修,换龙头加人工花掉了1800刀。
服务昂贵到咋舌,所以有钱人到了国外,基本没例外都会变抠,请你喝咖啡都很谨慎,把AA当做本土化适应。
前两天和在新加坡旅居的朋友聊我最近的境遇,说起我开车去奥大刮了柱子,心疼坏了。她好奇地问,你还买车了?
我说,要住一年啊,买比租划算。二手大概花了五万块。
她听了大惊失色,说那太便宜了吧,随便刮吧!使劲造!新加坡开车的都是富豪,国内开法拉利的,来这里都得坐公交。
一方面公共交通方便,另一方面越有钱的人越舍不得花。

很奇怪,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一种生活的紧迫感,买房置业要拥有不动产;吃糠咽菜都不怕,只要账户里能看得见存款。

外国人完全没有这种负担,完全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派头。薪水按周发,房租按周付。想让他们多付一周的钱?不好意思,银行里没有。

第一次知道老外生活方式,我是极其震惊的,问朋友,这些本地人都不愁吗?

他说,有啥可愁?小孩上学不要钱,医院看病不要钱,吃喝没钱找政府拿。你说他们有啥可愁?

中国人没有办法活成这样,账户有存款的失业,都感觉天崩地裂。

国外的生活还很无聊,这种无聊也很奇怪。在国内也一周不出门,你不会感觉空虚,但跑到国外不干点什么,内心立刻失重。
想起了早年出国的朋友,跑到美国英国法国的,男爱木匠,女爱种地。
男耕女织变成现实,就是为克服这种失重感吧。

03

为什么还要留下去?
最近看到一个帖子吐槽加拿大,说遍地印度裔。占领了小公园快餐店,入门级的工作岗位,甚至现在幼儿园里超过50%都是印度老师…
他们为了工签甚至免费帮雇主干活,不够还从印度远程招人,以至于加拿大的生活和经济断崖式下降。
评论区里各种不屑,说你水深火热也不舍得回国。

大部分人为了小孩会忍下去。我有个远方堂哥,当年带小孩治病放弃了大学教职,跑到加拿大干体力活儿,常失业吃救济,不生唏嘘。
哎,无法摆脱被小孩套牢的中国人的一生…
最后说两句心里话。
有PR很方便但我没考虑长期旅居,因为世界上没几个地方比中国生活更方便。
初到新西兰的时候房东跟我逐一讲解家电用法,从洗碗机到洗衣机,三个按钮也要详细介绍。我心里笑,他们对国内真的不了解——
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碎渣机样样不缺,我全屋灯光、窗帘、电视影响全是语音交互的;而房东的打印机还处于黑白时代,电饭锅是那种老式套筒状的,古董级…
不过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带娃出国,哪怕只坚持一年。
一方面给小孩学业上更多选择,另一方面脱离舒适区,看见40岁的自己仍能逆流而上,拥有无限的可能。
但要管理好心理预期,准备好几件事——
第一,要有明确目的。
开拓眼界还是提升英文,想逃离内卷寻求真正的教育,还是想卷升学进TOP100的大学?
开拓眼界,随时可以出国,短期插班1个月最合适,边上学边旅行,了解当地教育特色,也可以看遍国外的风土人情;
提升英文,至少三个月起。一个月根本不可能,除非小孩在国内的英文水平就已经很高,否则也就是磨磨耳朵。
家长想的很简单,进了校门娃就跟外国小孩打成一片,全英文课堂浸润就搞定一切,实际上根本没可能,三个月培养出一点儿语感就很不错了。想彻底搞定英文,就要去没有华人的学校,扑腾半年起…
长期陪读挺辛苦的,一定要有绝对的目标,学习鸡娃倒是所谓,主要是要有目标,没有目标就很难捱,遇到一点儿问题就会想退缩,久而久之容易抑郁。
第二,选择适合的教育系统。
想卷别来新西兰,这里8年级下的小孩没有作业,都在疯玩。正经点的就是体育运动,各种球类项目、大运动体能班遍地…
想学业有成不太建议去泰国学习。顶尖的学校,钱不少收但最后录取的offer里,大神也就那么几个,还都是靠爹妈卷出来的。有这份儿钱还不如去东南亚其它更穷一点儿的地方降维打击,国际学校里有钱人和资源都更聚拢;
想锻炼身体不太有必要去新加坡,大部分家长被环境影响,都要忙着卷升学…
英美有一批忠粉,但基础教育真就那么回事。你看到的是硅谷精英牛逼哄哄,那都是被教育制度层层筛出来的小样本…
理解国外的教育逻辑,做好心理预期,就不至于出国天天抱怨,面有菜色教子,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第三,做成本预算。
实际花费的永远比你预算得要多,新手还要交各种学费…
谨防华人专坑华人。初到海外大家语言不好,喜欢扎堆圈子,经常就被对方打了七寸——
吃饭悄咪咪算多十几刀的茶费,龙虾缺斤短两;买车租房都有被骗的桥段,死赖着不退费,因为他们知道你短期出国,没精力没钱和他们打官司,就为所欲为。
这些都是学费。
不一样的是,小孩的学费交给学校,成年人的学费交给了社会。
-END-

Miki粥
媒体人,写有《顺义妈妈不配有梦想》一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