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刘氏刘姓宗亲网”免费订阅!
刘姓历史上人才济济,活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足迹遍布天下,留下的历史文物遗迹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多遗址、古建筑、碑碣墓葬、府院园林、纪念地等,都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择其一部分简介于下:
1.尧庙、尧陵
帝尧时刘姓始祖,又是远古贤达王帝之一。相传帝尧曾建都于平阳(今之山西临汾)后人为纪念他,就在临汾一带建立了尧庙,庙内现有碑碣十余座,记述他的功德和建庙经过
尧陵在尧庙东北40公里郭村西。相传修建于唐朝初年,后经历代重修,始具规模。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2.汉陵
即西汉皇陵,座落在陕西咸阳市北原上。西汉共有11个帝王陵墓,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陵在西安市郊区外,余者均在咸阳渭河北岸。陵墓自西而东绵延约50公里,依次为武帝刘彻的茂陵、昭帝刘弗陵的平陵、成帝刘骜的延陵、平帝刘衎的康陵、元帝刘奭的渭陵、哀帝刘欣的义陵、惠帝刘盈的安陵、高帝刘邦的长陵和景帝刘启的阳陵。陵丘皆为覆斗状,上小下大,用夯土筑成。因规模宏伟,又称为“山陵”。
3.光武帝陵
汉光武帝陵又称原陵,俗名刘秀坟。位于河南孟津县东邙山上。墓冢为半圆形夯土丘,周围古柏环绕,苍翠挺拔。内有光武帝祠堂一座 ,以及宋开宝六年(973年)《新修后汉光武皇帝庙碑》一通。祠殿前有元、明、清和近代石碑四通。神道两旁植古柏28棵,象征辅佐光武帝的云台28将。
4.刘知远墓
刘知远是五代时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史称后汉高祖(本为沙陀部人)。其墓在河南禹州市西北30公里柏嘴山下,又称后汉高祖睿陵。刘知远墓东18公里有“高后陵”,西4公里有其子“后汉隐帝颍陵”,组成后汉皇陵墓群。
5.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位于河北满城县城西南1.5公里的陵山上。墓穴凿山而成,内有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等。墓室庞大,犹如地下宫殿。随葬品奢华丰富,以出土金缕玉衣而闻名中外。
6.梁孝王墓
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刘启的胞弟,封梁王,死后葬于河南永城市北31公里芒砀山南保安山东麓。墓室凿山而成,由墓道、甬道、后室及两侧的耳室和迴廊组成,俗称“梁孝王洞”。该墓结构规整,布局对称,规模宏大,可与河北满城汉墓相媲美。
7.刘禹锡墓
刘禹锡墓在河南荥阳市东5公里东十里铺村南的檀山上。据《新唐书》记载,刘禹锡七代祖先迁洛阳,为北部都昌人。坟墓在洛北山。后因其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檀山原。
8.刘过墓
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江西泰和人,为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其墓在江苏昆山市马鞍山东麓。墓前有花岗石墓表,上书“庐陵处士龙洲刘先生之墓”。墓东有祠,内立《宋刘龙洲先生遗像并记》碑一通。
9.刘基墓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朝末年辅佐朱元璋立功,封诚意伯。其墓在浙江文成县南田区西北夏山。墓前立有“明开国太师刘文成之墓”石碑一方。
10.刘勰故居
刘勰是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原籍山东莒县,撰《文心雕龙》,晚年出家,栖息定林寺以终。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原籍莒县城西浮来山中修建寺庙,亦称定林寺。寺内有大佛殿、校经楼、三教堂等建筑,寺前巨石上镌刻“象山树”三篆字,传为刘勰所书。
11.刘永福故居
刘永福,字渊亭,清代民族英雄,黑旗军首领。1867年率领黑旗军入越南,1873年至1885年在越南抗击法国侵略军,战绩卓著,法军丧魄。其故居在广西钦州城内,又名三宣堂,是他入越抗击法军凯旋后,于1891年建造的砖木结构房屋,总面积1.2万平方米。
12.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故居在湖南宁乡县花明楼乡炭子冲。房屋为土木结构。这里是刘少奇诞生处。1980年按原貌修葺,陈列有实物、照片资料等数百件,供人观瞻。
13.汉台、拜将台
汉台是刘邦受封为汉王时兴建的宫殿遗址,在陕西汉中市内。相传刘邦封为汉王后,即在该处建筑宫殿,殿旁遍筑楼馆亭阁,画栋连云,十分壮丽。汉中市南又有拜将台,为南北并列的两座方形高台,南台上竖“韩信拜将坛”碑,北台上建有台亭阁。两台周长百余步,面积达2194平方米。史称韩信善于用兵,萧何赏识其才,向刘邦力荐。刘邦遂择吉日设坛拜韩信为将,委以兵权。此后韩信率兵东征西战,助刘邦亡秦灭楚,立了大功。相传当年刘邦所设之坛即是此台,俗称拜将台。
14.白帝城
白帝城座落在四川奉节县东约15公里,长江北岸的一座小山上。它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大江,气势十分雄伟。相传三国时,刘备为关羽报仇,举兵伐吴,兵败退守于此,临终时托孤于诸葛亮。如今,这里成为人们纪念刘备的场所。
15.陋室
唐朝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筑陋室自居,其地在今安徽和县城内。清乾隆时重修,现存屋室九间,室前有石铺小院,室后有小山和龙池。内存岭南金保福所书《陋室铭》碑,文为刘禹锡所作,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市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刘锜祠
刘锜祠在安徽阜阳市城西北隅。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刘锜赴东京留副守之任时道经顺昌(今阜阳),正值金兵破汴京后东侵,刘锜遂协助太守陈规守城。金兀术兵临城下,放言恫吓说:“以吾力破尔城直用靴尖踢倒耳。”然刘锜全然不惧,出奇用智,以两万众破金兵十万,并挫敌人精锐“铁浮图”,取得大捷。时人为纪念刘锜功勋,特建祠祀之。经历代修葺,今祠宇尚存。
17.七门堰
七门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安徽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该堰始修者名刘信。刘信是刘邦兄子,汉初封羹颉侯,食邑于舒,为发展农耕,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引水灌田。东汉时,刘馥任扬州刺史,实行屯田,又循刘信故迹修复荒废,扩大了灌溉面积,可灌田15000顷。明朝宣德年间,又有县令刘显,疏浚旧渠,制定用水制度,人民世受其利。后来为纪念三人功德,当地人特建“三刘祠”于堰口,勒石树碑,世代祭祀。如今,这里山水相映,五谷丰登,成为游人的好去处,被誉为“龙舒八景”之一。
18.汉高祖斩蛇碑
在今河南永城芒砀山南麓,相传这里是刘邦斩蛇起事之处。据史书记载,刘邦起事前一日喝完酒,率众夜行,过一沼泽地时,先派人前去探路。不久,那人回报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道。”刘邦厉声喝道:“壮士行路,怕什么!”于是挺身向前,拔剑将大蛇斩为两段。传说大蛇死后,血流满地,有人路过那里,见一老妪哭诉:“我儿是白帝之子,变蛇拦路,让赤帝的儿子杀了。”说完忽然不见了。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命人在斩蛇处建庙立碑,以示纪念。
如今,高祖庙早已毁坏无存,仅余石碑一座,为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所立。碑座是一石龟,引颈缩尾,有爬行之态。碑额书“日月汉高祖斩蛇处”八个大字。
凡是刘氏的宗亲们,将这篇文章传扬出去, 远播刘氏文化,弘扬刘氏精神, 携起手来,团结一致,共创刘氏辉煌! 赞赏码 小编整理不易, 支持刘家,敬请打赏!多少随心! 感谢您的赞赏!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打赏 谢谢刘氏宗亲的鼓励和支持 (您的捐助将全部用于刘家平台建设和总谱出版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