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杰出科技人物 | 规划巨擘 以智慧之笔绘就城乡发展新蓝图——访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一级巡视员李锦生

政务   2024-11-19 20:20   山西  

导 语

岁月如歌,征途如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山西这片历史悠久、人民勤劳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杰出科技人物,他们以爱国之心、创新之志、求实之行、奉献之情、协同之力、育人之责,为山西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如同一股蓬勃的力量,以热血与智慧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强大紧密相连,推动着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

从10月9日起,本平台开设“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三晋杰出科技人物学习宣传活动”专栏,讲述三晋杰出科技人物践行科学家精神,扎根基层科技一线,爱岗敬业的光辉经历,宣传他们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锐意奋斗,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优异成绩,展现他们与山西同呼吸、共命运的拼搏历程。在新时代征程上,我们也期望,通过本专栏宣传,能够激发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以强大的创新自信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规划巨擘 以智慧之笔绘就城乡发展新蓝图

——访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一级巡视员李锦生

     “十里城墙卧神龟,放眼堞楼紫霞围。试问人气何以旺,原来六门敞心扉。”刚刚过去的2024年国庆节,平遥古城再次迎来了五十多万全国各地的游客共同领略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然而,这游人如织的盛况并非一蹴而就,它的今天与李锦生这位城乡规划师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持续关注密不可分。

李锦生,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一级巡视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多年致力于古城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主持完成的《平遥古城保护规划》获建设部二等奖和山西省一等奖,为古城申报遗产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填补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空白。从业四十多年来,李锦生的工作始终围绕着城乡规划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他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多座城市的城乡规划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87年,李锦生在平遥古城调研

规划是用脚走出来的

“城市规划其实并不陌生,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城市规划就是一张图纸,但事实并非如此。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因此一个好的规划,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李锦生说。
李锦生出生在平遥古城的的一处四合院里。上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他均未离开过这座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镌刻在他整个童年及少年的记忆里。
 1983年,李锦生大学毕业后来到山西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工作。1986年,平遥古城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年,山西省城市规划设计院接到山西省建设厅关于《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任务,李锦生担任项目主持人负责此项工作。从此,他有了与生长城市的另一种情结,开始了平遥古城发展谋划、保护传承、活化利用近四十年的不解之缘。
李锦生虽然之前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中负责五台山多个景区的规划,有了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但此次作为平遥古城保护规划的项目负责人,他却仍感重任在肩。
“当时我国在名城保护规划方面没有统一的编制标准及编制办法,我们只能边工作边探索。我虽然在平遥古城长大,但是真正去主持规划工作时,却感到古城保护规划的技术艰巨与复杂。”回忆起当年的工作经历,李锦生感叹道,“平遥古城的保护规划是我职业生涯中意义深远的一项工作,是我从大学书本知识到实践中真正理解技术原理、从入职规划师到掌握城市发展规律的最佳实践地。”
1987年是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最重要的一年。他和项目组同志在平遥古城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工作了半年时间,对古城内的每一处院落、每一栋建筑、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企业进行了详细建筑踏勘和社会调查。对每一间房屋的建筑质量、文化价值、产权状况、居住人口、从事职业、生产经营、设施配套等进行调查和上图,总结提炼了平遥民居建筑的特色,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9年,历时三年的《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终于完成。该规划是国内最早完成的名城保护规划之一,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系统研究了平遥古城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和社会价值,提出了全面保护的思想,为古城保护提供了技术和制度保障,也为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锦生谈及多年的工作准则时说:“规划的最初工作都是用脚走出来的,只有实地调研,才能形成一整套符合实际的保护思想。从五台山景区到平遥古城再到山西很多城市,我参与的每一个规划遵循的基本路径就是调查研究。”

李锦生介绍其1989年的手绘图

做规划工作情怀非常重要

李锦生说:“城市规划是一个既需要专业技能又需要深厚情怀的职业。这种情怀不仅是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更是对城市、对社会和对居民、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平遥古城保护规划中,民居保护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李锦生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和图纸,其中一幅1989年的手绘图更是见证着他这些年对规划事业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
“那个年代都是手绘,这是一张1:3000的典型民居保护规划图。当时,我手绘了很多这种图,从彩色挂图到黑白图册大部分由我自己手绘完成,但是这些年地方管理部门多次搬家,在我手里保存下来的就剩下这一幅了。”李锦生略有遗憾地回忆道。
李锦生在调研古城的过程中目睹了2.25平方公里居住5万多人的拥挤状况:一些居民一家人挤在一个炕上,舒适的传统四合院演化成了大杂院;主要党政机关及管理部门、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机抅、中小学、部分规模不小的工业企业都集中在此。由此,他看清了保护历史文化的底层逻辑、社会基础,那就是居民支持很重要。古城需要疏解一些功能、人口,在此基础上改善居住基础设施,从而改善居住条件。这就是后来在规划中确定的“保护历史文化财富和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是两个同等重要的问题,否则保护将失掉群众基础”(摘自1989年保护规划文本第二条)的思考来源。
他带领团队深入古城,对古城的历史院落进行了详细的评估,提出分区分级分类保护的规划对策。在他的规划下,平遥古城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还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一座最具生活味道和文化魅力的古城。
1997年12月3日,山西平遥古城(含古城外双林寺、镇国寺)、云南丽江古城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历史古城整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在李锦生的规划工作中,他始终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注重历史文化传承”这一理念放在首位。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李锦生接到援川通知。“我省的援建工作主要是两个阶段,都江堰市的临时过渡安置房建设和茂县的灾后重建。”李锦生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利用50天时间,完成93个片区、37250套过渡安置房建设,让灾民们及时入住新房,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积极引导村民们保护乡村文化的建设理念。”
“如今,都江堰、茂县那些极具地域感和乡土气息的农家宅院正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从废墟到家园重建,从危房到特色农宅,作为一名见证者,我倍感荣幸。”作为当年汶川震后过渡安置房援建的常务副总指挥,李锦生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李锦生在伏案工作

规划要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李锦生说:“作为一名规划行业的工作者,前瞻性和创新性是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每一位规划师都是完美主义者,希望自己设计的作品毫无瑕疵,但这是理想状态。如何趋近完美,实践和时间就是最好的检验者。”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原因,多年来,李锦生频繁回到平遥,这也为他提供了深入了解和观察古城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机会。他可以直接与当地居民、保护工作者和规划者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这种近距离的观察和检验,有助于他更准确地评估规划的实际效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多年来,平遥古城在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保护、真实保护的底线下,统筹保护区、景区、社区及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火热,古城可能会面临房屋空置化、人口老龄化、过度商业化等挑战。那么,我们城市规划者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就要前瞻地实施古城新保护举措、新发展政策。”李锦生表示。
李锦生不仅注重规划理念的创新,更注重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多年来,他主持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群规划、太原都市区规划、各市城市规划、自然景区与文化遗产规划、山西高教新校区规划、汾河公园规划等全国各类规划、设计及科研项目二百余项,主持撰写出版《山西古村镇历史建筑测绘图集》《中国规划实施理论与典型案例系列丛书 》十套,这些工作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带来多项荣誉:他是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山西省十大科技贡献杰人物,获省部级优秀规划奖三十余项。
李锦生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分会的主任委员,组织国内学者研究中国规划实施规律、理论和实践,总结出版了广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南京、苏州、厦门等城市的先进实践,为中国城乡规划领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高等教育领域,李锦生的身影同样闪耀。他在多所知名高校担任导师与教授职务,致力于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勇于突破传统框架,为城乡规划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新鲜血液。

四十年来家国梦,砥砺奋进绘华章。李锦生以科学家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笔,不仅在城镇规划与发展的广阔画卷上率先勾勒出了宏伟蓝图,更以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贡献,为这幅记录着时代变迁与城镇繁荣的画卷不断增色添彩。

来   源 | 科学导报    隋   萌/文    

责   编 | 张燕洁    牛   苑

编   审 | 陈海瑞


山西科协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官方微信。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学术交流;提升科学素质,培养创新文化;凝聚科技英才,建设创新山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