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的“变”与“不变”》(一)用乡村的美 换城市的钱

时事   2024-12-21 12:31   陕西  
从昔日的“烂杆村”到年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的乡村振兴“新标杆”,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近年来火爆“出圈”。很多人慕名跑到村里学习后都说“难复制”,因为袁家村一直在变。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新闻中心记者蹲点采访,推出系列报道《袁家村的“变”与“不变”》,为您揭示袁家村成功的秘诀。

平日里客流过万,国庆春节等假期日均客流超过20万,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袁家村这些亮眼的数字,吸引了清华大学课题组的关注。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赵平广:“我们刚进到村子,本村人都在讲一句,叫改革开放看小岗村,乡村振兴看袁家村。当然,乡村振兴全国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乡村案例,但袁家村这样一份自信,以及这样一份骄傲,是让我们感到很惊讶,并且很好奇的。

赵平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2022年,带着乡村振兴基本要素研究的课题,他从北京来到袁家村。在这里,赵平广担任了实习村长助理,还和同学创办了一家文创店。

通过驻村调研,赵平广发现,袁家村原来并没有特色的旅游资源,现在许多红火的项目都是从外面“引进来”的。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赵平广:“豆腐坊的老卢,卢师傅,他是从外村挖过来的手艺人,是“三顾茅庐”之后才来到袁家村的。”

袁家村卢记豆腐坊创始人 卢志强:“当时来的时候,村上的村长跟书记来到我家里叫我呢,请我来。我说你那地方做豆腐卖给谁去呀,就没有人。我当时来也没人买,我就自己跑出去卖去。开始给我工资,一个月是八百到一千元。”

旅游业起步阶段,袁家村只能以农家乐和小作坊为卖点。本村没有手艺人,就到外边招引;销量欠佳,就给手艺人发工资。

袁家村卢记豆腐坊创始人 卢志强:“到第二年人一下就多了,根本就供不上卖。我儿子晚上做,我白天做,基本上不停,人排队都吃不上,那时候一天挣三四千块钱。”

通过“引进来”,从零开始的乡村游逐渐火了起来。袁家村锁定“关中民俗体验地”的文化定位,陆续发展起辣子坊、磨面坊、老油坊等多家作坊,还开办了小吃街,开酒吧、办民宿,让游客进一个村,就能品尝到百村的美味、感受千村的风俗。2014年,袁家村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功实现第一次“破圈”。

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体验地”招牌,在村民生活上“嫁接”旅游,把村子打造成了一个装满关中物产的“乡村超市”,集成出强大的产品磁场,让没有景点的村落处处都是景点,游客沉浸式融入,也成为村中一景。乡土文化始终是中国社会的底蕴,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农村范儿”勾起了城里人的乡愁,成为袁家村最大的“卖点”。

2015年,火爆出圈的袁家村决定“走出去”,在西安开城市体验店。靠着在村子里摸索出的运营模式,主打“乡村味道”,第一家店仅用9个月就收回投资。

目前,袁家村已经在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开办了23家城市体验店,年实现营收占袁家村总营收的30%左右。通过“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逆向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善变”让袁家村的脚步越走越远。

2019年,由袁家村团队运营的忻州古城正式营业。这里起初没有现成的景区,袁家村团队依然从无到有,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复制推广已有经验,有效带动忻州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客流量反超大同古城和平遥古城。2023年,忻州古城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综合性收入2.6亿元。

目前,忻州古城正效仿袁家村的模式,不断加强文旅融合,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共同做大古城旅游。

山西省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孙志虎:“把一个原来老旧破小的棚户区,改造成了现在欣欣向荣的景区,我们让掉在忻州的这块“金子”,慢慢地发光发亮。”

袁家村接连“破圈”,进城、出省,这不是简单的规模和区域的扩大,而是标志着袁家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代表,他们的发展模式已经从售卖乡村生活开始向输出商业模式和提升品牌影响力转型升级。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赵平广:“陕西有一句方言叫美得很,其实袁家村也有“三美”,美食,美景,美好生活。刚才我们讲袁家村是从“钱眼”里面找答案,那么怎么找到这个“钱眼”,就是用乡村的美,换城市的钱。其实有一些村子也在效仿袁家村,但成功的寥寥,效仿不了的,是丰满的美好生活。”

来源: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视新闻
记者: 高峰 许革武 李阳 王敬怡 杜晓文 王萱
新媒体编辑:刘璐
审核:许革武 李彤

陕视新闻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