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下单陪聊服务、睡不着连麦找人唱歌、起床困难订个叫醒服务……近来,“情绪消费”颇受关注,相关服务项目销量惊人,常见的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服务价格从1元至上百元不等,有的店铺包月的费用最高达3万多元。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情绪消费”服务在网络平台上成为年轻群体的消费新宠,丰富的服务类型以及详细的工作流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当情绪价值被明码标价,这场消费热中却暗藏玄机——销售信息不透明,服务内容不明确,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从业人员没有相关资质等种种风险与问题存在,甚至有部分店铺提供涉黄服务,不仅涉嫌违法违规,还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愿意为情绪买单的消费者,不应成为商家宰割的“韭菜”。“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新业态,规范发展离不开法治轨道。商家应避免打着提供情绪价值的幌子,夹杂非法交易、提供非法内容,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丢了法律底线。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尽快规范行业标准、厘清法律边界,平台要履行好审核责任,共同推进“情绪消费”规范发展。消费者满足情绪需求时更应该理性,不要从“为情绪买单”变成“冲动消费”,掉进消费陷阱。
策划:杨新顺 宋胜男
文字:邹星宇
视频:李唯祎 李宗奇
编辑|王芳 季天 岳铼